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危急时刻,她用专业赢取救助时间。
严冷寒冬,漫天飞雪,她用真情温暖弥留生命。
厚重病历,跨越时空,她们用坚持呵护孩童成长。
这三个发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的故事,标刻了协和优质护理的精度与温度,诠释了这家顶尖医院“一切为了患者”的价值取向。
万米高空上的生死时速
协和国际医疗部护士胡宇翔有一张珍藏的登机牌,是2018年8月12日飞往东京的CA181次航班。
那天,胡宇翔正在机上休息,忽然听见机组紧急播报,一名日本乘客突发急症,需要救治。胡宇翔来不及思考,医务人员的职业习惯使她立刻跑到乘客身边。她看见患者呼吸急促,手抓前胸,表情异常痛苦。胡宇翔判断,这应该是一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她迅速调整椅背,安置乘客成仰卧屈膝位,松解衣领裤带;患者脉搏急促不整齐,她教他一起做深呼吸,并迅速拿来毯子保暖;使用飞机上的便携血压表测量血压,显示为190/120,她给患者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一切看似有条不紊地进行,可胡宇翔的一颗心始终悬着:这些辅助手段,能撑多久?
这时,飞机即将入海。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飞机没有降落的可能,患者也得不到全面的救治。“不行,备降!”在胡宇翔的建议和坚持下,机组决定备降韩国仁川机场。
在等待降落的过程中,胡宇翔找到了患者前一天在美国就诊的病历。男性,51岁,既往恶性睡眠障碍,高血压,接诊医生也考虑为急性心脏事件。胡宇翔的判断没有错!只有紧急备降,尽快到医院里接受专业全面的救治,乘客的生命才能得到挽救!
20分钟后,飞机备降韩国仁川机场,胡宇翔用流利的英文向韩方复述了患者的病情。机场救护人员现场复测血压,140/110,血压降下来了。韩方医护人员向胡宇翔表达了感谢和赞赏。
那一系列专业准确的调整动作,那一片及时含服的硝酸甘油,那一声脱口而出的“备降”,那一口娴熟流利的英语,都为挽救一条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一切,不仅仅是胡宇翔个人能力的积淀,更是协和全体护理人精湛技术与职业精神的缩影。
她说:“我能做好这一切,只不过因为我是一名协和护士。”
手心暖阳
一个手炉,是护士杨新颖珍藏的礼物。每当她看到它,就会想起一双由冰冷到温暖的手。
五年前的秋天,杨阿姨因为卵巢癌晚期住进了协和。漫长抗癌路上的艰难险阻,让她变得冷漠和孤僻。初次接触,杨阿姨甚至拒绝了年轻的杨新颖为她抽血,并用一道冰冷的目光将她逐出了病房。
病魔并没有因为杨阿姨的抗拒和执拗延缓脚步。病情恶化的她,常常说着话就红了眼圈。杨新颖尝试着不断地接近她,用轻柔甜美的声音抚慰她,用柔软温暖的双手轻轻握住那双冰冷又粗糙的手:“天凉了,我给您捂捂手吧。”
初雪那天,杨阿姨幽幽地望着窗外,美丽的风景变成了一种折磨:“这是我能看到的最后一场雪了吧。真想再去雪地里走一走啊,可惜,再也没有机会了。”杨新颖听见后,找来了轮椅,推着杨阿姨到雪地里看了人生中最后一场雪。那一天,杨阿姨看着手中融化的落雪,眼里闪烁着泪花,向杨新颖说出了第一声“谢谢”。
再后来,杨阿姨无法下床了。她躺在床上,伸出了手,杨新颖主动迎上去握住,却发现这一次握住的,是一双温暖又柔软的手。阿姨笑了,指了指床旁放着的手炉,“丫头,这一次,该换我给你捂捂手了”。
杨阿姨没能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她用过的手炉,成了她留给杨新颖的最后纪念。这个手炉,代表着一个生命在弥留之际给予协和护理人的感恩和认可,也折射着协和护理人坚守的人文理念——“生命的开始是在温暖的子宫里孕育,结束,也该在温暖中离去!”
特殊的成人礼
一本本的病历,可能记录着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艰难苦境,也可能记录着一个人向死而生的坚持努力。儿科孙静护士长手中的一本厚厚病历,记录了一个叫熊山雨的早产儿19年的成长故事。
1999年10月20日,只有30周,仅重1050g的熊山雨早早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妈妈还没来得及看他一眼,他便住进了新生儿加护病房(NICU)。一个不大却温暖的小暖箱,成为了熊山雨在这个世上的第一个“家”。
孙静手中那本厚厚的病历,记录当年山雨住院期间每一个危急的时刻。那本老病历上,还有着十九年前,年轻的孙静护理山雨时的亲笔签字。一项项治疗护理就像为山雨架起的一座座桥梁,跨越险境,连接希望。
历经50天,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精心呵护下,熊山雨终于从小小的暖箱出来了,那是他迈出的人生第一步。
此后的19年,熊山雨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孙静和同事们都密切关注,每一点小小的成长变化都牵动着大家的心。“山雨叫妈妈了;山雨会走路了;山雨背上书包了……”孙静娓娓道来,言语间是亲人般的欣喜和骄傲。
去年,熊山雨要满18岁了,孙静和同事们携手熊山雨妈妈,为他策划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成人礼。2017年10月20日,熊山雨来到协和,回到他出生后的第一个“家”,看到了暖箱,看到了与自己刚出生时相同体重的小宝宝。当生命以最本真的形象出现在眼前时,山雨在心灵的震撼中脱胎换骨,长大成人。
熊山雨妈妈说:“协和对患者的爱,和父母一起,参与了山雨的成长,浇灌了山雨的人生。”正是在协和的影响下,熊山雨选择就读药品生物专业,他说他想同协和的医务人员一样,“救助生命,帮扶弱小”。
如今,熊山雨已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他爱好摄影,还给孙静带来了一幅摄影作品作为礼物。照片拍摄的是协和医院门前川流不息的车辆,他取名《生命的流动》。“正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是协和,生命才能得以顺畅地行进,自在地流淌。” 熊山雨说。
在协和的每一天,每个值班护士至少要走一万五千步,来来回回的步伐中是事无巨细的认真;每个科室主管护士要处理上千条医嘱,反反复复的核对里是一丝不苟的严谨;中心治疗室要为至少两千人扎针抽血,针针见血的精准后是勤勤恳恳的练习……前面的三个小故事,跨越空间,跨越时间,既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又有专业技术的精度。它们,是温度与精度并行的协和优质护理的缩影。正是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个体的辛勤付出,才得以将“一切为了患者”的宗旨落于实处,成就了协和的社会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