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搜索

搜索页

关键字 “0”的搜索如下

  • 学科风采 | 首届缓和医学建设发展大会举行,多项学术成果发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国缓和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5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的联合指导下,由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与广西医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缓和医学建设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大会发布了《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定义中国专家共识(2025)》等多项学术成果。300余国内外缓和医学专家学者及医护人员参会,共商新时代缓和医学发展蓝图。本次大会得到了北京医学会、贵州省医学会、陕西省医学会等的支持。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李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广西医学会会长杜振宗,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李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斌会长指出,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让缓和医学真正成为守护生命尊严的有效手段,不断提升老年人和重病患者的生命品质,让每个人在生命的全周期都能享受到有尊严、有温度的医疗照护。杜振宗主任表示,缓和医学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广西将持续强化体系建设、优化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夯实发展基础,逐步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缓和医学服务模式和标准体系,推动全区缓和医学工作向均质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杜斌副院长指出,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团队始终致力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次大会不仅有助于推动协和缓和医学学科建设发展,对于中国缓和医学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定义中国专家共识(2025)》大会发布了《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定义中国专家共识(2025)》(下称“《共识》”),《缓和医疗症状控制》新书,缓和医学学科建设论文及实践案例集等系列学术成果。《共识》首次立足中文语境,明确界定了缓和医学的核心内涵及其与安宁疗护的关系,为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共识》首次明确,缓和医疗是以全人视角为出发点,通过缓解身、心、社、灵多维度痛苦,提升患者及家属生命质量的跨学科实践,覆盖全生命周期严重疾病患者,而安宁疗护是其终末期阶段的核心服务。会上还启动了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北京协和医院与自治区人民医院联合发起的“缓和医疗专业人员培训示范推广项目”。▲“缓和医疗专业人员培训示范推广项目”启动缓和医学是一个聚焦减轻痛苦的学科,在全球多个国家已成为专科或亚专科,但在我国尚未正式成为专科。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指出,希望以本此大会为契机,开启中国的缓和医学学科建设之路,未来在学科建设与人文关怀的双重驱动下,不断推动缓和医学高质量发展,为患者提供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大会邀请了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等多家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的专家分享国际缓和医学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国内专家围绕中国缓和医学学科发展、历史进程、内科与缓和医学融合、疼痛医学与缓和医学融合、老年医学与缓和医疗融合等话题带来学术报告。16日下午,“医学生缓和医疗课程开发工作坊”活动举行,国内外专家针对医学院校如何开展系统性缓和医学教学工作展开分享和小组讨论,旨在统筹教学与科研力量共同促进缓和医学发展。18日的会议聚焦“实践模式创新与前沿研究”、“社会心理灵性支持”两大主题,通过研究分享、多学科案例剖析及国际经验解读,展开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对话。宁晓红主任表示,期待携手各领域专家共筑缓和医学学科基石,共绘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为我国缓和医学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文字/孙晨晨陈恔图片/缓和医学中心提供编辑/肖雄

    2025.05.21

  • 腿围减少2/3 |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为重度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重塑健康双腿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为一名饱受左下肢淋巴水肿折磨多年的患者成功实行了切除、重塑、强化及修复“四阶段”手术。术后患者下肢肿胀消退90%,从“寸步难行”到“步履轻盈”,开启了她的重生之旅。刘女士(化名)饱受下肢淋巴水肿折磨九年多,“小腿肿得像水桶,皮肤紧绷到无法弯曲,每天走路都像拖着一块巨石。”由于左腿异常粗大,刘女士只能常年穿着定制长裙,甚至连简单的蹲起动作都无法完成。2019年,外院医生曾建议刘女士手术,但很可能面临截肢。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刘女士来到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当时患者的左小腿如同一条巨蟒盘着,踝上10cm处的腿围约107cm,健侧仅27cm,比一个正常青壮年男性腰围还粗”,回忆起接诊刘女士的场景,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龙笑至今仍印象深刻。经多学科会诊(MDT),刘女士被确诊为“左下肢重度原发性淋巴水肿(III期)”。龙笑主任带领淋巴水肿诊疗团队当即为其量身定制了四阶段个性化治疗方案。第一阶段为“吸脂减容与选择性保留穿支组织部分切除术”,运用微创吸脂技术去除下肢冗余脂肪及纤维化组织,同步保留关键穿支血管,切除冗余皮肤及皮下组织,通过“一去一留”显著减轻肢体体积,同时也为淋巴系统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与组织重塑”,即通过显微外科将大腿深部淋巴管与静脉精细吻合,重建淋巴回流“高速通道”,从源头改善循环障碍,同时再次切除小腿冗余组织。第三阶段为“浅淋巴管功能强化”,即结合核素扫描、吲哚菁绿造影与高频超声技术,定位功能性淋巴管,实施浅表淋巴静脉吻合(LVA)术,进一步优化引流效率。第四阶段为“美学修复”,即利用整形美容外科理念将切口隐藏于踝关节褶皱处及小腿内侧,切除冗余组织,实现功能与美观的双重提升。经过一年半的系统治疗,刘女士的左腿肿胀消退了90%,围度缩小近三分之二,皮肤弹性基本恢复,可以自如地穿裤、慢跑甚至旅行。拆线时,刘女士发自内心的高兴,“现在我终于能接送孩子上下学,找回了正常人的生活!”根据WHO统计,在常见疾病中,淋巴水肿患病率居第11位,全世界患者约1.7亿,其中肿瘤术后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约占一半。龙笑介绍,淋巴水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多与先天淋巴系统缺陷相关,常见于青少年;后者由肿瘤手术、放疗或感染引发,可累及任何年龄段。15%~30%的乳腺癌术后患者会发生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每年我国上肢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新增3~5万人,28%-47%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会发生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文字/俞楠泽郭路齐张梦原刘浩洪成伟审核/龙笑编辑/陆灵煜陈恔

    2025.05.20

  • 科技成果转化公示〔2025〕28号---关于“一种液体运输装置”的科研成果转让

    北京协和医院拥有的“一种液体运输装置”科研成果,拟进行科技成果转让,欢迎有兴趣的单位来参与洽谈转让。公示日期:自2025年5月19日----2025年6月3日止联系人: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电话:69155708公示人: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2025年5月19日

    2025.05.19

  • 一文了解儿童烧烫伤处理方法

    儿童是烧烫伤的高发人群,据统计,烧烫伤在儿童意外伤害住院疾病中位居第二。约75%的烧烫伤发生在0至3岁的婴幼儿时期,15%发生在3至7岁的学龄前儿童。烧烫伤后,家长在第一时间自救是否及时、处置是否正确,对患儿后续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影响。如何正确有效处理烧烫伤是每个家长都需要了解的。五步急救法烧烫伤后怎么办?一旦发生烫伤,家长千万不要慌张。牢记五步急救法:冲、脱、泡、盖、送。冲第一时间操作。将烫伤部位用清洁的流动冷水冲洗或浸泡,持续20~30分钟,这样可以使局部快速降温,缓解疼痛并减少余热对深部组织的损伤。脱在充分浸泡及冲洗后,家长应迅速帮患儿脱去或剪开衣服、去除热源等,减少持续性的热损伤。但在脱除衣物的过程中,不要强行撕开衣服,以免造成皮肤撕脱,导致二次伤害。更不要随意将水疱撕破或撕脱疱皮,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如果衣服粘在受伤处的皮肤上,可以用剪刀轻轻剪开衣服。泡如果患儿疼痛明显,哭闹不止,可以持续将伤处泡在冷水中,对缓解疼痛有明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浸泡时要特别注意水温和时间,防止水温过低或浸泡时间过久,导致伤口冻伤。盖待患儿情绪稳定后,可取无菌纱布或家中干净的棉质布类覆盖于伤口处,并给予适当固定。这样可以减少创面再次受到污染或外界刺激,然后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先将伤口处擦干后再覆盖伤口。送由于儿童的皮肤组织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在同样的致热源伤害下,儿童烧烫伤比成人更为严重。因此烧烫伤患儿一定要及时就医,原则上要选择就近的正规医院烧伤科处理烧烫伤,避免延误病情。烫伤处理误区家长在处理烧烫伤时会产生的三大误区包括:误区1直接使用冰块冷敷创面,这样会导致已经破损的创面基底血管因为温度过低发生收缩,从而导致创面恶化。误区2采用在烫伤处涂抹牙膏、酱油、红药水、燃烧后的草灰等所谓的偏方,这些处理方法不仅对创面没有帮助,还会污染创面,加重受伤情况,增加感染风险。误区3在烫伤处抹盐,食用盐并没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患儿的脱水,加重烫伤深度,造成二次伤害。婴幼儿缺乏自理能力及自我保护意识,家长要担负起照护儿童的责任。特别是在处理热水、热汤、火种、电器等事物时要避开儿童,以防造成意外伤害。家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有责任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安全港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远离滚烫小怪兽,健康快乐成长!文字/整形口腔病房张伟审核/整形美容外科王阳图片/网络编辑/陆灵煜洪成伟

    2025.05.19

  • 从海洋到餐桌,协和医生说碘与人类健康

    浣溪沙沧海桑田数亿年,须臾洋底竟高原。冰河期逝百川还。碘寓虫中随上下,瘿生项外惴安艰。万民康健赖兹盐。万亿年前,地球尚笼罩于汪洋大海之中时,碘已经悄悄与酪氨酸分子结合,穿梭于单细胞生物的机体内外。随着漫长的生物进化,碘对于海洋中大量浮游生物越来越不可或缺,于是造就了碘在海洋生物中的富集。而这些早期生命在终结后沉入海底,成为碘循环的重要来源。“沧海桑田数亿年。”约三千多万年以前,印度板块撞击欧亚大陆板块后,造山运动最终使海底成为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而沉睡于海底的各种浮游生物遗体由此上升万米之高,其中所富集的碘也覆盖于青藏高原的地表。然而其后数次冰河时期的气候巨变,几千万年的雨水冲刷,终于将覆于地表的碘随着百川入海而搬运至太平洋之中,造就了我国地理上的碘含量梯度:由海边向高原,总趋势越来越低。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碘缺乏病分布呈现着由沿海向内陆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严重的患病趋势。在最高的山脉与最大的海洋之间,我国的碘缺乏病可想而知必将是最为普遍的。“人猿相揖别。”距今几十万年前,人类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经过漫长的岁月走向了文明时代。在有史可载的人类记录中,春秋末期的《庄子·内篇·德充符》就以一位说客的绰号“瓮盎大瘿”使缺碘性甲状腺肿的形象跃然纸上。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则已记载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的验方。到了隋代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瘿候”已经单独列为一“候”,讨论病因病机问题了。这些成就,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于缺碘性甲状腺肿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甲状腺疾病在当时实属相当常见。西方在文艺复兴后,科学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甲状腺领域也不例外。至上世纪初,当甲状腺提取物已经能够获得,对于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就了解得越来越多。当位处阿尔卑斯山区腹地的瑞士同样深受缺碘性甲状腺肿困扰之时,一代名医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TheodorKocher)通过改变甲状腺手术术式;同时,他在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研究方面也建树颇丰,于190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甲状腺研究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碘元素作为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也真相大白,而补充碘剂则逐渐成为主流。我国的补碘干预,始于抗战时期的大后方。1940年,云南的盐场率先生产碘盐,当时在个旧锡矿工人群体曾试行碘盐干预但豫湘桂战役的长驱直入使该项计划无疾而终。新中国成立后,自50年代起,天津医学院创校校长、原协和内科教授朱宪彝(193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文海奖)将后半生精力全部投身于碘缺乏病的防治之中,先后成立了北方与南方地方病研究室,并带领团队开展了补碘的各种尝试。尽管朱宪彝教授于1984年仙逝,但食盐加碘的政策终于在1995年全国推广并于5年后实现了国家水平上的“消除碘缺乏病”。“万民康健赖兹盐。”时光回溯至2004年,在实行全民加碘政策9年后,研究显示儿童的智商增加了10-15;如此功德,想必朱宪彝教授九泉之下,一定也会激动不已吧。文字/内分泌科李乃适编辑/陆灵煜洪成伟

    2025.05.19

  • 瘢痕的秘密:从形成到修复

    什么是瘢痕?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的最终结果,是人体自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瘢痕一般可以分为生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瘢痕疙瘩)两大类。也可按其他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瘢痕的特点,分为凹陷性瘢痕、浅表性瘢痕、挛缩性瘢痕等。正常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个解剖层构成,当损伤累及皮下组织的时候,我们的皮肤就会启动“瘢痕”进行修复。也就意味着,此时的皮肤愈合,势必会留下印记。瘢痕形成的四大要素一、肤色:深肤色比浅肤色更易形成明显瘢痕。深肤色皮肤中黑色素较多,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沉积与排列方式不同更易形成瘢痕。此类因素无法干预。二、激素水平: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瘢痕的形成。青春期、更年期、孕产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更易形成瘢痕增生。此类因素无法干预。三、愈合质量:伤口的愈合过程越接近自然愈合,瘢痕越小。愈合过程中感染、坏死,伤口缝合时皮肤未对齐等因素,更易形成瘢痕。此类因素可以干预。四、创伤处皮肤张力:表面张力较大的地方,如前胸、肩膀、膝盖等处更易形成明显的瘢痕,甚至瘢痕疙瘩。较大的皮肤张力可导致胶原蛋白纤维排列紊乱、刺激胶原蛋白大量增生以对抗张力,增加瘢痕形成的风险。此类因素可以干预。瘢痕的分期瘢痕的预防方法瘢痕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一旦瘢痕进入稳定期(一般指瘢痕形成时间超过一年),我们使用各种预防方法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瘢痕的分类及治疗瘢痕形成的初期是干预效果最佳的时期。瘢痕的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需根据瘢痕类型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凹陷型瘢痕:瘢痕致织缺损或瘢痕自身萎缩形成,瘢痕表面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皮肤。常发于痤疮、水痘、外伤、手术后。治疗方法:点阵激光、磨削、填充、切除缝合等。挛缩性瘢痕:瘢痕组织挛缩,致外形和功能改变,严重的会造成活动障碍。呈现挛缩状,会不断收紧,牵拉正常皮肤。常发于深度烧烫伤、手术后。治疗方法:激光、功能锻炼、手术。增生性瘢痕:瘢痕修复过程中,胶原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引起,形成凸起,一般呈红色或粉色,质地硬、凸起,偶有痒痛。常发于外伤、手术后。治疗方法:硅酮类瘢痕膏、瘢痕贴、压力治疗、脉冲燃料激光、点阵激光、整形缝合。瘢痕疙瘩:分为继发性及原发性。除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外,会超边界生长,向周围组织浸润。蟹足状或蜈蚣状,可呈粉色、深紫色、暗红色,具有进展性。常发于痤疮、手术、外伤、烧烫伤、瘢痕体质。治疗方法:较小时可选择注射、同位素治疗。进展后一般选择手术+放疗联合治疗。所有的瘢痕预防及治疗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处理加重瘢痕。文字/整形美容外科王金娜张伟肖一丁审核/俞楠泽龙笑图片/网络编辑/陆灵煜洪成伟

    2025.05.19

  •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参加第四届内耳治疗国际论坛并进行会诊手术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