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协和史话 | 中国第一份肌电图身世之谜
时间:2021.10.2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现代医学的起点普遍被认为是从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 Harvey)1628年发表划时代的《心血运动论》算起。

       此后,伴随着生命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同一个症状,其背后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并不相同。比如肢体无力这一常见的神经科症状的背后,可能是脑部支配运动的“高级司令部”出了问题,医学上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也可能是执行运动指令的“作战部队”有了故障,医学上称为“下运动单位病变”。如何区分这两者,通过神经科医师仔细的体格检查,是能够作出判断的。但进一步深入,下运动单位包括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等多个部分,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仅依靠查体就无法清晰区分了。于是,人们想到用更加精确和客观的仪器进行区分。这种仪器就是肌电图分析仪,通过精细记录神经传导和肌肉运动时的电位与波形,并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准确定位出病变部位。

       非常有幸,协和老病历里蕴藏着中国肌电图发展历程的最初印记。公开资料显示,肌电图分析仪进入中国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肌电图分析仪。然而,一份协和老病历里的检查图,将中国第一份肌电图的历史往前推了30年。

       事情是这样的:在整理协和老病历准备病历展时,偶然发现了一份神经科住院患者的病历中有一张“奇怪”的检查图。这是一张在心电方格纸上记录的波形,然而又不是心电图,这会是什么呢?仔细研究这份图形,检查单上写着“日期:1935年12月27日;性别:女;年龄:28岁;心电图机编号:5750”等字样,而检查描述中写道:右前臂收缩相肌电图。第一条采自收缩和放松时,第二条采自持续收缩起始时,第三条采自18秒的持续收缩结束时。

▲ 中国第一份肌电图(1935年)

      从检查单的记录中可以判断,这是在记录肌肉收缩时的肌电活动,包括放松状态和主动收缩状态。因为当时还没有真正的肌电图机,为了研究肌无力患者的肌电活动,从而帮助诊断,老协和神经科的医生开始尝试用心电图机结合表面电极记录肌肉电活动。

      原来中国第一份肌电图竟然早在1935年就已经完成,还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真正的肌电图分析仪时,协和神经科的医生就探索用心电图机和表面电极来记录肌肉的电活动并用于诊断了。

       那么是谁完成了这份肌电图呢?从住院记录中看到,当时的管床医生就是协和神经科第一任国人主任——许英魁教授。许英魁1934年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工作,任住院医师和助教。这个患者正是许英魁做住院医师期间管理的患者,出院诊断是重症肌无力,这也是中国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报道。住院期间对患者详细的诊治以及出院后的长期随诊,加深了许英魁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也促成其随后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重症肌无力的论文。

▲许英魁(1905—1966)

▲许英魁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的论文

       再将目光转回这份珍贵的肌电图,这份1935年的肌电图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地位呢?纵观肌电图检查发展史,1890年法国生理学家艾蒂安-朱尔斯·马雷(Étienne-JulesMarey)首次记录了肌肉收缩时的波形,并将这种波形命名为肌电图。此后肌电图被逐渐尝试用于临床。但由于肌电活动的复杂性和记录的困难性,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肌电图用于患者检测仍在摸索阶段,各个国家多个医院的神经科医师在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和改进。也就是说,许英魁用皮肤表面电极在心电图机上记录的上肢主动收缩时的肌肉动作电位,就是这一时期的一种积极探索,而且处于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

       这份宝贵的肌电图和完整的病历记录将中国早期在肌电图方面的尝试和应用推进到世界前沿水平,也充分反映了协和人对医学科学的求知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