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牵头制定的《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定义中国专家共识(2025)中文版》发布。该共识确立了中国语境下缓和医疗和安宁疗护的定义,明确了缓和医疗包含安宁疗护的逻辑关系,强调缓和医疗是全人照护的实践,为推进学科发展、促进临床实践和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既往缺乏对缓和医疗的明确定义,缓和医疗、舒缓医疗、安宁疗护、姑息治疗、临终关怀等多个名词混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不仅反映了大家对缓和医疗的概念混淆、理解偏差,也阻碍了学科的规范化发展。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指导出版了《常用临床医学名词》,确立了“缓和医疗”对应“palliative care,“安宁疗护”对应“hospice care”"。在名词确定的基础上,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中国语境和文化环境下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的定义及内涵,推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达成共识。
基于国际安宁缓和医疗协会(IAHPC)最新版缓和医疗定义及其概念要素,5位核心专家组成员首先拟定了中国缓和医疗初始推荐定义。随后,经过函询61位国内缓和医疗领域专家、患者和公众参与(PPI)小组成员反馈等多个环节,形成最终推荐定义。
该共识将缓和医疗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全人照护实践,面向因危及生命的疾病而遭受痛苦的各年龄段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护者,通过预防、评估和缓解其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痛苦,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护者的生命质量。
安宁疗护是缓和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护者提供的全人照护实践,其目标是在不刻意加速或推迟死亡的前提下,通过缓解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痛苦,维护患者尊严并帮助其实现善终,同时提升患者家属和照护者的生命质量。
此外,共识还对缓和医疗定义给出10点补充。宁晓红主任指出,共识的发布提示医务人员不仅要面向生命末期患者提供安宁疗护,更应将缓和医疗实践贯穿严重疾病的全过程,促进缓和医疗理念的推广及其在临床中应用前置,以期让更多患者早期获益,让患者和家属更早了解安宁疗护相关概念,为后续接受和进入安宁疗护做好铺垫。
整理 / 傅谭娉
图片 / 缓和医学中心提供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