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肝炎,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乙肝。其实肝炎家族远比想象中“庞大”,临床上肝炎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五兄弟,非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更具多样性,肥胖及代谢紊乱会诱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长期酗酒可引发酒精性肝炎,药物或保健品滥用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炎,此外还有自身免疫、感染毒素、遗传因素等导致的肝炎类型。了解这些肝炎的特点和传播方式,是守护肝脏健康的第一步。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医务人员就带您揭开各类肝炎的神秘面纱,掌握科学防治的关键要点。
成年人也会“中招”甲肝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主要经不洁饮食传播的肝炎病毒,临床上甲型肝炎的病例大多病情较轻,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后多能痊愈。
很多人以为甲肝是儿童病,但其实我国已经将甲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目前在临床上看到的大多是成人甲肝的散发病例。成年人感染甲肝后,症状往往比儿童更严重。
消除甲肝,关键在于预防。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注意饮食卫生,毛蚶、牡蛎等贝类食物一定要做熟再吃,生食瓜果等一定要先清洗干净,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水和井水。对于食品行业从业者、甲肝患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应尽早接种甲肝疫苗,减少甲肝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风险。
乙肝疫苗不是 “终身保险”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类疾病。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但很多人以为打完乙肝疫苗,就拿到了终身“护身符”,再也不用担心乙肝病毒感染了。实际上,乙肝疫苗的保护期可能持续30年甚至更久,但并非终身有效。
普通人群完成规范接种后无需常规检测,但如果你是医护人员,或者家里有乙肝患者,又或者从事一些容易接触到血液、体液的工作,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乙肝抗体水平(抗-HBs)。当抗体数值低于10U/mL 时,需尽快补种疫苗。40岁以上人群免疫应答率会降低40%,建议45岁后至少检测1次抗体。若抗体不足需及时补种:初次补种1针,无应答者需完成0-1-6月三针程序。
丙肝治愈后也会有肝癌风险
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丙肝在肝炎界以低调出名,80%的HCV感染者表现为隐匿性感染,并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被大家称为“隐形杀手”。
但丙肝的杀伤力一点也不弱,55%~85%的HCV感染者无法自发清除病毒,在持续6个月的感染后,转为慢性HCV感染。其中15%~30%的患者在丙肝病毒持续侵袭10~30年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有1%~3%的患者在感染30年后可发生肝细胞癌。
好消息是,丙肝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已经可以实现治愈。但是丙肝肝硬化的患者,即使体内病毒清除了,也不意味着肝硬化就好了。若已发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仍需积极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并密切监测肝癌的发生。
丁肝:依附乙肝的 “影子病毒”
丁型肝炎(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依靠乙型肝炎病毒进行自身复制。也就是说,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就不会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但是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预后较差。
我国虽然是HDV低度流行区,但由于慢性HBV感染者基数大,我国HDV感染总人数占全球第一位,疾病负担重。
对于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成为关键。接种乙肝疫苗不仅能预防乙肝,更能从根本上切断丁肝的传播途径。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提议:所有的HBV患者都应该进行HDV筛查,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HDV患病率高的地区群体及HDV高危群体应优先考虑筛查。
戊肝是孕妇的 “隐形杀手”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戊肝是发病率最高的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约1/3人感染过HEV。
HEV感染通常为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病毒性肝炎,只有0.5%~4%的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为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但这一病毒对孕妇群体却格外凶险,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戊肝孕妇病死率可达20%~25%,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戊肝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而孕期女性因免疫系统和肝脏代谢负担改变,感染后更易引发重症肝损伤,甚至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感染。尤其妊娠中晚期感染时,病情进展往往更为迅猛。
孕妇应避免生食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肉类、贝壳类海鲜;加工食材时严格做到生熟刀具、砧板分离,避免交叉污染;饮用水需煮沸后饮用,避免接触可能被粪便污染的水源。备孕或孕期女性若出现乏力、食欲下降、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 HEV。
“脂肪肝”也是一种病
26岁的小林是一名程序员,平时工作繁忙,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以外卖、快餐为主,还喜欢喝含糖饮料。体检时,他被查出患有中度脂肪肝。起初他并不在意,觉得脂肪肝只是 “亚健康” 状态,直到出现右上腹不适、转氨酶明显升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俗称的“脂肪肝”就是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并不是指脂肪包裹在肝脏上,而是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度蓄积,会使肝脏的血液供应、氧气供应、自身代谢受到持续影响。它不单是一种肝脏疾病,同时常伴随着其他代谢紊乱,例如糖尿病、肥胖等。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占脂肪性肝病的80%以上,是最为主要的类型。目前,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已超越病毒性肝炎,成为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影响着超过三成的成年人群,而且患病率还在逐年增加。虽然大部分患者处于相对良性的单纯性肝脏脂肪变性阶段,但倘若不及时干预,仍有20%~30%的MAFLD患者会进展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出现肝细胞损伤与炎症反应,甚至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增加患肝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
轻度单纯性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是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逆转的!想要远离它,管住嘴、迈开腿,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是关键。
喝酒伤肝,不是谣传
人体摄入的酒精90%以上都需要在肝脏进行代谢,在酒精代谢进程中,会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破坏肝细胞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同时,酒精代谢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引发肝脏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肝细胞。
若只是偶尔少量饮酒,肝脏凭借自身强大的修复能力,尚能够应对乙醛的毒性作用及炎症的持续刺激所带来的肝脏损伤。但倘若长期饮酒,会使肝细胞持续受到攻击,进而引发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一系列病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4)》指出,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健康成年人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含量也不应超过15g。
中药和保健品也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目前,已经明确有超过1000种以上的药物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约至少为23.80/10万人,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各类保健品和传统药物等属“重灾区”,占26.81%。
有人认为药物性肝损伤只与西药有关,误以为草药“天然无毒”,事实上,天然并不等同无毒,何首乌、雷公藤、黄药子等多种中草药及其汤剂或中成药也有可能引起肝损伤。
面对药物性肝损伤,最佳应对策略是尽早诊断,赶在症状露头前及时停药。在长期服用具有潜在肝毒性药物时,需密切留意肝功能指标,以便察觉异常,及时干预,守护肝脏健康。
肝炎并非洪水猛兽。通过接种疫苗、拒绝酗酒、规范用药、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等科学手段,多数肝炎可防可控。
从甲肝到戊肝,从病毒性到非病毒性肝炎,多了解一分肝炎知识,就为肝脏健康多筑一道防护墙。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认知,远离肝炎威胁!
参考文献
[1]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成人甲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3, 31(12) : 1266-1276.
[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 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 (12):1281-1341.
[3]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 [J] .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4, 17(1) : 1-13.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1.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J] .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2, 15(6) : 428-447.
[6]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hepatitis delta virus[J]. J Hepatol, 2023, 79( 2): 433- 460.
[7]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戊型肝炎防治共识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8) : 820-831.
[8]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3, 46(6) : 558-565.
[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patitis E fact sheet. 2023.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patitis-e
[10]Yip TC, Fan JG, Wong VW. China's Fatty Liver Crisis: A Loom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Gastroenterology. 2023 Oct;165(4):825-827.
[1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32(05):418-434.
[1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等.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08):813-830.
文字/ 徐雪蕾 潘新伟 刘晓 吴宇 潘颖
审核/ 杜顺达
图片/ 网络
编辑/ 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