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组团式”援藏创新医联体强联合模式
时间:2018.12.21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2018年11月7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内一片欢腾,许多人在鼓掌、欢呼,甚至相拥而泣。他们刚刚通过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的现场评审,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将成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

2015年,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号角吹响,北京协和医院携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走进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三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医联体强联合新模式,全面提升了西藏地区医疗水平。


顶层设计  明确目标

党中央新的援藏理念引发新的思考:几十年援助,有些援助效果为什么不能延续?

任务初始,北京协和医院就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启动了顶层设计。院领导带领深入解析“组团”内涵,并与医联体概念相互碰撞,主动转变理念,变“别人的事儿”为“自己的事儿”,转帮扶为联合,创新性地提出了“建好北京协和医院大西院”的号召。

医院派出护理部、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3大临床支撑科室,以及放射科、病理科、超声医学科、检验科、药剂科5大医技平台科室,让诊断有依据,治疗有支持,敢做大手术,有能力抢救重患者。一位兄弟医院的援藏队员真诚地说:“我带教的一名当地医生可以熟练地完成肾脏穿刺了。但是如果没有你们培养出的能够看好肾穿的病理医生,这项技术半年之后就会荒废。”这让协和人深刻认识到大局观在“组团式”援藏中的重要作用。

院领导高度重视援藏干部的选派,人才层次清晰,医、教、研、管并重。除先后派出2位副院长带队,仅第一批就派出了4位临床医技科室副主任。

详细规划  精准援藏

“组团式”援藏队员在入藏之初面临了援藏和医联体共同的挑战:“下不去”、“接不住”、“联不上”。

面对这一问题,援受双方深度融合,启动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大调研。受援科室深挖细化本地需求,援助科室调研把握学科定位,援藏干部则多听多看多思考,有机地转化需求。麻醉科要建恢复室,护理部要规范抢救车,检验科要改造门诊化验室……一桩桩、一件件饱含热情的规划调研在医院的宏观统筹规划下开始有序实施。

“大组团”“中组团”“小组团”的精准帮扶思路也逐渐清晰。院包科、科包科,科室主任负责制,前后方联合,团队出战,援藏医生不再单打独斗。援藏队员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尽全力,但不急功近利,离开时不一定开花结果,但坚信我们埋下的种子已经扎根发芽。”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谈到人才培养,西藏同志常说,“我们不止缺人才,我们缺的是人”。在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如何能够培养好人才,留住人才?

北京协和医院通过不断转化,设计规划了一个有组织的网络培训体系。通过现场教学和统一授课来规范操作,补短板;通过远程教学强化标准,拓展视野;增加外派培训机会,长期进修提高综合素质,短期专项培训强化技术技能;针对学科骨干的培养,采用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结成永久的帮扶对子,携手前行。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北京协和医院科室主任们亲自带队入藏的学术活动就达43场,把全国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办到了高原医生的家门口。自治区人民医院一位领导说:“你们一年组织的学术活动赶上过去十年了!”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看望援藏医护人员时,高度赞扬“组团式”援藏模式,并深情嘱托:“你们来的时候是一支医疗队,走的时候留下一大批白衣天使。”

牢记使命  责任担当

一只“小蓝箱”,被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首批援藏队员邱玲亲切地称呼为“我的朋友”。它和许多“小蓝箱”一起,曾经一次次地装满室间质评样本,被送到西藏自治区全区74个县的100多家实验室,而样品的检测结果再通过自治区临检中心搭建的网络平台传回到拉萨。2016年,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的洛桑江村曾指着这只小蓝箱深情地说:“这只是我的家乡察雅县的,你们的标本也能送到那里啦!”

一只“小蓝箱”,折射出的正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学中心,辐射能力的不断提升。援藏队员们走出医院,走进那曲、阿里、山南、林芝,各县、乡、村医疗机构,继续探索“组团式”援藏和医联体如何更好地建功西藏最基层。

1952年,徐乐天大夫参与并筹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所西医医院,也就是今天的自治区人民医院,掀开了北京协和医院66年援藏的历史篇章。寒来暑往,30余批次医疗队、160余位医、护、技人员播爱高原,为西藏医疗水平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推动下,一个个国家级、省级的质控中心、培训基地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相继挂牌,它们不仅见证了自治区医院稳步提升的学科水平和辐射能力,也承载了北京协和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国家和地区领军医院强强联合的责任和担当。心在高原,协和人的心永远和西藏人民的健康生命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