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梦涛主任、王迁副主任团队联合全国多家中心,在国际皮肤病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发表了基于中国特发性炎性肌病前瞻性注册队列(PROMIS队列)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系统分析了4534例我国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长期转归,首次揭示该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主要不良结局模式变化,阐明了不同肌炎特异性抗体表征的临床亚型存在显著的预后差异,为该病的风险评估、随访监测及个体化管理策略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国际疾病分类和临床管理指南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病情复杂多样、异质性极大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主要包括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抗合成酶综合征(ASS)及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等不同亚型。患者除肌肉炎症外,常伴皮疹、关节炎、间质性肺病及心脏受累等多系统表现。尽管近年来诊疗水平有所提高,但该病总体预后仍不理想。
本研究是迄今发表的国内最大规模、随访时间最长的IIM前瞻性研究,也是全球首个在不同病程阶段对IIM多亚型进行全景式预后分析的大样本研究。研究依托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平台建立的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前瞻性队列,覆盖了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98家医疗中心,共纳入4534例患者(其中DM 占64.0%,PM 13.1%,ASS 20.4%,IMNM 2.5%)。
研究量化了IIM患者在全国范围内的长期转归情况和风险水平。数据显示,IIM患者10年累积生存率为80.5%,其中ASS预后最佳,DM最差。
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IIM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不良结局模式迁移规律。早期(发病3年内)间质性肺病与感染相关风险较高,中晚期则以恶性肿瘤和心血管事件为主。不同肌炎特异性抗体表现出特征性预后差异,抗MDA5阳性患者早期风险最高,抗TIF1γ阳性患者中后期风险升高,抗合成酶抗体阳性者总体转归较好。男性、低淋巴细胞计数、高铁蛋白、抗MDA5、抗TIF1γ、抗Ro52阳性为不良预后因素,抗Jo-1阳性与较好生存相关,提示基于抗体分型可优化随访与干预策略。
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等的支持。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梦涛、副主任王迁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于琛主治医师、吴婵媛主任医师、靳尚宜主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
文图 / 风湿免疫科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