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搜索

搜索页

关键字 “0”的搜索如下

  • 宫颈糜烂一定要治疗吗?

    一、“宫颈糜烂”是生理现象,不是病“宫颈糜烂”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宫颈疾病。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所谓的“宫颈糜烂”其实是宫颈柱状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向宫颈管外侧移动、暴露于阴道的生理现象,又称“宫颈柱状上皮外翻或移位”。青春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子宫颈体积增长并发生外翻,原本位于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暴露在外。由于柱状上皮较薄,下方血管清晰可见,肉眼观察呈现“红色粗糙”外观,过去误以为是“糜烂”,但这本质上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并非疾病。这种现象在青春期、妊娠期、绝经期前及口服避孕药时更为常见,会随着激素水平变化动态调整,与宫颈癌无直接关联。二、"宫颈糜烂"和宫颈癌有什么关系?过去认为“宫颈糜烂会增加宫颈癌风险”,这是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导致的误解。现代研究证实,宫颈癌的发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和癌变的好发部位是“转化区”,即原始鳞柱交界与新鳞柱交界之间的区域。转化区内的化生上皮对HPV易感,但这一区域的异常与“宫颈糜烂”(柱状上皮外翻)无关。简单来说,“糜烂”外观只是柱状上皮的生理位置变化,而宫颈癌的发生依赖于HPV感染引发的上皮细胞异常,两者机制完全不同。三、盲目治疗"宫颈糜烂",可能带来这些危害(一)错误观点下的过度治疗许多被诊断为“宫颈糜烂”的女性实际上没有任何宫颈疾病,对她们进行治疗(如电熨、激光、冷冻甚至宫颈环形电切术),不仅会增加身心负担和经济损失,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二)可能遗漏严重病变直接针对“糜烂”治疗而不进行宫颈癌筛查,可能掩盖真实的宫颈病变(如宫颈癌前病变或浸润癌)。部分宫颈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可能无明显肉眼异常,仅表现为“光滑”宫颈,若不通过细胞学、HPV检测或阴道镜检查,极易漏诊。(三)治疗并发症风险物理治疗或手术可能导致宫颈外口粘连、经血排出障碍、宫颈炎症反应、性交后出血等,甚至影响宫颈机能,增加妊娠期流产或早产风险。四、正确做法:先筛查,再根据结果处理(一)定期宫颈癌筛查无论是否存在“宫颈糜烂”外观,有性生活的女性都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TCT):通过采集宫颈细胞,检测是否存在异常增生或癌变细胞。高危型HPV检测:明确是否感染致癌型HPV病毒。若筛查结果异常,需进一步通过阴道镜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二)什么情况需要治疗?“糜烂”“宫颈糜烂”本身无需治疗,但若出现以下情况,需针对病因处理:伴有症状的宫颈炎:如白带增多、异味、接触性出血等,需抗炎治疗。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通过规范检查确诊后,需根据病变程度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五、拒绝过度医疗,用科学保护自己“宫颈糜烂”是一个早已被医学淘汰的术语,它既不是病,也不会直接导致宫颈癌。女性朋友们应破除旧观念,重视定期宫颈癌筛查,避免被不科学的诊断和治疗误导。记住: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宫颈的“外观”,而是HPV感染和细胞异常,科学筛查,才能真正守护宫颈健康!文字/妇科四病房田策李依霖刘迎审核/王姝编辑/洪成伟

    2025.06.10

  • 改善医疗服务 | 北京协和医院多措并举升级药房服务,患者取药时长缩减三分之一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门诊药房多措并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患者取药时间平均缩短三分之一。通过增开窗口、实施“窗口互助”等创新机制,服务流程持续优化;新发药机正式投入运行,药房完成智慧化升级改造。门诊药房“软硬件”同步升级后,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有效改善。▲药房升级改造后,患者在门诊药房等候取药此次门诊药房改造是医院2025年提升服务质量的重点工程。北京协和医院纪委书记杨敦干多次到门诊药房现场办公,药剂科、门诊部、信息中心、基建处、安全保卫处、后勤保障处、财务处、医技党总支等多部门协同推动,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由药剂科药师、相关职能处室工作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组成的“攻坚队”昼夜奋战,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旧发药机的拆除和新发药机的安装与调试工作,成功实现“技术升级不停诊”的目标。伴随设备升级,门诊药房的服务流程也进行了深度优化。药房重新调整排班,开放窗口数从12个增至15个,高峰期分流能力显著增强;自动化预配窗口从7个增至11个,结合4个实时发药窗口灵活调度;创新建立“窗口互助”机制,相邻药师实时支援高峰窗口。在一系列举措之下,药房单日处方处理能力突破8841张,较之前增长5.6%,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等待焦虑。“以前取药要等近一刻钟,现在快多了,还有导医在门诊药房前引导,取药流程更清晰了!”一位患者满意地表示。旧发药机自2012年10月运行至2025年4月,在将近13年的时间里,累计服务门诊患者约2000万人次。升级改造后,新发药机在性能上进一步提高,发药量自动化率从48.0%提升至52.7%。得益于更先进的“全屏落药”模式,处方调配时间进一步减少,药品发放准确率也同步提升。▲门诊药房升级改造团队从假期值守保障系统平稳过渡,到节后新系统高效运转;从硬件技术升级,到服务流程优化,北京协和医院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切为民的庄重承诺。此次门诊药房的智慧升级,再次印证了协和人在探索智慧医疗、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决心。文字/孙卓杨阳张智董静格审核/张波胡冰水图片/杨阳编辑/董静格

    2025.06.10

  •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手术

    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郑军教授团队目前已成功为多位晚期心衰患者完成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手术,标志着我院在心衰外科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是终末期心衰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其优势在于:1.疗效显著:有效缓解心衰症状,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效果可与心脏移植媲美;2.突破供体限制:解决心脏移植供体短缺的难题,为更多患者提供救治机会;3.技术领先:依托目前最先进的全磁悬浮设计,减少术中损伤,提升装置耐久性。多学科协作(MDT)全程管理我院LVAD团队以“完全康复”为目标,整合多学科资源,确保诊疗全流程优化:术前:强化患者内环境调整与心理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术中:通过精细化外科操作与应急预案,保障手术高效安全;术后:依托重症监护与康复体系,实现患者功能恢复与长期随访。学科建设与未来展望利用外科手段治疗心衰是我院心外科长期发展的重点目标,也是学科发展核的心任务,手术由心外科联合心内科、麻醉科、体外监护室等多学科组建的LVAD团队协同完成,实现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康复全程精准管理,为患者提供国际一流的治疗方案,带来有质量的“心”生。同时这也标志着我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迈入新阶段,展示了在高端医疗技术应用与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下的卓越实力。希望可以通过技术标准化及MDT模式深化,持续提升LVAD技术的可及性与疗效,惠及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

    2025.06.10

  • 心脏罕见肿瘤

    心脏肿瘤是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的特色罕见病种,包括心脏原发肉瘤、累及心脏的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心脏副神经节瘤等。心脏原发肉瘤是非常罕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常规开展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年手术量,已发表多篇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论文。目前协同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多个中心开展临床转化研究,有望在心脏血管肉瘤的分子分型和肿瘤精准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指导药物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改善预后。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是困扰育龄期女性的罕见疾病,多为良性。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常年收治全国各地转诊的此类病例,且于2024年受邀赴粤救治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获钟南山院士高度评价,同时心外科团队建立IVL规范诊疗体系(PUMCH分期+分型),实现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多学科协作(TEE指导)、术后标准化管理,荣获医院“医疗科研成果攻坚克难组二等奖”,以最小的手术创伤,结合术后内分泌治疗,提高该罕见肿瘤的临床治愈率。心脏副神经节瘤是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常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联合内分泌科,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心脏副神经节瘤手术数据库。擅长功能性心脏副神经节瘤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血压管理,将该罕见复杂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2025.06.10

  • 心脑同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使患者陷入"心脏损伤脑部供血,脑部病变加重心脏负荷"的恶性循环,传统单学科诊疗模式已难以应对此类复杂病例,需要心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介入学科等多个学科共同参与,进一步提升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北京协和医院依托百年综合实力,构建了三大核心诊疗特色:1.技术整合平台:通过心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介入学科等多学科交叉,首创"一站式杂交手术”——如近期医院救治的80岁急诊患者,通过卒中中心的绿色通道,心外科和神经外科大夫共同上台,为患者置入冠脉支架、椎动脉支架,置换主动脉瓣膜,解决了从心脏到大脑的全部问题。这位老人从入院时的高危昏迷状态,到出院时完全可以自主活动;还有主动脉夹层合并巨大脑动脉瘤、二尖瓣赘生物合并脑出血的患者均通过心脑同治的方案,解决了患者面临的巨大疾病风险问题。2.区域防治网络:协和在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协和与东城区多家医院拓展心外科医联体合作,完善绿色通道,提升区域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发挥协和多学科诊疗综合优势,成立卒中中心,为卒中患者提供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助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缩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时间窗。3.精准诊疗路径:针对三大高危共病(冠心病伴发颈动脉狭窄、房颤导致脑卒中、主动脉夹层伴发颅内动脉夹层)制定标准化联合诊疗方案,神经电生理监测、影像融合技术全程护航手术。北京协和医院长期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与诊疗,从危急重症抢救到慢病管理,协和医院心外科的"心脑同治"模式诠释了现代医学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协同"的范式变革,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协和特色方案”。

    2025.06.10

  • 微创瓣膜手术

    在心脏外科领域,随着微创技术的革新,微创瓣膜手术通过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成为传统开胸瓣膜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案。目前协和医院心外科已开展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I),为多位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患者成功实施手术。微创瓣膜手术优势减少创伤:出血少、疼痛轻,避免胸骨感染。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1-2周恢复日常活动。美观性:隐蔽小切口,心理接受度高。高危患者适用:为老年、多病共存者提供手术机会。协和医院心外科联合多学科团队近期完成的"冠脉支架+椎动脉支架+TAVI"三联手术,凸显了杂交手术的独特价值,将经心尖TAVI与血管介入技术结合,在杂交手术室一次性解决多血管病变,避免分期手术的等待风险和重复麻醉打击,开创了"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新范式,为患者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随着血管闭合装置和可回收瓣膜系统的应用,微创瓣膜手术正向着"零输血""当日拔管"的超微创目标迈进。而对于合并多系统疾病的复杂病例,建立心脏团队决策机制、制定个体化杂交策略,将成为提升手术安全边际的关键。这种以患者解剖特点为中心、整合多种微创技术的新型治疗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心脏瓣膜疾病的管理标准。

    2025.06.10

  •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高死亡率疾病。最近的流行病学分析估计全球人群的IE年发病率为13.8/10万,我国近年IE年发病率约为14.8/1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瓣膜退行性病变增加及心内植入物等手术增加,I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复杂IE患者,伴有多种术前或者术后并发症,患者手术风险更高,对医院多学科合作及诊疗能力是一项考验,治疗具有极高的挑战性。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依托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目前已积累了上千例外科治疗IE的临床经验,成为目前外科治疗IE患者数量最大的中心,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体分布、手术方式、预后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总结出IE患者诊疗流程,强调早期手术以尽量避免IE并发症发生和进展;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心脏CT、PET-CT、经食道超声等影像学信息明确瓣周受累情况;并通过术中组织培养、高通量病原检测指导抗生素使用及调整。采取的上述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短期预后,且单中心12年连续数据显示院内死亡率低于国外先进中心的大样本研究数据。

    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