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风湿免疫科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风湿免疫专科之一。三十年来全科同仁不断发展完善科室自身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风湿病学的发展。接诊病人85%以上来自外地,年综合门诊量近8万人次;承担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十一五”、“新药创制平台”、“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50项国家和部委的科研课题,科实验室入选教委首批五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评选的《中国最佳声誉专科排行榜》中两度蝉联榜首。
上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章滨云在个人微博上写道:“一个好的医院的标志就是两条:医生都向往去这个医院工作,因为那里是职业生涯的辉煌;病人把最后的希望都留在这个医院,因为那里无法诊治也就死心了。”
以上这两条同样适用于协和的风湿免疫科。到底是怎样的魅力令这里成为医学生和患者都趋之若骛的地方?记者带着问题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西院区。
在风湿免疫科体验“医者三味”
这天是星期二,上午11点的时候,风湿免疫科的诊室前依然人头攒动。病人虽然多,但大家的心情都十分平静。对他们而言,只要能挂上协和风湿免疫科的号,等多久都是值得的。
唐福林教授今年已经71岁高龄了,不仅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病,肾功能也不好。但已经退休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每周3个门诊,经常看到很晚。在老教授的带领下,风湿免疫科每位医师都常年如一日的多出门诊,上午门诊常常到下午一、两点结束,下午门诊要看到晚上七、八点。
中楼二层的免疫实验室,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十多个白衣身影穿梭于各个实验台前,很少有人说话,更没有谈笑声,每个人都在专注地做事,就连门口进来了陌生人,也没有人抬头或者问一句。看到这个场景,就想起日语里对“十分努力”的精准描述:“一生悬命”。
在实验室左侧的蓝色墙壁上,偌大的一块地方辟给了《学术交流园》,上面张贴着多篇风湿免疫科近期发表的SCI文章。对侧墙上是科研发展研讨会会议纪要,明确了近40个科研方向与未来发展计划,摒弃单打独斗,强调团队运作和系统化管理。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对医者“慈悲、自省、专注”的最好诠释。一位进修医生以一首“藏头诗”表达了他的真实感受:“怀顺仁术几经年,念起常思谒杏坛。吾自千山万水外,师从京师赴迦南。难易深浅合盘出,忘情学海饮甘泉。协力相援克顽疾,和谐九州祁平安。”
提高效率,真诚服务,让老百姓看病不畏难
张奉春主任从医已经30余年,他告诉记者:“从我来到协和医院,从张孝骞到方圻、罗慰慈,传承下来的协和传统就是‘待病人如亲人’。”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会给病人开一些不合理的药,不会在没有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开出一大堆化验单。他们一定是替病人着想,能省钱就省钱,能找到最好的治疗就用最好的治疗。这正是风湿免疫科在科内不断强调的医生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风湿免疫科的绩效考核制度非常完善。文章数、SCI、科研基金、门诊量等都是考核内容,超额部分给予奖励,有医疗纠纷就会罚款。每发生一起医疗纠纷,绩效降2分,科里的绩效奖就是通过“加减法”拉开的。曾经有个别医生因为服务态度不好反复被投诉,除了罚扣绩效奖外,三个科主任还专门开会讨论,责成一人与其谈话,之后这名医生的态度果然好了很多。
风湿免疫号是协和最紧俏的号,解决患者的“看病难”问题就成了风湿免疫科头号大事。张奉春教授每个门诊要看40-50个病人,他采用了一套流水线似的诊疗模式。病人进来后,先由研究生完成问病史和写病历,教授根据记录有针对性地问诊、查体、分析和诊断,最后由另一个研究生完成处方和化验单的开具。碰到特殊病例,所有人停下来一起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也加快了门诊速度。据张主任介绍,风湿免疫科的教授们几乎都采用这种方式来提高门诊效率。
不仅如此,科里还监督每位医生的门诊量。谁要是停诊多了,门诊少了,主任就会亲自找上门,要求给个说法。为了鼓励大家多出门诊,科里在绩效、晋升上给予倾斜。通过各种举措,风湿免疫科在门诊量已经超饱和的基础上,2012年上半年普通门诊量达到29765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9.7%。同期公布的门诊投诉统计表上,风湿免疫科零投诉。
效率与效果本是博弈关系,在这里却得到了很好的平衡。病人的满意度提高了,医生的成就感随之而来,这正是他们在选择医学作为自己终生事业的内在推动力。
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到当医生的乐趣
张烜教授是科里的中青年骨干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中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SCI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曾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众多奖项。他感慨地说,自己能获得这些成绩,一方面来自医院和科室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受到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这八个字的感召。
“在这里,年轻人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王迁主治医师这样解释,“在风湿免疫科,病房都是主治医负责制。我们不断地查阅文献,不断地学习,只要做出的诊断或治疗方法合理,科会讨论通过了,我们就可以放心开展工作,就算出了岔子也没人责怪。这样年轻人成长很快,几年后就可以独当一面。”
科里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由科主任、老专家和高年资的教授担任。年轻大夫如果有好的想法,写出科研计划后报给学术委员会讨论,只要会议通过,全科给予支持。医生们帮忙转病人,技术员协助做科研。像张烜这样的科研骨干还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指导年轻人开展科研工作。从设计题目到方案实施,从结果评判到总结整理,从撰写学术论文到向杂志推荐,上级大夫们总是热心帮忙。
风湿免疫科受住院医和进修生的欢迎,一方面是这里的机会多,另一方面这里学术氛围浓厚。张奉春主任认为,医生进入科室的前几年非常重要,必须养成写东西的习惯,否则过几年惰性出现,就不爱写文章了。免疫科的医生在晋升时,必须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
传承老主任们的大家风范
风湿免疫科医生人数28人,护士23人,床位68张,技术员7人,人才梯队完整,学科实力雄厚,最重要的一点——学科发展一直走上坡路。张奉春主任一句话道破了永葆魅力的奥秘所在:学科带头人非常关键,学科带头人所创建的学术氛围非常关键。
发展学科是科室的首要任务。风湿免疫科是张乃峥教授一手创建的,32年前,他就富有前瞻性地指出,学科发展必须科研与临床相结合,这与今天时髦的“转化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风湿免疫科为第一批研究生指明了各自发展的方向,唐福林教授做临床,于孟学教授做实验室,两条线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绩。
张乃峥教授清醒地认识到协和风湿免疫科的发展方向——一定要站在前沿科学上,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的研究成果“自身抗体谱”迄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董怡教授任科主任以来,一手抓学科队伍建设,一手抓全国继续教育,风湿免疫科得到了长足发展。指挥棒传到唐福林教授手中时,他提出了新的办科理念——“科研为龙头,教学为基础,临床为根本”,现任主任张奉春继续将其发扬光大。正是每一届科主任的卓越远见,使风湿免疫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迄今仍走在全国同行的最先列。
对后辈家人般的爱护,是风湿免疫科的又一老传统。董怡教授、唐福林教授任主任时就延续着每隔几年推出新人的办法。把科内相关的课题集合起来,为年轻人争取全国年会发言的机会,提高年轻人的全国知名度。对于新上任的学科带头人,老主任们从不设任何障碍,还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真心诚意地帮助和扶持。在风湿免疫科实验室的墙上,挂着几位老主任的油画,他们那智慧而又慈爱的眼睛仿佛一直注视着科室的壮大,年轻人的成长。协和的文化和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风湿免疫科提出的文化口号是“团结和谐,持续发展”。尊重老同志,有文化和业务的传承;提携年轻大夫,给年轻大夫更多的机会。这与医院的办院理念不谋而合。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金字塔顶端的幸福感,就来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风湿免疫科,让在这里辛勤工作的员工找到了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