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管理对象,让刘炜直言援藏工作充满挑战。但她知道如何应对这种焦虑——充分借鉴协和经验,凝聚集体智慧,以医疗质量、人才培养、科研产出、科室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的服务水平。
为了提升医疗质量,刘炜着手做了四件事。规范科室规章制度,成立科室的质控小组并筹备西藏自治区影像质控中心;在科室工作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保持X线、CT平扫等基本检查的零预约,实现所有检查24小时内出报告,解决患者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引入小肠CT、心电门控的主动脉成像、肺静脉成像等新技术和新项目,并确保科室人员能独立完成多项新技术的检查;改变科室成员的影像诊断理念,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加强与临床科室的合作。
为了培养人才,提供科室发展的长久动力,刘炜制定了“师带徒”的计划,与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3个骨干签订人才帮带协议,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强化人才培养制度,通过短期派出的方式让员工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已有两名人员完成了协和放射科3个月的系统培养;组织开展远程授课,邀请协和放射科的同事每周进行远程教学,对科室全体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多专业方向的培训,弥补了一个人援藏不能覆盖所有专业的不足。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也留住了人才。今年毕业的一名研究生就选择留在放射科工作,这也是西藏大学研究生院唯一一个留在自治区继续工作的研究生,让刘炜特别欣慰。
刘炜还特别看重科研工作,她精心组织了系列讲座,提高科室成员的科研素养。依托于前两批队员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刘炜的不断推进,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在科研方面持续发力,硕果累累。3年共获自治区级基金3项,人才基金2项,院内课题基金1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在投论文3篇。“我们培养的一名研究生在一次国内会议上发表了4篇摘要,这让我们感到振奋!”刘炜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刘炜采用协和医院行之有效的科室核心组管理模式,建立了由科主任,副主任,科室秘书,影像诊断组、技术组和护理组组长组成的核心组,大小事务集体讨论决定,使科室管理变得更高效。2018年6月,经过3年反复讨论的放射科绩效改革方案终于出台,真正落实了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的绩效改革。
援藏一年,刘炜带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取得了医教研管等多方面的进步。但谈到最大的变化,她认为是“操作的规范和理念的改变”。
这一年里,刘炜向同事们反复强调,作为报告书写者,哪怕不能作出明确定性诊断,“描述一定要准确,报告一定要规范”。如今,大家学会了先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和病史,再进行诊断,为临床提供更有指导意义的报告。强调工作规范,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加强人员系统培训……刘炜所做的一切,改变了大家“只出诊断报告,不关心临床需求”的老旧思维方式,让放射科的医生离临床更近了。
回首取得的成绩,刘炜心中有着实现初衷的欣喜,但更多的,是对医院大后方的无限感激。她说,是协和模式、协和经验以及协和放射科提供的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她克服了迷茫,解决了问题。她的一条信息、一个电话,得到的是协和同事的耐心指导、鼎力相助。她说:“虚心求教,坚定付出,总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