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至寒处,深巷小桥边。
满楼辉赫陈迹,历历数先贤。
十载卧薪尝胆,筑起工程浩瀚,一览小群山。
液氦皎然至,超导下凡间。
解剖课,于斯盛,阐微言。
圆阶讲殿犹在,余祚惠千年。
布尔哈夫宏略,恩特霍芬功业,医路自兹宽。
落日莱茵迥,华发始临渊。
【液氦皎然至,超导下凡间】荷兰莱顿大学的低温物理实验室由卡麦林•昂纳斯(H.Kamerlingh Onnes)创办,长期执该领域之牛耳。1908年,由昂纳斯首先制成的液氦是最后一个被液化的气体。当时以液化温度降至4.3K,即高于绝对零度4.3度的温度创世界之最。获得液氦温度后昂纳斯研究了低温下的电阻问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超导现象。由于超导独特的降低电阻的作用,磁共振仪器才能进入临床应用,对现代医学有着重大意义。低温物理的重大贡献使得昂纳斯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莱顿低温实验室的成功标志着物理学由手工业方式走向现代的工业水平的“大科学”时代。
制成液氦当天的情景非常有趣。20升液氢从7月10日凌晨开始进行氦的液化,至下午1:30,液氢全部进入氦液化器,液化器中心的恒温器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低温,只能靠氦温度计来指示。然而,至晚7时许,氦温度计仍然似动非动,难以判断,而液氢即将耗尽。这时有一位闻讯前来观看的教授提出建议,会不会是氦温度计本身的氦气也被液化了?是否可以从下面照亮容器,一探究竟。只见中心恒温器中几乎充满了透明的液体,光的反射使人们看到了液面,于是液氦出世了。只有在液氦温度下才有机会发现超导现象。1911年,昂纳斯出人意料地发现水银在4.16K时电阻消失。“液氦皎然至,超导下凡间”即指此二种现象的发现。
【解剖课,于斯盛,阐微言】解剖学教室于1593年由彼得•保(Pieter Pauw)创建,是西方现代医学兴起时用于解剖学教学的典型建筑。莱顿解剖学教室则是同类建筑中最出名的一个,在当时已经成为莱顿的著名去处。布尔哈夫在18世纪初作为解剖学家也曾在此授课。
布尔哈夫(Herman Boerhaave,1668-1738)荷兰著名医学教育家、解剖学家,植物学家和化学家,被称为“床边教学之父”,他使床边教学成为医学教学的基本准则,大大促进了欧洲现代医学的发展。
恩特霍芬(Willem Einthoven,1860-1927)荷兰著名医生与生理学家。1903年发明了最早的心电图与量测装置,并因此获得了1924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所发明的心电图解读与分析方式迄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