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吴女士刚做完子宫切除手术一周出院在家,护士随访时却听到了令人担忧的回复:亲朋好友建议她效仿“坐月子”,卧床一个月,不洗头不洗澡!护士立刻警觉起来——这些陈旧的观念,不仅无助恢复,反而暗藏健康风险!吴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今天,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务人员就来带您走出误区。
一、科学沐浴
清洁是防感染的关键盾牌
淋浴时机有依据:现代医学基于伤口愈合规律和感染防控研究明确:腹部切口术后7天左右(或拆线2~3天后),表皮层已初步愈合,此时淋浴(非盆浴)是安全且有益的。刻意延迟洗澡,汗液、分泌物等积聚,反而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将显著增加切口感染或阴道残端感染的风险。
那么,正确清洁应该如何做?
淋浴后:用干净毛巾轻轻拍干伤口区域(勿揉搓!),或用低温吹风机辅助干燥,无需消毒及再次覆盖敷料。
外阴护理:可以用清水冲洗外阴,保持干爽。术后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或淡粉色、棕色、黄色分泌物,属正常现象,持续数周,使用卫生巾即可。但若出血大于月经量,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二、早期活动
快速康复的核心动力
为什么24小时内就要动?
这是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核心措施。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淤滞,是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主因,而DVT脱落引发肺栓塞可能致命!手术时长、卧床均是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我国及国外的妇科专业协会等权威指南均强调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术后6~24小时内: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下,务必尝试下床站立或在床边短距离行走。卧床期间,主动进行踝泵运动(勾脚绷脚)、屈伸膝关节。
24小时后:在耐受范围内,规律下床短距离慢走,这是刺激肠蠕动、预防术后肠粘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帮助肠道早日“苏醒”。
出院后渐进计划:
术后1~2周:以室内和户外散步为主,每次不超过30分钟,量力而行,可分多次进行。
术后6周内:恢复良好,可逐步恢复如瑜伽(避免腹部压力)、快走等轻度运动,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以及性生活。
三、破除误区
传统“坐月子”的三大健康陷阱
1.“不洗头洗澡防风寒”=感染风险!
误区: 认为术后体虚,洗澡会受寒。
科学真相:术后出汗、阴道分泌物、皮肤代谢物,若不及时清洁,成为细菌乐园。科学淋浴(水温适宜、时间适中、及时保暖)不会导致“风寒”,反而是预防感染的必要措施,但务必注意安全,防滑防跌。虚弱者可由他人协助温水擦浴,重点清洁易藏污纳垢处(腋下、腹股沟、会阴)。
2.“卧床促愈合”=血栓&粘连风险!
误区:认为静卧能让伤口长得更好。
科学真相:长期卧床是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头号诱因。此外,缺乏活动会使腹腔内脏器缺乏“运动按摩”,大大增加肠管与腹壁或肠管之间发生粘连的风险,可能导致慢性腹痛、腹胀甚至肠梗阻,严重者需二次手术松解。而早期、规律的活动是预防这些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
3.“大补饮食助恢复”=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术后立即大鱼大肉、浓汤进补。
科学真相:麻醉中使用的药物延缓了胃肠蠕动,术后应逐步恢复饮食,遵循“循序渐进、少量多餐”原则。
科学营养方案:
术后恢复正常饮食后可以多进食:高蛋白(鱼肉/蛋类)+高铁食物(动物肝脏、深绿叶蔬菜)+膳食纤维(燕麦、苹果)。避免油腻、过度滋补,以免加重胃肠负担或引起不适。
子宫切除术是解决多种妇科疾病的成熟术式。康复的关键在于遵循现代医学证据和医护的专业指导。摒弃“不洗不动”的陈旧枷锁,用“科学活动+有效清洁+均衡营养”的科学组合拳,才能真正加速康复,减少并发症,牢牢掌握健康主动权!
文字/妇科一病房 刘霞 刘倩
图片/网络
审核/顾宇
编辑/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