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搜索

搜索页

关键字 “0”的搜索如下

  • 王澍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医学博士,20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曾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进行访学交流,曾担任总住院医师。

    2025.06.16

  • 余佳文

    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2020年起于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工作并完成临床医学博士后培训,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曾获院级优秀住院医师称号,参与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熟练掌握各类手术临床麻醉及围术期管理。

    2025.06.16

  • 一图读懂生长激素那些事儿

    2025.06.12

  •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持续扩容升级,备战暑期“摘镜潮”“配镜热”

    2025.06.12

  • 改善医疗服务 |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持续扩容升级,备战暑期“摘镜潮”“配镜热”

    昨日(6月10日)全国高考全部结束,再过一个月也将迎来暑假,伴随炎炎夏日的还有暑期的“摘镜潮”“配镜热”。为更大程度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屈光手术及视光配镜服务,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陆续推出“高考摘镜助力计划”、社工导诊服务、升级设备、开设社交媒体账号等举措,通过线上线下“组合拳”,简化就医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针对高考后考生及家长的迫切需求,眼科特别推出“高考摘镜助力计划”,设置不限号的“近视术前检查和术后复查门诊”。有需要的患者可通过北京协和医院App或北京协和医院微信小程序预约检查,全面评估眼部条件。检查完成后,患者可根据个人时间及用眼需求安排后续治疗。▲预约检查流程从6月起,眼科还将增加角膜屈光专业组部分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号源,旨在为更多患者提供高水平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以及优质医疗技术保障。视光专业组还与社会工作部携手推出了一对一导诊服务,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将协助有需要的患儿家庭更高效地完成挂号与就诊流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申请一对一导诊服务的家长可提前下载北京协和医院App,或在北京协和医院微信小程序为孩子注册并生成就诊ID,便于后续就诊。在提升服务“软实力”的同时,眼科作为中国最早开展近视激光手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也在不断升级设备。目前科室可提供全飞秒4.0、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ICL植入手术、角膜交联手术、巩膜镜验配等全系列的先进屈光矫正方案,不仅手术更加精准、术后视觉质量更高、安全风险更低,同时有效提升了就诊效率。“散瞳对眼睛有害吗?”“OK镜可以控制近视增长吗”“儿童近视眼睛度数配低一点可以吗?”……眼科近日推出“东单眼科日记”小红书账号,以视频形式持续输出“硬核“科普,专业组医师轮值出镜,针对斜视、弱视、儿童近视等热点话题、常见认知误区等带来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百姓足不出户“云”享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供给。“大家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日间户外活动时长,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眼科主任于伟泓表示,针对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科室也将持续优化就诊流程,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为安全的优质医疗服务。导诊服务温馨提示1.联系方式电话:17801674616(工作日9:00-17:00,患者个人信息仅供预约就诊使用)2.就诊安排工作人员将在1-2个工作日内与您沟通,确认需求以及挂号进展,同步就诊时间与注意事项。挂号成功后,请您按约定时间到院就诊,确保医疗资源充分利用。图文/眼科宣传处编辑/王敬霞

    2025.06.12

  • 全程管理 精准诊疗 | 癌痛管理规范化培训班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

    2025年5月28日,“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规范化培训班”(下称“培训班”)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学员们聚焦癌痛管理领域的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等进行深入学习交流。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张建兵、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出席开班仪式。本次培训班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协和医院作为项目示教单位承办。近年来,我国在癌痛管理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特别是201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并逐年修订,使癌痛管理领域的制度框架与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张建兵主任对本次培训提出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注重培训实效性,切实对接基层需求,内容紧贴临床实际;加强互动交流,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提升专业水平。吴沛新书记对培训提出期待,一是弘扬优良传统,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体现医学人文价值与专业使命;二是以创新驱动学科发展,构建面向临床需求的科研体系,加强科普宣传,体现医院在学科引领、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人文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黄宇光主任医师系统介绍了科室在癌痛管理领域发挥的创新引领作用。1994年,麻醉科原主任罗爱伦率先将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在国内倡导癌症患者的三阶梯治疗,开启了国内个体化镇痛先河。近年来,麻醉科陆续开设癌症相关疼痛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鞘内吗啡泵植入术,启用疼痛日间病房,为难治性癌痛患者拓宽治疗路径,提供全程管理。黄宇光建议,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共同提升癌痛规范化、科学化综合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癌痛全程管理项目组组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主任医师表示,北京协和医院在推进疼痛医疗事业发展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培训班将有力推进癌痛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提升全国诊疗水平和医疗安全质量。▲张建兵主任(后排左二)、吴沛新书记(后排右二)、黄宇光主任医师(后排左一)、樊碧发主任(后排右一)为项目师资团队颁发聘书多学科专家围绕主题展开培训,癌痛患者全程管理的新进展、癌痛筛查与评估经验、癌痛分类及治疗途径、阿片类药物应用和管理、外科干预方案的选择逻辑、培育单位的评价标准、患者管理教育的实践方法等相关内容,不仅拓宽了学员对癌痛诊疗体系的认知边界,更显著提升了学员在镇痛药物选择、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实操能力,为构建高质量癌痛诊疗服务体系夯实基础。本次培训为期4年,预计每年至少纳入5家培育单位,持续开展查房带教、进修、手术示教、定点指导等能力建设活动,以帮助培育单位全方位提升癌痛诊疗水平,切实增进癌症患者的健康福祉。文字/麻醉科宣传处图片/麻醉科提供编辑/干玎竹陈恔

    2025.06.12

  • 生死赛场上的“定心丸” | 北京协和医院援蒙麻醉医生何凯:这是我们的职责

    “这是麻醉大夫的职责。”援蒙医疗队队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何凯主治医师的话语简洁而有力,诠释着医者的担当。2025年4月17日晚,刚结束在托克托县医院一天工作的何凯接到紧急电话:医院收治了一名因车祸导致下腔静脉撕裂、膈肌撕裂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患者病情凶险、命悬一线。何凯立即奔向手术室。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手术掠影(左二为何凯)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远超预期。方向盘猛烈撞击腹部,最初怀疑脾破裂。然而,对患者进行腹腔手术探查后,医生们的心沉了下去:脾脏完好,但肝周、脾周、盆腔积血及血凝块已达1100毫升。大出血仍在持续,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更棘手的是,膈肌破裂的出血源还未找到。手术室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托县医院紧急向120公里外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求援,两位医生星夜驰援。进一步探查指向肝左静脉高位破裂,常规腹腔手术难以处理,必须开胸!胸外科医生也火速加入这场跨城接力。患者最终确诊为膈肌处下腔静脉撕裂达三分之二,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患者可能致命的大出血。然而,手术室缺乏关键的阻断钳和型号齐全的血管缝线。打开巨大伤口意味着血液将喷涌而出,脑死亡与心脏骤停近在咫尺。对麻醉医师何凯而言,在如此条件下维持患者血压和心率,无异于在悬崖边行走。“说实话我也有点紧张,但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力一搏。”何凯回忆道。危急关头,外科医生徒手阻断出血点,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争分夺秒缝合破损膈肌。何凯屏息凝神,双眼紧盯监护仪,凭借丰富经验精准调控麻醉深度与血管活性药物,如同在惊涛骇浪中稳舵,硬生生地维持住了患者一度暴跌至39/32mmHg的血压和岌岌可危的心率,为外科团队抢赢了最宝贵的救治时间窗。▲何凯(左二)在手术中进行麻醉保障从晚7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将近10小时的鏖战,惊心动魄。患者术中失血达4000毫升,经历重度休克。“这是我在托克托县接手过最危重的一个病例。”何凯坦言。最终,多学科专家协同作战,将患者从鬼门关奋力拉回。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每一份努力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坚守都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托克托县医院的表扬信,是对这场生命奇迹最好的注脚。手术团队也对何凯的专业素养赞誉有加:“协和麻醉名不虚传!”从白昼忙碌到深夜抢救,何凯未曾言累。“这是麻醉科应该做的。”五月,他圆满结束援蒙任务返京。当被问及是否还会奔赴需要他的地方,何凯的回答斩钉截铁:“只要科室需要、病人需要,我义无反顾!”▲何凯(中)援蒙期间手术掠影▲北京协和医院第17批、第18批部分援蒙医疗队合影文字/董静格审核/申乐图片/何凯编辑/董静格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