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搜索

搜索页

关键字 “0”的搜索如下

  • 搭平台 促合作 | 北京协和医院“医工结合加速行”首期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

    2025年5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医工探索引擎”系列活动首次回访——“医工结合加速行第一期(清华专场)”在清华大学举行。双方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医工合作助力医学科技创新与临床转化。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急诊科、心内科、麻醉科、泌尿外科等多个科室专家和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在清华大学专家的带领下,大家首先参观了实验室。在精密仪器系,孔令杰副教授介绍了其实验室在生物医学成像与传感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随机扫描宽视场层析显微成像系统、面向脑-体互作研究的双光子荧光显微系统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杨兴副研究员介绍了用于人体或动物体内压监测的微型无线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尺寸小、精度高,能够无线传输数据,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在医工结合领域具备良好的合作前景。来到机械工程系,张向军研究员分享了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在界面超滑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微纳制造、表界面调控技术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通过界面制造高端装备、通过微观突破高端性能的一大批创新成果引发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座谈交流环节中,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孙利群教授、朱钧教授,机械工程系张向军教授团队先后分享了各自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双方就潜在合作方向展开充分交流。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处白桦副处长表示,通过参观交流,再次深切感受到清华大学在工科领域的雄厚实力,也看到了双方在医工融合领域的广阔前景,期待双方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沟通与合作,携手推动医工交叉领域科技创新。与会人员纷纷表示,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在医工融合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此次“医工结合加速行”是北京协和医院今年4月启动的“医工探索引擎”的回访活动。“医工探索引擎”活动旨在搭建“协和-高校”交流平台,形成“医生-教授”互通生态,推进临床需求与工科技术创新融合,推动医院科研成果加快落地并应用于临床。后续,北京协和医院将持续开展“医工探索引擎”系列活动,加强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的交流合作,为深化跨领域合作、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搭建广阔平台。文字/科研处宣传处图片/科研处提供编辑/陈恔干玎竹

    2025.06.09

  • 常国婧

    整形美容外科主治医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八年制,历任协和医院大外科住院医师、外科住院总医师、整形外科专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多次荣获北京协和医院优秀员工灯称号。现兼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血分会会阴学组秘书、面部年轻化学组委员。多次在国际、国内整形美容外科会议进行大会报告,近年在整形美容专业领域发表高水平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2025.06.09

  • 李斯亭

    李斯亭,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临床博士后(在站)。擅长血管外科常见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的诊疗。2016年至2024年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获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学位,2024年至今从事血管外科临床博士后培训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主动脉疾病及内脏动脉疾病的临床治疗与医工交叉评估,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申请获批专利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申请并获得北京市自然基金、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二等奖等。

    2025.06.09

  • 孙晓宁

    孙晓宁,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后(已出站)。202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曾连续两年获评北京协和医院院级优秀住院医师,获评2022年度北京协和医院优秀共青团员,2020-2022年度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机关优秀共青团员。接受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主动脉及内脏动脉疾病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临床转化;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著和SCI论文13篇,曾获第五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二等奖,申报并获批主动脉腔内治疗器械实用新型专利2项。

    2025.06.09

  • 李康

    李康,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后。擅长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7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9.4分。获批专利4项,参编论著4部。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多项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获得两次工信部仿真与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并获得北京协和医院优秀临床医学博士后的称号。

    2025.06.09

  • 细胞组织与生物医学工程平台实验技术交流会2025年第10期(总第43期)

    2025.06.05

  • 细胞组织与生物医学工程平台实验技术交流会2025年第9期(总第42期)

    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