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创办人暨第一届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池芝盛教授于98岁高龄仙逝,心痛如焚。老师远行,学生不舍。
池教授于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8年赴巴黎大学从事医学学习和研究。期间他发现了母兔卵子成熟分裂受垂体激素的调节。1952年回国后他历任上海军事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池老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成果累累,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多年来致力于糖尿病病人管理及治疗的社会宣教,为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他从1982年起建立了糖尿病卫生保健网。人曰大医精诚,池教授也。
当年我满怀着青春的理想,踏入协和医院实习的时候,就有了和池教授最初的接触。他知识渊博,诚爱谦廉,给我这个小实习大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后我荣幸地留在协和内分泌科工作,有更多的机会聆听池老教诲,跟随他查房和门诊看病人。
从中山医毕业后到1998年来美国之前,我在协和医院工作了十五个年头。我是读池教授主编的《糖尿病学》和编译的《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成长过来的。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些和池老一起出糖尿病专科门诊的日子。那时候我们小大夫们都争着跟他出门诊,因为那可是难得的对他摸索的那个年代最全面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吃小灶”的机会。池老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他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深的基础科学知识紧密联系,深入浅出地阐述着每一个诊治方案的机理和特点。
我坚信那时在协和所受的教育和培养令我终身受益。这种坚实的基础和实践经验使我在美国继续从事内分泌专科工作时得心应手少走弯路。看到美国糖尿病领域里几年来对住院病人血糖控制标准的反复纠正,即从提倡严格控制到目前相对宽松的标准,我深深地钦佩池老的“先知先觉”,他早在几十年前就一直强调急症病人应避免严重低血糖反应的重要性了。
当然,在深信受益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落下了些协和的“后遗症”。因了已故著名的张孝骞教授那句名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对每一个经手的病人不敢怠慢,无论是病史多长都要从头询问一一核实,为的是给误诊病例留一个被纠正的机会。又因了我的恩师、已故著名内分泌学教授史轶蘩院士严谨治学的教诲,所以从不惜花时详细准确记录病案,也不敢对诊治病情模棱两可。正是老一代协和人的心仁术精和言传身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代代相传!
近些年因为思念母亲,每年回国探望。到协和走走拜访我的恩师、同事和朋友们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最后一次见到池教授他老人家是在协和医院的病房里。尽管他年事高记忆弱,但听到我的问候时,他喃喃地重复了我的名字,脸上露出我久违了的熟悉笑容。池教授是福建长乐人,他那浓重的家乡口音和慈蔼笑容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底,会永远地留在那里……
池老,我尊敬的老师,您一路走好!
大医远行 学生不舍
时间:2014.02.27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