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学前沿
协和团队初揭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的炎性基础及生活方式改善方法
时间:2019.05.14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临床营养科供稿 作者:临床营养科供稿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系临床营养科于康教授课题组牵头一项肌肉衰减综合征(sarcopenia)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初步揭示了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炎性致病因素和生活方式改善方法。该成果于2019年4月10日由《恶液质、肌肉衰减综合征和肌肉杂志》[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JCSM),JCR老年医学类排名第一,影响因子12.511]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在线发表。

肌肉衰减综合征系年龄相关的、呈现进行性和广泛性的骨骼肌质量及力量下降,并导致衰弱、骨折、身体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结局的综合征,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相关证据显示,肌肉衰减综合征是生命后期失能的重要预测指标。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肌肉衰减综合征已成为威胁老年群体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家庭医疗支出和国家公共卫生均带来挑战。

研究团队基于慢性炎症反应和肌肉衰减综合征之间的关联,描述了促炎因子和代谢性激素在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人体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类弱诱导细胞凋亡因子(TWEAK)、肿瘤坏死因子α和瘦素水平增高可显著增加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病风险;而胰岛素生长因子-1、胰岛素和脂联素水平增高,可降低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团队对60岁以上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进行为期3个月以营养和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基于乳清蛋白补充和抗阻训练,可显著降低受试者血清的促炎因子水平,特别是TWEAK,并促进胰岛素和脂联素等两种代谢性激素的分泌,进而改善患者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

该研究成果为探索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有利于描述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为建立防治路径提供了有力证据,成果论文也成为国内该领域首篇影响因子破10的学术文章。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和通路,建立肌肉衰减综合征综合预防及诊疗模式,以期提升整体预防能力,降低总体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