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诊疗 > 诊疗新技术
协和携手中科院研发辅助诊断系统获准上市,助力提高早期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水平
时间:2023.02.1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携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中科睿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多模态神经系统疾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平衡测试系统)获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该系统利用超高分辨率深度视觉传感器,搭配前沿智能算法,用科学定量的方式助力医生准确客观诊断疾病、随诊疾病进展。该产品是北京协和医院与中科院软件所医工交叉合作成果转化落地的又一典型代表。系统普及应用后,将大幅提升医疗机构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能力。

from clipboard


科学与经验之争 “老了,还是病了?”

“患者走得慢,大夫觉得是因为老了所以走得慢,患者也这么觉得,其实是得了神经系统疾病。”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朱以诚教授介绍,这种情况在临床并不鲜见。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多罹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合理治疗的情况下能够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  大多数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别。“神经系统的独特性决定了对神经功能描述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朱以诚指出,神经系统疾病的判断高度依赖于神经科医生的主观经验,“但正是因为主观,所以差异性很大。”这也正是“老了还是病了”难以定论的症结所在。 

from clipboard


早在“十二五”期间,朱以诚就牵头开展国家“863”项目——“脑神经多模态定量化关键技术研究”,自此正式开启了协和医院与中科院软件所在神经功能评价领域的长期合作研究。“这套运动功能评价系统,恰好可以帮助医生解决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疗过程中主观评价标准不一致的难题”,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田丰介绍,该系统运用前沿的动作捕捉技术和AI算法,对各项运动功能参数进行量化评价。


效果好不好系统说了算

除了诊断,这套系统还能帮助医生追踪治疗效果。朱以诚举了一个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例子,“3个月前患者来就诊,医生开了药,3个月后患者来复诊,自我感觉好像好了一点儿,但医生很难记得3个月前的动作细节,精准判断患者是否好转。”而该定量评价系统则能轻松给出答案。

from clipboard

▲医生利用该系统为患者进行运能功能评估


“系统能够对步态、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关节活动度等进行评估。不仅可以应用于医疗机构,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评价等,还可以应用于体检、康复、养老等机构。”项目转化负责人、中科院软件所范向民介绍道。  提及该系统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应用,朱以诚表示,协和在2021年8月牵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常人群运动与认知功能定量评测参数模型,为神经系统疾病辅助诊断与功能定量评测提供参数规范。此外,利用该系统,可以对药物作用前后的人体运动功能定量评估,从而客观评价药物效果,推动新药研发及上市进程。  “5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查,1分钟内生成报告,1个小时就能检查10个病人。”相比传统的一上午只能完成3个患者的步态功能检查,神经科医生表示,运用这一系统临床工作效率得以显著提升,而且操作简单,开机即可使用。设备占地面积不到1平米,十分小巧、移动方便,受检者无需穿戴检测设备。

from clipboard

▲2021年9月,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流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上,北京协和医院、中科院软件所、中科睿医合作建立“神经科学联合创新中心”


北京协和医院与中科院软件所携手在医疗设备创新研发之路上开疆拓土,曾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入选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落地30最佳案例”,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代表性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两个团队在持续的科研项目支持后,最终将成果转化成医疗器械产品,走通了医工结合、医研结合的产业化道路。朱以诚表示,未来双方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在运动行为特征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映射领域持续探索。 

文字/陈恔

图片/孙良 中科院软件所、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办方提供

编辑/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