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大新闻
优质资源扩容下沉 | 高原医疗体系建设助力罕见肿瘤牧民重获新生
时间:2025.11.04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病房里,35岁的波密县牧民古先生手捧洁白哈达,向医护人员深深鞠躬。近日,一场高难度手术不仅完整切除了他体内直径达7厘米的罕见肿瘤,更保住了他的肾脏。这台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西藏复杂泌尿外科手术的突破性进展,更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十年成效的生动注脚。

from clipboard

一向身体健壮的古先生参加了一次免费体检,恰恰是这个惠及雪域农牧民的民生工程,为他敲响了健康的“警钟”。古先生的左肾存在占位性病变。那是一个直径达7厘米的肿瘤,生长位置紧紧贴着作为肾脏“生命线”的左肾动脉。

“人体肾脏的总长度仅10—12厘米,古先生的肿瘤占据了肾脏的大半空间,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致命大出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王峰介绍,传统根治术需切除整个肾脏,对35岁的古先生而言代价过于沉重,而保肾手术尚未在西藏常规开展。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樊华对患者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必须想方设法保住肾脏,我来主刀!”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东的支持下,多学科团队迅速组建。手术组、麻醉组与护理组协同制定方案,一场与死神的赛跑紧锣密鼓。

樊华团队决定为古先生实施“经腹膜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这种微创术式只需要在腰部开四个小切口,能够显著减少创伤,加速术后恢复。但狭窄的空间对术者的手术能力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极致要求。

“分离动脉时,手一定要稳住”“要最大程度切除病变部位”“分层缝合时一定要对准,缝合要严密”……手术室内,樊华在几毫米的间隙中精准剥离肿瘤与肾动脉的粘连,完整切除瘤体,并手把手地带教着受援医院团队。手术室外,家属们听到“肿瘤被全部切除且肾脏完好无损”的好消息时,不禁喜极而泣。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古先生罹患的是罕见的TFE3基因易位型肾细胞癌,这种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在成人肾癌中占比仅1%—5%。“得益于逐步完善的分子病理平台,我们结合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特征得以确诊结果。”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贾丛伟介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高娜带领护理团队制定了个性化随访计划,为古先生的康复保驾护航。

古先生的幸运并非特例,而是“组团式”援藏开展以来万千藏民民生改善的写照。以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为例,“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前,科室的年手术量不足百台;如今,科室的年手术量超500台,而且能独立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放在十年前,我只能选择去成都看病,光路费和治疗费用就是一大笔钱,我们根本负担不起。现在在家门口就有北京专家治疗,医保还能报销。”古先生的感慨道出了雪域同胞们的共同心声。

沐浴着金色的夕阳,古先生踏上了康复回家的路。这一幕温暖的图景,也映照着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正如吴东所言,“每台新术式的开展、每次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一个火种,微光汇聚、薪火相传,终将彻底照亮雪域高原的健康未来。”

文字/高娜 干玎竹

图片/高娜 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