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9月23日这一天,白昼与黑夜均分时间,暖阳与凉风共享寒暑,黄叶与蓝天平分秋色,我们将迎来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此时节后昼渐短夜渐长,寒意渐浓,呼吸道很容易“失守”。今天,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婷携手中医科住院医师李可歆为您支招,带您筑起呼吸系统的“防护墙”。
秋分后,呼吸道易“失守”
秋分之后,天气有两大变化:一是由夏季的湿润转为秋冬的干燥;二是由暑气的余热转为秋冬的寒凉,日夜温差增大,这些变化在北方地区更为明显。
当空气相对湿度降至40%以下时,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下降,痰液清除能力下降;同时,黏膜干燥导致防御屏障功能减弱,气管支气管粘膜产生细小的裂纹,导致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
中医认为,秋季时令主“燥”。肺为“娇脏”,最易受伤。燥邪从皮肤到孔窍,可深入脏腑,症状表现为皮肤干涩、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气喘,痰少而粘。肺和大肠相表里,大便干燥也可随之发生。
而这样的环境也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喜欢”的,如鼻病毒、流感病毒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传播效率提高,因此秋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同时,冷空气刺激导致支气管收缩、黏膜血管收缩,免疫细胞运输减少,局部防御力下降,支气管炎、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风险增加。
从中医角度来说,秋燥有“温凉”之分。秋分前,暑热未退,属温燥,表现为鼻干口渴,喜饮水、怕热有汗;秋分后,秋凉渐起,属凉燥,表现为口唇干燥,恶寒怕冷,流清涕,无汗。
因此,秋冬感冒、干咳、咽干咽痒、气管炎的人比夏季明显更多,本身存在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的患者也更容易在秋冬季出现病情加重。
三重防御,筑牢防护墙
秋分时节,我们要做好科学防护,筑牢呼吸防线,不妨从这三方面入手:
提高环境及呼吸道局部湿度:在北方干燥地区,可适当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45%-55%范围。湿度不必过高,过高可能导致细菌、霉菌滋长,反而起到不利因素。同时注意,加湿器的滤芯需要定期清洗,以免滋生细菌。呼吸道局部湿度可通过小口饮水润嗓来改善,特别是对于有慢性咽炎,或咽干咽痒症状的患者。
阻断病原微生物入侵:由于呼吸道经口鼻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因此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物理防护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比如配戴口罩、注意手卫生、每日2~3次定期通风等。
提高自身免疫力:寒冷干燥的环境下,呼吸道局部免疫防御功能会有生理性的下降,因此应更加重视全身免疫力的维护。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偏食、营养不良以及长期精神压力或焦虑抑郁都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饮食结构和身心状态是维持自身免疫力的基石。
吃动结合,呼吸更顺畅
秋燥养生的核心是养肺滋阴润燥。日常推荐白色食物,如银耳百合羹、荸荠雪梨汁、百合莲子粥等。注意“少辛增酸”,少吃辛辣食物,适量吃柠檬、石榴、葡萄、柚子等酸味食物。应对凉燥,搭配杏苏茶(杏仁、紫苏叶、桔梗)。
与此同时,也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猕猴桃、青椒/彩椒、西兰花等)、富含锌元素的食物(如贝类、鱼类、坚果、豆类等)、优质蛋白及Omega-3脂肪酸等。
对于体弱者和老年人来说,“春捂秋冻”需有度,根据温差增减衣物。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可提高抵抗力。中医认为,运动要遵循“养收”原则,推荐腹式呼吸、扩胸和慢跑,避免大汗淋漓。
特别提醒:我们日常应学会识别急性加重症状,如咳嗽咳痰增多,痰液性状变化,喘息或活动后气短加重等。对于慢性低氧患者,家中备有指夹式血氧仪,若出现血氧较平时水平持续下降,应及时就诊。
秋分时节
愿您品尝丰收的喜悦
收获前行的力量
心间无事,生活如诗
文字/张婷 李可歆 宣磊
图片/孙良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