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安宁缓和基金会的帮助下,2011年11月我成功申请到该基金会的“海外华人安宁疗护教育训练——北京协和医院专案”项目,于2012年11月成功参访了台湾安宁缓和医疗。
1994年慈济医学院建院。从1995年开始,填写“捐赠意愿书”的人数就逐年增多,最多的时候,年签署捐赠意愿书的人数达到2700人。
“活着的时候这个身躯属于你,你要好好使用它,一旦往生,她就要回归自然,你所能做的就是延缓她回归自然,如果想得开的话,在往生之后将身体奉献给医学事业,让她再多发挥一些作用,稍微延缓她回归自然的步骤……”证严上人(慈济基金会发起人)对她的追随者的这番教诲解决了慈济大学遗体捐献的难题,目前捐赠遗体有70%来自慈济人和他们的家人,其余30%来自社会大众。
慈济医学院的解剖课安排非常富有特色:家访,行谊分享,启用,着衣,入殓,送灵,感恩追思,火化,入龛。整个过程周密、人性化,使得解剖课俨然同时成为了一堂生动的人文教育课。
家访:慈济解剖课开课前2个月,学校组织即将上解剖课的学生对自己所在解剖台的大体老师(台湾将所有用于解剖学习的尸体尊称为大体老师)的家属进行家访,了解大体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行谊分享:学生通过家访,对大体老师的生平进行总结,在开课前一天邀请家属进行大体老师生平汇报(这个过程称为行谊)。
启用:行谊次日就是启用典礼:家属和学生同时参加,家属见死者最后一面。
课程开始:由于大体都是在8小时以内运到大学并在零下30℃条件下保存,在上课前5天回温,因此大体的弹性和感觉与正常人没有区别(除了没有生命体征)。一个大体可以使用四天:从腔镜检查到穿刺操作,从学习解剖学的同学到实习医生、住院医生、甚至专科医生都可以安排一些初级、进阶的手术类的课程,甚至手术技术认证。手术的同时,每个手术台旁边都有一个42寸液晶屏幕滚动播放介绍大体老师生平的ppt……真正的化无用为大用,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文无处不在。
着衣、入殓:课程结束时要将大体老师缝合(要缝合6天,每天16小时),着衣时要求内衣上不能有任何湿印,同学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做到这一点。
送灵:由全体教职工、学生、家属、法师参加的送灵仪式,整个过程庄严、神圣……
感恩追思会:同学们再次一起回顾大体老师的一生。
火化、入龛:火化后将骨灰分成两份:一份交给家属;另一份装在一个晶莹剔透的琉璃盒中,永久地存放在慈济大学的大捨堂中,供后人瞻仰。仪式结束后,每位学生都要写一篇心得,记录这段与无语良师共处的日子,文章会装订出版。
慈济大学的解剖教学让我感动,将捐献大体这件事情做得如此富有人文气息,使我们看到了福尔马林味道和阴森可怖僵尸以外的解剖课。遗体捐赠在大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很难说服住院患者在他们去世后捐赠他们的遗体,近年来尸检率也一直很低;另一方面,我们也听说过某某老奶奶想捐献遗体,却找不到捐献遗体的途径。大陆如何能够借鉴慈济大学关于遗体捐赠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在慈济大学的解剖课上感受医学人文精神
时间:2012.12.05
字体:小大
作者:宁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