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7日至11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内科学系主任,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大师(Master of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MACP)Jack Ende教授应内科教学主任曾学军教授之邀来到我院交流访问。
Jack Ende教授在医学教育方面颇有建树。是医学教学丛书《Teaching Medicine Series》的主编,普通内科黄晓明,风湿免疫科沈敏等正在将这套丛书翻译成中文。
5月7日上午,王以朋副院长在教学楼与Ende教授亲切会面,教育处潘慧副处长和普通内科曾学军主任与Ende教授就如何进行临床教学工作展开热烈讨论。
Ende教授随后前往感染内科病房,在张冰清和孟婵翻译陪同下全程参与了由吕玮副教授主持的感染内科常规查房活动,期间Ende教授不时发问,对所讨论的患者情况非常感兴趣,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前来会诊的风湿免疫科医生回忆称:“我和Ende教授就病人的病情讨论了起来,他非常认真地倾听我的想法,不急于打断我,眼神里流露出鼓励和赞许。最后他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告诉我一定要将病人随访的情况告诉他。和大师接触的短短几分钟,其严谨的态度,鼓励年轻医师的作风,谦逊和蔼的风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Ende教授还参加了科室查房、专业组查房及内科大查房活动。他对我院临床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两家医院加强合作,进一步增加医生交换学习的机会。
5月10日下午,Ende教授在学术报告厅做题为《Pearls of teaching medicine(医学教学精彩拾贝)》的精彩讲座,内容涉及如何给学生作presentation,如何进行床边教学,如何平衡教学与临床工作等方面。原内科主任沈悌教授、教育处潘慧副处长、以及来自普通内科等2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的50多名热衷教学的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教授们参加了这次难得的学习讨论会。
教学是教学医院不同于普通医院的本质。也许我们距离世界顶级教学医院的道路还很远,我们的教学意识和理念距离世界级医学教育家的也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的教学热情和专业能力依然高涨。通过与大师的面对面交流和学习,并在未来工作中应用和实践,相信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越做越好。
Jack Ende教授讲座精彩回顾
时刻清楚记得床旁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医学生
在主治医师的实际临床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病房教学和床旁教学,主治医师面对的教学对象常常是一个team,包括代理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基地培训医师、科外轮转医师、临床研究生、实习医师、见习医师、进修医师等等,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时讲得过深担心见习医师和实习医师听不懂,讲得过浅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们又会觉得很无聊。很多主治医生有这样一个困惑:到底应该如何把握病房教学的深浅程度。Ende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你应该时刻记住,病房教学和床旁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医学生。当你在对医学生进行教学时,所有其他人都在看着你,都在跟你学习如何教学,如何应用知识指导医学生学习。”
临床教师和导师的区别
Ende教授认为,导师与临床教师有明显不同。临床教师没有年龄界定,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等都可以成为医学生的临床教师;临床教师对医学生所提供的帮助也是各种各样,只要在某方面能对医学生有一定帮助和提高就可以。而导师是对医学生(或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提供专业指导的医学教育者,年龄通常在50岁以上,并具备相当的专业经验和教育理念。
导师是学生们在专业导向方面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对象。导师是镜子,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状态,让学生看清自我;导师是地图,可以指引出学生通向专业道路和职业成功的方向;导师会给予学生鼓励,支持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进步;导师会给予学生建议,建设性意见可以让学生获得进步的方法;导师也会点拨学生,促进批判性反思,中肯的意见能让学生不断修正自身的不足;导师还是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职业的使命感、荣誉感。
如何平衡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关系
临床工作异常繁重,以内科早查房为例,短短2~3个小时,既要完成新老病人的临床诊治处理,又要进行临床教学和床旁教学,同时出院病人还在等待医师办理出院手续,可能还有危重患者需要紧急处理。如何既处理好临床工作,又能够坚持临床教学?
Ende教授建议:
1、事先安排好流程,对早间查房须完成的工作要有预见性。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出院病人事宜、病人的外出检查等都能够帮助大家节省很多时间;
2、时间管理很重要,务必保证每天都有一定教学时间,而教学时也务必要有时间观念,不能无限制地拖沓;
3、临床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花1个小时的讲座才是教学,相反,只花15分钟的结合病人病情的讨论反而教学效果更好,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需要有人员、资金、资源的支持
毋庸置疑,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能力和热情是教学是否成功和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而教学能力不是天然而成的,需要资金和资源投入进行培训。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同样需要呵护。就像植物一样需要适合的土壤、空气、阳光,才能够更好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