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是我院神经外科与UCSD的交流合作月。在协和医院、协和医大的帮助下,神经外科联合医大人体解剖与组胚学系,邀请UC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以下简称UCSD)神经外科资深教授、脑血管病专家Dr.Hoi-Sang U于10月13-18日访问协和,并参加我院为期一周的“神经外科教学周”活动。
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家
Hoi-Sang U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长期担任UCSD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教学、科研主任,在脑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具有国际领先地位,在脑肿瘤研究方面也建树颇丰,是多种基因治疗以及脑组织干细胞移植手术的开创者之一,也是神经科学领域转化医学研究的先驱和积极倡导者。
Hoi-Sang U教授中文名余凯生,华裔,出生于香港一个学术世家,早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医学院毕业后,他通过努力打破了当时“只有德裔或英裔白人才能做好神经外科”的偏见,入选由Charles Wilson教授领衔的UCSF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当时的神经外科培训极其严酷,需要长期在知识、体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保持极佳状态,最后两年甚至没有一个休息日。但在这段宝贵时光里,余凯生教授在Dr. Boldrey等技艺精湛的手术名家指导下,培养了良好的临床习惯,练就了扎实的手术技能。1975年,一位四肢瘫痪的患者来诊,检查发现巨大基底结动静脉畸形(AVM),就在资深专家们认为无法手术的同时,患者病情逐渐恶化,进展至昏迷。当时,年仅31岁的余凯生不愿看到患者被抛弃,仔细思考后接受挑战,主刀完成了世界第一例基底结AVM完全切除,术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正常。他随后对AVM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脑水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又联合麻醉科,研究出用巴比妥缓解脑水肿的方法,改进了治疗巨大AVM手术方法,啃下了这个神经外科的“大老虎”。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研究者,在做住院医师期间参与发明了治疗脑血管病的球囊导管并享有专利。在基础研究方面,他参与发现了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并探索其在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余凯生教授更是一位热情的学者和教育家,他曾以优异的手术带教和临床教学精神,连年获得UCSD“Golden Scalpel Teaching Award”。所讲课程被列为精品课程,并参与制订了UCSD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的住院医师教学培训体系。
参加神经外科教学周活动
今年已有69岁的余凯生教授不顾旅途劳顿,主动要求将每天的日程都排满,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与师生交流。来访期间,他前半周在协和基础学院参与神经解剖与神经科学的基础教学,后半周则主要在神经外科进行临床交流。他不仅旁听观摩了神经解剖学理论及实验课教学,而且亲临讲台,从神经外科医生的角度为2010级八年制医学生们讲授了神经解剖学习过程中建立中枢神经系统各核团、传导束以及血液供应相互关联的整体观念的重要性。在15日上午举办的“神经解剖学结合临床教学经验探讨”讲座上,余凯生教授与解剖学和组胚学的一线授课教师们分享了他对基础-临床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解,对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意见,并进行了精彩的示范教学,使每位教师获益匪浅。
此外,他还为医院青年医师和医大学生带来了两场分别关于“如何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和“如何做一名好的住院医师”的教育讲座。每次讲座他都以饱满的热情、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的讲解和生动幽默的语言令听众大开眼界,获得了教师、学生和医师们的一致好评。余教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训,甚至坦诚地与大家讲述了他年轻时所犯的错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告诫大家作为医师一定要倾听患者,关心患者,有责任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对于高危手术医患沟通的问题,教授表示如果目前国内医疗环境难以改变,就更需要医师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他在UCSD对住院患者进行的首次查房的主要目的就是患者教育,往往需要谈半小时。此次交流期间,他还与我院神经外科青年医师一起,完成了一台开颅侵袭性复发垂体腺瘤手术,经历7个小时,耐心而精细地切除了侵犯额叶、颞叶、鞍上区和部分海绵窦内的肿瘤。
共话神经外科未来发展
余凯生教授与我院神经外科王任直主任一起,仔细规划了神经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除继续发展垂体腺瘤治疗外,协和神经外科还应努力建成包括脑血管、脊髓、小儿、功能、创伤和重症等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平台,并邀请美国关注教育的神经外科专家来华帮助协和发展。在临床方面,注重提高手术水准,重视医疗质量,而不是单独追求手术数量,致力于建成“小而精”的学术型中心,同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青年神经外科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向心力。
余凯生教授对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模式、内容等具体细节尤为关注,他认为要推动未来学科发展,必须严格培养优秀的青年外科医师,并以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规划与要求作为参考,建议完成普通外科住院医培训的青年医师,回到神外后,首先在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神经内科和神经重症方面打好基础,再按照“能力与责任对应进阶”的原则实际参与手术工作。临床与研究能力需要设定与国际接轨的“协和”标准,使青年医师完成专科培训后,能够自信地站在国际舞台,能力得到公认。他还积极与关心教育的曾益新校长、陈杰副书记、于健春教授等多次亲密交谈,希望在国内以协和为教育中心,率先建立规范而高标准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用住院医师毕业后取得的学术成绩来证明其价值。教授离别后,还写成了一套为协和神外青年医师量体裁衣的神经科学PUMC-UCSD联合培养方案,包括选拔机制、培养方案、资金支持、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内容,以提高科室未来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积极帮助协和与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教育组织建立联系,邀请协和走向国际舞台。
这次志愿来协和教学,余凯生教授说这或许是一种“Family Tradition”,他的上辈亲属中有不少在中国科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在UCSF的舅舅李卓浩教授因为发现并合成GH等垂体主要激素而荣获Lasker医学奖。他和家人都认为能在专业领域为祖国贡献力量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离开北京前,余凯生教授将50学时讲课费共计1万元及为他报销的机票费,全部捐给神经外科,用于购买图书和医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