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3月24日是第1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此次结核病日的宣传主题是:“防治结核,健康和谐”。据WHO预计,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发病率最高的22个国家之一,结核病患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随着我国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写字楼、工地……逐渐成为结核病新的温床。该篇论文从临床出发,以大宗数据绘出中国26年来FUO病因构成变迁图,特别提示结核病仍居中国不明原因发热病因之首、未获明确诊断病例逐年增多为中外学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构成中感染性疾病仍是最主要的病因,其中结核病是最主要的病种,诊断未明的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晓清、侍效春等对2004年至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997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并与1985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不明原因发热病例总结的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构成的变化趋势。研究论文发表在3月5日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idical Journal)上。美国科学协会(AAAS)主办的全球最大最权威的科学新闻网EurekAlert于3月16日也对此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
经典的不明原因发热(FUO, fever unknown origin)定义为: 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FUO是内科常见的疑难症,其病因诊断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和其他疾病,部分患者经过系统检查和随访仍不能明确病因。
997例患者中最终明确诊断的有797例,确诊率79.9%。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479例(48.0%),其中结核病占45.3%(217/479);结缔组织病168例(16.9%),其中成人斯蒂尔病/斯蒂尔病占31.5%(53/168),血管炎占24.4%(41/168);肿瘤性疾病79例(7.9%),其中淋巴瘤占68.4%(54/79);其他疾病71例(7.1%),其中药物热占28.2%(20/71),坏死性淋巴结炎占21.1%(15/71);经系统检查出院时仍未确诊的200例(20.1%)。
与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1985年以来FUO病例总结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其中1985-1989年邓国华、王爱霞等总结了130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2000-2003年马小军、王爱霞等总结了449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26年来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构成中感染性疾病一直是最主要的病因,占46.2%至49.0%,其中结核病一直是占据首位的病因,占FUO病因构成的比例13.8%至21.8%,占感染性疾病中的比例30.0%至45.3%,均没有下降。2013年1月17日美国新英格兰杂志(NEJM)上发表了Horowitz HW的文章,总结了国外文献中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构成的变化,其中1982年感染性疾病占30.5%,2007年占16.0%,呈明显下降趋势。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仅低于印度而居第2位。2010年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结核总患病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核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累及部位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快速、敏感与特异的辅助检查,使其成为FUO的重要病因。
刘晓清、侍效春等的分析中肿瘤性疾病所占比例16.9%至7.9%,国外文献报道31.4%至7.0%,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肿瘤性疾病中淋巴瘤所占比例36.4%至68.4%,显著增高。结缔组织病所占比例,14.6%至16.9%,变化不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997例FUO患者中诊断不明的病例占20.1%,而1985-1989年占10%、2000-2003年占13.8%;国外文献报道中1982年诊断未明者占16.2%,2007年占51.0%,国内外FUO中诊断未明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例如CT和MRI等先进影像技术的普及、病原培养技术的提高、新研发的血清学检测项目、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应用等,常见疾病确诊率也有所提高,因此符合经典的FUO定义的病例越来越复杂,导致最终诊断未明的病例越来越多。虽然大多数FUO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分析是可以明确诊断的,但诊断未明病例的上升趋势,是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未来应该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特别是推进本领域的转化医学研究,以期提高对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水平。
感染内科 刘晓清 侍效春 周宝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