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樊华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联合院内多学科力量,成功为一名藏族牧民切除了长在右侧肾上腺上直径12厘米的肿瘤。
▲樊华(左一)在手术中
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牧场上,44岁的藏族牧民拉女士被反复出现的腹部隐痛困扰数月,一日放牧时突发剧烈腹痛,几乎无法直腰。家人紧急将她送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右侧肾上腺存在一个直径12厘米的肿瘤。“就像怀里揣着个火龙果。”拉女士比划着形容,“医生说必须尽快手术。”
一场汇集了泌尿外科、放射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心内科、普通外科、血管外科、输血科、护理部等多学科的会诊随即展开。经过3小时的深入讨论,一套详尽的手术方案与配套的应急预案最终成型。与此同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高娜带领护理团队也完成了从手术室到病房的全流程围术期护理准备。
9月2日上午10时,手术正式开始。腹腔镜下,巨大肿瘤清晰显现,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小心剥离,注意保护好下腔静脉,逐步分离肿瘤包膜。” 樊华悉心指导、手把手带教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张宝鹏副主任医师和斯朗江村主治医师操作腹腔镜器械。
当手术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处理肾上腺中央静脉及下腔静脉,樊华亲自上台,因为这些血管一旦破裂,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大量失血。樊华与斯朗江村交换一个眼神,二人默契配合:夹闭、切断、缝合,动作一气呵成。
下午3时,肿瘤被完整切除,患者失血量仅50毫升。当肿瘤被医生从腹腔中取出时,手术室里响起一阵由衷的欢呼。
术后第二天,拉女士便能下床行走。初步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良性),排除了癌变可能。“感谢医生们保住了我的肾脏,更保住了我的生命。”拉女士脸上洋溢着笑容,“我们牧民最怕生病。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治好大病,心里真是太踏实了!”
自“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开展以来,十年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成功开展146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89项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空白。“过去十年,医院手术量增长2.3倍,微创手术比例从不足5%提升至43%,转诊率从35%降至8%。”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东介绍,“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能在区内得到及时救治。”
出院那天,拉女士换上漂亮的藏装,向医疗团队献上洁白的哈达。“等我完全康复,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天安门。”
文字/高娜 干玎竹
图片/高娜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