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大会召开。会上,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妇儿党总支书记、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向阳同志以“持续攻坚克难 引领学科发展”为题,讲述了一代代协和妇产科人,心怀百姓、迎难而上,用一系列创新突破铺设出坚实的学科引领之路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向阳同志的讲述内容,去感受那份勇立潮头的担当精神与护佑生命的医者仁心——
向阳
北京协和医院妇儿党总支书记、妇科肿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候任主委,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从医39年,始终坚守在妇科肿瘤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主持“十四五”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成果写入国际权威指南,获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牵头建设全国妇科肿瘤MDT联盟,推动妇科肿瘤多学科协作与分级诊疗,引领中国妇科肿瘤诊疗向规范化、精准化与同质化发展,惠及广大患者。
持续攻坚克难 引领学科发展
今年是我入党第39年、也是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第39年。还记得刚来到协和医院时,医院里还用着“首都医院”抬头的信笺,连利娟主任亲自来给我们这届实习同学做动员,妇产科不仅有林巧稚大夫留下的光荣传统,更有宋鸿钊大夫、吴葆桢大夫、郎景和大夫等为榜样,我追随他们的脚步,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一名男大夫。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而又幸福的,党的坚强领导不仅激发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更为个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
在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这份沉甸甸荣誉的取得源于北京协和医院,归因于团队,更属于每一位在岗位上默默坚守、踏实做事的协和人。
从医路上,我始终在思考:在全球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协和人能不能做出更多原创成果?我们能不能在更多专业领域实现真正的引领?
在宋鸿钊院士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率先提出“绒癌可治”的理念。老一代协和妇产科人潜心研究,使绒癌成为最早实现治愈的实体瘤之一,这也在国际肿瘤治疗的学术舞台上写下了属于中国人、属于协和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我们没有止步于此。在前辈打下的基础上,我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难治、耐药病例的攻坚,推动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我们联合全国多中心团队,系统梳理数据、优化评分体系;建立从基础到临床的完整研究链条,率先开展GTN免疫治疗机制探索,从PD-L1表达、免疫微环境的特点,到临床试用,为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Annals of Oncology,Lancet Oncology,Lancet eclinicalmedicine,Eur J Cancer等多本国际权威期刊,并多次写入国际指南,在国际舞台发出了新一代协和人的学术声音。
作为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KeynoteA-18亚洲区域牵头人,我带领亚洲30多个中心开展局部晚期宫颈癌新治疗模式的随机双盲研究,研究成果于2024年两次登顶Lancet,为宫颈癌全球指南的修订贡献了中国智慧。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团队夜以继日的坚守与探索,更是一代代协和人“持续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创新”的生动实践。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国家的战略引领,医院平台的有力支撑,团队成员的凝心聚力,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站在“健康中国2030”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深知肩上的使命重于千钧。提高妇科肿瘤生存率,我们要做攻坚克难的先锋队;推动早筛技术落地普及,我们要当探索创新的排头兵;探索精准治疗路径,我们要成为医学疆域的开拓者!
医学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使命。未来,我将继续与团队并肩前行,守护患者、挑战难题,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为医学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贡献更多协和的智慧和力量。路虽远,行则将至;梦虽遥,追则能达。
图片/宣传处
编辑/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