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周华康教授生平事迹
时间:2011.09.1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周华康教授祖籍安徽休宁,1914年2月20日生于北京。1931年入北京燕京大学医预科。1934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40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并以五年学业成绩最优获北京协和医学院最高奖项——文海奖,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关闭协和医院,周华康于1942年转至中和医院任内科总住院医师,次年升主治医师。1946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儿科进修,1948年归国,任中和医院儿科主任、副教授兼医院副院长。抗战胜利协和复院,他于1949年受聘出任协和医院副教授、儿科主任,负责重建儿科,1953年升任教授。1958年协和医院儿科奉命撤销,他主持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任副所长负责全面工作。1961年调回协和医院再度组建儿科,任主任,1987年退休。
    1950年起,周华康历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秘书、会计、执行委员、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55年起历任《中华儿科杂志》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曾任世界卫生组织(WHO)妇幼保健咨询委员会委员,是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
    周华康教授担任协和儿科主任三十多年,在当时客观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使几度关闭的儿科恢复重建,使协和医院儿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周华康教授的热情和努力绝不囿于协和。1981年秋,他率产科儿科医生小组赴美做围产期专题考察,回国后,多次发表导向性文章,敦促全国新生儿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依照“要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思路,他编写的《农村儿童卫生常识问答》先后发行200余万册,还被译为蒙古文、朝鲜文读本。
    周华康教授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和《中华儿科杂志》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把这两大平台作为“调动全国儿科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全国儿科工作者的水平”的支撑点和落脚点。他力主开辟“临床经验点滴”,为基层儿科工作者提供展示的窗口和交流的园地,凸显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1985年,他适时提出在儿科学会内成立儿童保健、新生儿、传染消化、呼吸、心血管、肾脏、血液、神经、内分泌遗传代谢、临床免疫等十个专业学组,并由京外学者负责部分学组,担纲的北京学者也分布于不同单位。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全国儿科各专业的发展。
    周华康教授深感国际交流的必要,希望能为更多国内外专家提供个人接触的便利。1985年,他借率团访美的机会,与美方商定,在中国召开中美儿科学术会议。当年,百名中美儿科同道在北京聚首。后来经过江载芳、吴希如、何晓琥等几届儿科学会主任委员的不懈努力,于2001年在北京举办第23届国际儿科学术会议,近千名国外专家、两千余名国内代表与会交流。
    周华康教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提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也就是说他选择了永远留在他曾经工作过40多年的协和,所以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而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