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一个决定,就能改写另一个人的生命剧本。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用科学书写生命奇迹。”9月19日上午,北京定点采集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随着一袋22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成功采集,北京协和医院规培护士高文东成为北京市自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的第773例捐献者,亦是北京协和医院员工中的第2位成功捐献者。这份生命的馈赠,将为一名十岁的河南农村小男孩点燃生命新希望。
2022年,刚上大学的高文东参加无偿献血,献血车旁边就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公益科普宣传。一位入库十余年但一直没配型成功的志愿者向他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和意义。高文东被他的热情感染,随即登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愿。
今年8月25日,正在上班的高文东,无暇顾及手机上的两个来电。下班后,他看到了初配成功的短信通知。“突然得知初配成功,我有点措手不及。首先是惊喜,三年不到就有初配成功的患者,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随之而来的是担心,不知后续的高分辨入库、体检等环节能否顺利通过。”高文东回忆说,“但我一点都没有犹豫,因为我在登记时就做好了随时捐献的准备。我要尽全力帮助这个有缘分的陌生人。”
▲高文东是一名规培护士,图为高文东的工作日常
在高配成功的消息传来后,身高1米72,但体重仅为52公斤的高文东就抓紧“补课”,让自己对捐献流程更加应对自如。“我担心自己太瘦,不足以支撑四五个小时的捐献,所以就刻意多吃一点。在体检通过后,我又开始规律摄入钙片,补充营养,主动调整作息,加强锻炼。”
高文东的家人得知消息后,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来自医院的关心更让他倍感温暖,“领导和同事都非常关照我,让我安心配合捐献流程,工作上的事不用操心。在开始动员剂注射的当天,急诊科带教老师魏长云还陪我办理入院,更帮我备齐了生活用品。”
▲高文东(右)与魏长云(左)在采集点病房合影
捐献当天上午,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护理督导史冬雷、急诊科总护士长李凡、护士长孙朋霞来到采集室,为高文东送上鲜花与问候。她们表示,医院将鼓励更多职工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让善意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温暖传递。据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数据,截至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已经登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90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人。
▲右起:北京协和医院孙朋霞、李凡、史冬雷、高文东,东城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四级调研员张冬光,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从入职时的青涩,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干练,高文东用耐心细致与专业服务守护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如今,他再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因为受赠者的病情危重,全流程都加急了,所有人都在努力。看网上很多捐献者分享他们从初配成功到捐献完成要用两三个月时间,而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非亲缘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这缘分胜似血缘亲情。当晚,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就会连夜送到患儿所在的医院,输注到患儿身体之中。从此,高文东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将逐步帮助患儿重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他们之间将因这份生命的馈赠建立起特殊的联系。
捐献成功后,高文东收到了红十字会转交的感谢信,“您好,我是孩子的父亲,收到您的捐献信息,我们全家相拥而泣!真的很高兴!也为您的善举感动!我的孩子终于有了希望,十岁的他也将奔跑在校园的操场中……”
“小弟弟,虽然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但我很佩服你,能在与病魔的漫长战斗中一直坚持,希望接下来你也能一切顺利!期待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乃至不久的将来,都能不断收到你的喜讯。”高文东也提笔写下了自己的祝福。
文字/干玎竹
图片/孙良 高文东 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