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通过医院“百人计划”选拔,得到了出国学习的宝贵机会。2012年3月-6月,我在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中心进行了为期3月的参观学习。
Rush大学医学中心是芝加哥Rush大学的主要临床基地,在最近一次全美医院评选中被评为“全美最佳医院”之一,有7个学科跻身全美50强,其中老年病学排名第17。该医学中心辖下健康老龄化研究院曾进行过较多老年人群流行病学方面的大规模研究。
董新奇教授是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中心老年内科的临床医生,同时任RUSH大学健康老龄化研究院副院长。董教授曾在2011年的AGS会议上因华裔老人受虐方面的研究受到表彰,并获得Maxwell A. Pollack Award in Productive Aging,其负责的芝加哥华人松年研究,目前已纳入近2000名芝加哥地区的华人,是全美最大的华人研究项目。
我在Rush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参观Rush大学临终关怀及老年内科;参观Rush大学健康老龄化研究院及参与董新奇教授负责的华人松年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社区活动。
参观临终关怀及老年内科
Rush大学老年医学科在全伊利诺伊州排名第三,也是伊州最早的老年医学专科Fellow培训基地。科室总共10名专科医生,跟我们差不多。但他们没有病房,只有独立的门诊。关于他们的fellow制度,每年会有4名fellow,背景各有不同,有内科专业、家庭医生、医学心理学专业等。老年科医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门诊和病房以及老年护理机构,另外少数像董教授这样参与科研的老年科医生,一年在临床不超过2个月,大部分时间在研究院工作。科室也会通过分担他的临床工作支持他做研究。
他们的诊所患者不多,每天每位医生大约接诊10-20名病人,最常见的是随诊病人。固定每三个月就诊一次。门诊医生有独立的办公室,看病人时去病人的诊室。诊室的检查床很好,可伸缩升降,旁边配有血压计、指氧仪和耳镜等。病人就诊时,首先由护士接诊,量血压,记录生命体征及身高、体重等,实习大夫问病史查体,最后主治医生接诊、下医嘱,并完成病历。他们参与医疗的护士或者医学助手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衔接作用,患者取药、联系社工、看别的专科医生或者联系理疗,都由前台护士代为联系和预约。因而医生的工作显得更高效一些。
Rush医院没有自己的老年病房,老年医生在病房主要是会诊工作,穿梭于各个科室间,包括内科病房、手术科室及精神心理科等,会诊内容涉及内科疾病、老年情况、围手术期处理、临终关怀及疼痛控制等。住院医师提前看过病人,向主治医师汇报病人情况,再一起去看病人,给予一些处理。
该院还有老年中心大楼,设有老年精神心理看护病房、老年公寓以及一些老年研究机构,为有专门的理疗室、活动室。
在学术活动方面,老年科每周四下午会有讲座,主要是老年专科问题,比如和缓医疗等。医院里每天上午举办住院医会,周五召开类似于我们内科大查房和住院医巡诊的午餐会。但总体感觉没有我们的学术活动丰富。
对于他们医院的老年专科工作,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以病人为中心
国外医院的服务意识很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门诊候诊室十分干净,还供应饮水机。对于语言不通的患者,医院会安排专门的翻译(来自社工)。医生就诊会面和离开都会依次和患者及家属握手。每间病房内都有大屏幕彩电、沙发及躺椅。病房每位病人配备有1-2名护士。病房门口有关于病人特殊情况的提示,比如不能用哪侧手臂抽血等。老年中心大楼内(面向住院老人)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小型图书馆,甚至还有一架钢琴。
2、医院和患者的桥梁
他们的社工系统很发达。和董教授闲聊时了解到,他们有一个社会机构,作为医院和老年病人之间的桥梁。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对医学常识不甚了解、或者语言环境不熟悉(比如移民)的情况,这些人可能不知道何时就诊以及如何就诊,也不知道定期该做什么样的检查,比如肿瘤筛查。或者诊疗过程中中断随诊。还有一些患者比如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放弃或中断检查。那么这个机构就会发挥作用,他们会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他们该如何筛查,如何就诊,对于一些疾病比如肿瘤会全程陪同他们做治疗,尽可能不使他们中途放弃。对一些没有保险的患者,还会为他们争取到符合条件的基金来支持治疗。
3、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爱
每间病房正对病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告示牌,写着患者姓名,编号,主管医生、护士,房间电话,紧急联系电话,对于一些老年人,还会有指示内容,比如今天是哪一天,您现在在RUSH医院等提示语,可以很好地预防老年人的谵妄情况。房间还会有防跌倒的提示。
老年中心大楼的精神心理看护病房是对一些对有精神问题的老年人的集中管理,很人性化。一进病区,是一个小饭厅,所有的病人都在这里吃饭,每个人都有个小桌子,能活动的坐在椅子上,不能活动的绑在躺椅上。挺像幼儿园,大家聚在一起。还有护理人员带领他们围成一圈做游戏。旨在鼓励和培养这些老年人的社交能力。
此外他们还专有一间很棒的老年人理疗室,除了一些常见的器械,比如跑步机、助行器等,还有工具使用方面训练,如使用锤子敲钉子、上下楼梯、开关车门、回收垃圾及买卖物品等一些场景模拟训练,除了身体的恢复,同时注重功能的锻炼。
4、安全防范
病房一般都有门禁,但还真没看见过保安。芝加哥犯罪率相对高,有时候在病房外还能看见警察。因犯罪受伤或者罪犯受伤时就会有警察跟着来,直到病人病情稳定。
院内感染问题非常受到重视。每位患者房门外都有一个柜子,里面有一次性手套和隔离衣。同一间病房,门里门外都有洗手液,楼道里也有很多,触手可及。
5、转诊制度
国外的转诊制度比我们要发达,患者一般是先在私人医生那里就诊,然后分级转诊到医院。住院患者病情稳定后就需要出院或转至二级医院。老年人一般合并多种疾病,即便病情稳定,也不适合立刻回家,老年科医生会就老年专科问题及长期照料问题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召开家庭会议。比如有位老年人脑梗后卧床,需要出院,但是又不能回家,于是老年科医生和他所有的家属召开家庭会议,谈病情,建议他们去老年护理机构,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随时联系。他们也有联系不到家属的被遗弃的病人,这时候就需要专门机构介入协调处理。通常不会出现压床很久的病人。
参观健康老龄化研究院及参与华人社区研究
1、健康老龄化研究院
该研究院起源于Rush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现在叫健康老龄化研究院(HEALTHY AGING INSTITUTE),由多名老年医学、社会学、流行病学、护理学专家共同合作成立,是美国老年医学研究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院之一。各位PI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些项目,支持该研究院的日常运作。
研究院的总负责人名叫Denis,他有一个很有名的CHAP研究,是芝加哥南部几个城区的人口学调查。他们积累了近20年的数据,已入选1万余人,规模很大。
2、华人社区研究
芝加哥华人社区是美国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大芝加哥地区的华人约67,000(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老年人约占40%左右,华裔老人总数占整体60岁以上人群的1.1%。董教授的松年研究和几家较大的华人中心有合作关系,如华人咨询服务处、中华会馆、希林老年活动中心等,这些机构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老年人的联系方式,研究助手(Research assistant,RA)获得老人许可后进行入户调查。
研究共有1000多个问题条目,涉及人口学资料以及社会、生理、心理健康,要求在1.5-2小时内完成(如果时间太久老人会疲劳),还要保证质量,问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资料,问题不能合并,不能忽略,进行调查时要有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不能受到他人的干扰以致影响到问题回答的准确性。RA上岗前要经过一周左右的培训,除了需要对目前所进行研究各部分内容尽可能熟悉,还要掌握询问技巧,以及简单的体格检查与老年科检查。要求每位RA每周调查6-10位社区老人,每周做工作总结报告。同时他们有严格的质量核查系统,电脑系统和专人两部分核查调查结果,不能有半点弄虚作假。
我也参与了他们的一些入户调查工作,接触到当地华裔老人。RA的工作很艰辛,会面临被受访者拒绝以及安全问题等。而且在调查过程中,因为是入户工作,不可避免会遇见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个研究助手在访问老人的时候遇到了独居老人突发脑梗的情况。
此外,他们现在还在做一个类似人口普查的研究,根据最近一次普查的结果,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华人聚居地点,然后入户进行人口学信息调查,了解老人的家庭情况。RA提前一周递广告,然后再上门,所有18岁以上家庭成员分别可以获得$15。这样有了基本个人资料,也有了平台,就为以后其他研究做了准备。
董教授还会定期在各个老年公寓举行讲座,涉及老年营养、慢性病、心理问题、老人虐待等老年问题,不仅面向华人,也面向美国其他族裔老人。他这种讲座不仅是公益活动,还能扩大研究工作的影响。
这次芝加哥之行使我对老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并对社区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开展有了感性认识,为我们今后能够开展此类研究打下了基础。我了解到了国外医院有代表性的老年医学专科的工作模式,比照我们与国外较为先进的老年专科之间的不同或差距,以期能对我们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