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北京协和医院联合清华大学研发智能水凝胶,为糖尿病创面管理提供“新武器”
时间:2025.09.10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龙笑主任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王秀梅教授团队,在国际生物材料领域权威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团队针对糖尿病创面的复杂环境,开发出一种可喷涂水凝胶海绵(S-GPLKLT/RGI),创新性提出“气泡辅助成孔”技术,实现了原位多孔结构的精准构建。研究首次将神经血管空间再生与免疫调节相结合,为开发新一代智能生物材料敷料奠定重要基础,为糖尿病创面综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from clipboard


糖尿病创面影响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与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其核心病理机制在于慢性炎症、微血管功能障碍及周围神经病变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不仅破坏了组织修复所依赖的神经血管微环境,还会引发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使创面长期处于炎症阶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龙笑主任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甲基丙烯胺酰明胶-甲基丙烯酰胺ε-聚赖氨酸双网络骨架的可喷涂水凝胶海绵,并引入“气泡辅助成孔”技术,在喷涂过程中利用高压气流于凝胶内部生成多孔海绵状结构。该水凝胶通过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模拟肽,显著提升了糖尿病大鼠的创面愈合率(91.1%±2.6%),并促进软组织及皮肤附属器再生。

独特的微观结构赋予了该水凝胶多重临床优势。喷涂方式使其能够完美贴合关节、足趾等复杂不规则的创面轮廓。多孔网络结构促使其高效吸收伤口渗出液,维持理想的湿润愈合环境。在多孔网络与共价接枝策略的双重保障下,生物活性物质能够随材料降解而稳定、长效地释放。此外,该水凝胶还展现出优异的组织相容性,支持按需补涂,而无需移除旧敷料,从而避免因换药可能带来的二次伤害。

from clipboard

▲S-GPLKLT/RGI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的设计与治疗机制示意图


本研究将“神经血管微环境”与免疫调控相结合,实现了糖尿病创面的功能性重建。新生毛细血管与神经纤维在空间上紧密伴行,标志着功能性神经血管微生态位的成功重建。同时,该策略可持续抑制驱动慢性炎症的关键通路——IL-17信号通路,形成“正反馈治疗环路”,打破了“慢性炎症—修复障碍”的恶性循环,从而建立有利于创面愈合的良性循环。

龙笑主任、黄久佐副主任与王秀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级博士生周晓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马鹏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主治医师刘义灏为共同第一作者。

图文/龙笑提供

编辑/洪成伟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