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医大临床医学08、09级学生赴台湾大学医学院交流学习
时间:2013.06.19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尧

    1月28日晚上21:10,随着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的波音777飞机舱门打开,我们一行7人也拉开了在台湾大学医学院交流学习的序幕。在此之后的9天时间里,我们应台湾大学医学院之邀,前往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进行参访,并和来自亚太地区多个国家的医学生进行了交流。虽然参与这次活动的临床08、09级同学并未与临床有过太多接触,但我们努力展现出的认真的学习态度与扎实的基础知识,给台大医学院师生及医院医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对方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极高的学术水平,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不虚此行。在相互交流与促进中,两校师生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深感这座两岸顶尖医学院学生交流之桥的意义之重大,希望可以将这一惠及两校的互访学习项目长期保持。
    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本次的访问开始于承载着医学院历史的二号馆,同时它也是医学院最早的建筑。漫步其中,我们深深为它的厚重历史所震撼。同协和一样,台大医院与医学院历经百年沧桑,从昔日的“台湾病院”与“医学讲习所”,几经周折与易名,到成为今天台湾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与最优秀的医学院,其毕业生都是台湾医界各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而应届高中生中的精英更是把进入台大医学院作为自己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梦想。由此台大医学院为每一个在此就读的学子印上了荣誉的烙印。现任医学院院长杨泮池,是继第十任院长陈维昭之后,再一次担任台湾大学校长之职,可见台大医学院在台湾学术界与教育界中的地位。
    相得益彰的是,其附设医院更是在亚洲乃至全球医界引领风骚。其内科、小儿科与移植团队更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亚洲首例交叉试验阳性活体肾脏移植、世界第一个庞贝氏症新生儿筛检模式、亚洲首例利用机械手臂完成肾脏移植……无数“第一”彰显了其强大的临床与研究实力。
    我们被安排参观了多个代表性科室,有一般外科、泌尿外科等老牌优势科室,也有肿瘤科这样的新兴强科,还有家庭医学科、安宁缓和病房等特色科室,从医疗环境、科室文化及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台大医院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人文至上,关怀先行
    台湾社会一直以它浓重的人文气息而著称,医院更是如此。
    首先,台大医院的文化中非常注重医患交流。以泌尿外科为例,一位门诊医生平时平均一上午的接诊量大约为20多人。对于一位在大陆三甲医院行医的主治以上级别医师来说,这种强度可能不算大,但台大医院的医师认为,若要保证每位患者都分配到足够的时间,这种门诊量已经很多了。从参访同学的角度看来,台大医院的医师们对病人的问诊过程详尽而平缓,对患者提出问题的解答更是耐心,但他们自己却仍觉不够,担心时间不够不能使病人满意。每次问诊必有一项要问每个病人还有什么疑惑,确保他们满意离开医院;每个诊室内还有专门的抽屉存放各种宣传材料,介绍疾病概况、各种治疗方法,医生指着宣传材料给病人讲,并且让患者带走它们。另外,有的老人国语说的不好,医生们就用闽南话与他们交谈。种种对细节的注重和台大医院较好的医疗环境都体现了对病人的关怀。
    在安宁缓和病房,这种细至入微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病房有专设的活动室,被布置成家的模样,让患者体验到家的温暖;每周都会有插花艺术家来到这里带来自己最新的作品;连接病房与空中花园的走廊没有一处台阶与接缝,以防引起颠簸导致病人的疼痛。与机器人手术等医疗项目不同,安宁疗护可能并不需要巨大财力的支持,它更需要的是医者的用心。
    正如泌尿外科蒲永孝主任所说,台大人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他们的软实力。台大医院在硬件方面很可能不如大陆某些“超级医院”,但在这里,医疗被还原为它最纯粹的面貌,医患间也得以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
    体系完善,管理卓越
    除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之外,较完善的健保体系也对台湾相对和谐的医疗环境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全民健保体系中,民众以健保卡到医疗院所就医时,仅须支付挂号费以及部分负担费用。2000年,《经济学人》将台湾医疗保健评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瑞典。2003年,美国广播公司制作节目赞扬台湾健保,指出每人每月平均付20美元的保费,每次看诊平均付挂号费4到10美元,就可以到特约医院找任何医师看病。2008年、2010年,《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克鲁格曼两次发文,大赞台湾医疗体系的好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健保体系在已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在不断进行着修正与自我完善,例如上文提到的安宁缓和医疗也在近些年部分纳入健保范畴。这种“自我修正”的能力与台湾近几十年来养成的民主之风是不无关系的。
    台大医院作为全台接诊量最大的医院之一,年门诊量甚至多于协和医院,但却仍能保证较充分的医患沟通及良好的就诊秩序,除由于台湾民众的公德素养较高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当归功于医院良好的管理与明确的职责分工。首先,各种医疗信息的电子化水平极高,从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资料,到大夫开具的处方与医疗手段,全部基于电子化终端,大大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速率。其次,一次诊疗过程中所牵涉到的各项医疗与非医疗行为,都被明确地细化分工,每一位医生都至少配有一名护士助理,负责叫号、信息录入、资料整理等一般性工作,而医师则可以投入全部精力于诊断、沟通和提出医疗策略等方面。即使患者数量大而每位患者均摊的总诊疗时间缩短,但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每位病人获得的有效医疗时间却相对加长了。
    国际视野,优秀教学
    台大医学院作为全台首屈一指的医科院校,自然非常重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杨泮池院长曾对我们说过:“学校十分支持台大同学参加各种交流活动,而对于外面的各种新奇事物,我也经常和他们说,不能只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别人好的东西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各种环境和条件,适当加工之后才放在自己所处的制度下应用。”在学校的鼓励之下,学生自发策划组织了一项国际医学生交流活动——亚太医学生论坛(Asia-Pacific Medical Student Symposium,APMSS)。该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已是第三届,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及展演等形式,为亚太地区的医学生提供一个平台,针对前沿医疗卫生问题各抒己见。另外,台大医学院提供了完善的交换生项目,学生在高年段时可以选择到美国知名医学院学习6个月,同时可以和对口院校实现学分互认。
    对教学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外的开放,也体现在对内的负责。医院的每个科室在早上都有晨会,类似于协和的早交班,每次晨会最后必有一项文献汇报内容。汇报由学生主讲,从实验设计、入选标准、实验过程到结论都讲得十分详细,之后所有医生一起讨论,学生的汇报质量与住院医师的教学能力评定挂钩。在外科,为了对患者和医学生双方负责,在侵入性操作方面,医院要求各个科室按照受训学员程度将他们分为4级,并对各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极富创意的执行方法无疑兼顾了公平和效率,既使学生得到充分训练,又保证了手术的质量。
    此外,在台大医院,无论住院医还是教授对学生的态度都非常谦和,亲切地称他们为“师弟师妹”。一位在同学泌外门诊参访后提到:门诊老师在开始问诊之前,会用方言向患者进行介绍:“这是从北京来的学生,到这里交流学习。”在每看完一位患者后,还会主动用国语为我们简单总结这个患者的情况,这个细节令我们很受感动,感觉这里的老师真的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学生,努力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取长补短,携手并进
    迄今为止,协和-台大医学生交换项目已成功举办六届,得到了协和与台大医学院和医院方面的大力支持。在2012年7月下旬,台大医学院医学系主任、台大医院副院长张上淳教授亲自带队造访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校长曾益新院士亲切会晤。两位领导肯定了该项活动的意义,并对两校同学走出校门、拓展视野的积极性大加赞赏。在本次对台大医学院及医院的访问中,我们同样受到了现台湾大学校长、医学院院长杨泮池教授的亲自接见,可见双方领导对该项交换项目的重视。
    通过交流项目,两岸学生在学习对方先进临床管理模式的同时,更领略了两地医疗环境之差异;此外,两校在两岸同样以教学著称,学生互访必定将对医学教育改革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同为两岸医学教育的顶尖院校,两校皆以培养未来医界精英为办学宗旨,因此交换学生项目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校与医院的进步,更可以促进未来两岸医界的合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