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见微知著闻识广 鞠躬尽瘁暖人心 | 采访协和内分泌金自孟教授手记
时间:2021.04.14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强佳祺

金自孟教授被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他来到协和时,内分泌科刚成立不久,他与科室一起成长,共度了五十余载春秋,是我国最早开展药物治疗垂体瘤、生长激素治疗各种矮小症的专家之一。“金老”是协和人对他的敬称。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强佳祺采访了金自孟教授,为我们还原了一位热爱临床、“眼中有光”的医学大家——


▲金自孟教授和医学生强佳祺合影,金老精神矍铄。


金老不仅被我们这些医学后辈惦记,也被患者们深深记挂。我第一次听说金老的名字,是在两个月前的生长发育门诊。一位带着孙子来看病的奶奶,挨个儿诊室查看出诊医师,走遍了内分泌科诊室,发现金老没有出诊后,遗憾而又骄傲地对我说:“以前都是金大夫给我孙子看病的!”我打开那个厚厚的病历: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一页页工工整整地手写下来,详细而有逻辑,最后的签名是“金自孟”。

鞠躬尽瘁 共创协和内分泌学垂体组辉煌

1965年,金老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那时协和内分泌科刚从大内科中分离出来7年,是医院当时唯一有独立科研实验室的科室。早年内分泌科规模很小,每周只有三个半天的门诊,和中医科及内科的一个组共用一个病房,只有15张病床,医生也不多。尽管如此,老主任刘士豪教授在建科4年后就开设了内分泌高级研修班,培训全国各地的医生,使他们都成为国内内分泌学界的领军人物。据统计,我国26个省市的内分泌学科的带头人都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学习过。

那时金老是科里最年轻的医生,来了以后就一头扎进了病房。“当时住院医生轮转病房一轮的时间一般也就是3~6个月,而我在病房一待就是18个月。幸运的是,来到病房,我第一个接触到的老师就是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的方圻大夫——一位受人尊敬的医学大家。”

金老回忆,方大夫教会他的不仅是某一例患者如何治疗,而是跟患者沟通的方式和系统的临床思维方式。有了这样一位“上级大夫”的指导和帮助,即使每天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5点就要起床抽血,金老也一点没觉得辛苦。从住院医生到内分泌总值班,他白班和夜班两周倒,除了回宿舍吃饭和睡觉,其他所有时间都泡在病房。“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深刻意识到,内分泌是讲依据的,一是一,二是二,都是要用实验室证据来说话的。当时全中国也就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有自己的实验室,我很幸运,成为了这里的一员。”

协和内分泌科国内最早开展垂体疾病诊治,金老也加入其中。在史轶蘩院士和邓洁英研究员的带领下,内分泌科创立了用于测定生长激素的放射免疫法,这是国内首创。1977年,内分泌科将生长激素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矮小症等与生长激素分泌相关疾病,使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得到飞跃式提高。1979年,内分泌科正式划分为7个专业组。垂体组由史轶蘩和金自孟两位医生、邓洁英研究员、高素敏技师组成,史院士是带头人。垂体组的成立,填补了当时我国垂体疾病诊治研究的空白。垂体是一个特殊的中枢性内分泌腺体,因此垂体疾病也特别需要多学科协作。1979年,协和建立了垂体瘤协作组,以内分泌科、神经外科为主,联合放射科、放疗科、耳鼻喉科、眼科、病理科等8个科室,由史轶蘩院士担任组长,形成了最早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打破学科壁垒,使患者享受“一站式”医疗服务,同时也促进了垂体相关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飞速发展。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瘤团队的成果“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前排左起:邓洁英、周觉初、王直中、史轶蘩、劳远琇、尹昭炎、王维均;后排左起:李包罗、张涛、金自孟、任祖渊、陆召麟、苏长保、赵俊。


金老是内分泌科垂体组的元老之一,在史院士的带领下,他也成为了我国最早学习和开展临床药理工作的内分泌医生。他注射了我国的第一针生长激素,首先开展奥曲肽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治疗垂体催乳素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治疗性早熟等。近20年金老一直在积极推动我国垂体疾病的规范化诊治,他诊治的垂体瘤患者数不胜数,耄耋之年仍然坚持坐镇与神经外科的联合门诊,并参加每周一次的MDT讨论,风雨无阻。

见微知著 从门诊“断面”到疾病全貌

金老非常重视了解疾病的全貌。他认为,门诊所见仅是“断面”,制定治疗方案要在控制病情和最终结局之间寻找平衡。比如身材矮小的儿童要尽量避免使用有促进骨骺闭合副作用的药物,不可求一时生长加快而耽误终身高;对于罹患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儿童,需要先控制肿瘤生长,再考虑矮小的情况。看似平常的一项项医嘱,背后是金老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貌了然于心的掌控。他总能准确“预言”患者病情在三天后、五天后、一周后、一月后的进展情况。

金老的功力始于住院大夫时打下的坚实基础,长于临床多年的细心积累。他经常教导年轻医生:病历要多写,书写要规范。多写是指在病房练习书写大病历,达到熟练,养成习惯。这样的好处是:在问诊和作出诊断时不会遗漏,在门诊也能用短时间写出短小但囊括所有关键信息的病历。规范是指病历书写需按照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的顺序进行,化验单总结也要有思路,比如按垂体功能进行分类:生长激素、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等。

金老注重总结疾病的共性,再从每个患者身上寻找其独特之处。他认为,教学需要总结和梳理,遇到疑难问题时需要思考和回顾,很多科研设想也并非凭空出世,都是由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延伸而来。因此,研究问题要有钻牛角尖的精神,解决一个问题就进了一小步,很多个点连起来,就能前进一大步。临床诊疗能力的进步可以从一次次查阅文献和回顾病历中获得启发,拓宽思路,也将受益于教学和科研上的成长。

从青丝到华发,金老深耕临床,用他的细心和坚持与患者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联系。垂体疾病的病程很长,很多患者都是跟随金老二三十年的“老病号”。有一位54岁的女性泌乳素瘤患者,婚后因不育找到金老首诊,积极治疗后生了宝宝,至今仍规律随访着。“我这里有很多这样的患者,我见证了她们从女孩到母亲甚至到外婆的整个人生历程,就像亲人一样,这样的医患情谊很难得。”

博闻广识 待患者如亲人的“暖医”

从儿时起,金老就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1950年代的上海,马路两边报栏贴着报纸,《人民日报》《解放日报》……金老放学回家时,边走边看,正反两面,从头到尾,每天如此。没有补习班和课外书,金老却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时政的习惯。他能说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年产量是多少万吨钢、炼铁的铁矿是哪里来的、含铁量是多少。采访时,他指了指我身上的白大衣,说从棉花到棉布要经过13道工序,要经过清花、梳棉、纺纱,再到织布,白布还要印染,只生产纺纱的就叫纱厂,生产纱和布的叫纺织厂,能完整生产纱和布并染色的就叫纺织印染联合企业。金老对天文地理烂熟于心,又对工厂、发电厂、水电站十分了解,因此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轻松聊天。

金老从医50多年,从没有过医患矛盾。一位患醛固酮增多症的农民,怀揣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几千块钱进京,但到诊断清楚时,只剩下回家的路费了。患者尚未接受治疗,就花光了钱,患者和家属急得哭闹起来,护士长叫来了金老。金老听出患者是河南口音,就和他拉起家常,聊起家乡事。寥寥几句话就化解了患者千里求医的焦虑和心酸,情绪很快平静下来。金老又耐心解释病情,告诉他手术是可以择期进行的,先回家吃药休息,择期再来手术也同样可以治愈。患者的痛苦和医患矛盾被轻松化解开了,看似与医疗不相关的“知识”,有时是疾病诊治的重要“助力”。

“什么都了解一点”赋予了金老与人沟通的超能力,而待患者如亲人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暖医”。门诊的每一位患者,他都会详细问诊,完整记录病史。他很注重家族史的收集,比如矮小症患儿,要从母亲怀孕时有没有疾病、出生时有没有意外、母亲有没有难产问起,到小孩子成长过程的所有生长发育情况。另外,父母身高,兄弟姐妹等其他有血缘关系人的身高,有无伴性遗传病也是金老重点关注的。门诊患者多、时间短,但为了那一点点线索,金老会逐一询问,哪怕自己下不了班。他会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对那些缺少治疗机会的患者,会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并给予安慰,用温和的言语鼓励他们。

不久前,一位年轻女性罹患尿崩症,又在检查中发现下丘脑区域占位性病变,病理性质不清楚,取活检的手术风险又太大。她跑遍了南方和北京的很多大医院,都拿不定注意。经过协和MDT会诊,专家团队考虑进行放射治疗,方案也制定了。在治疗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患者找到了金老。金老详细查体,询问病史,反复考虑,决定先按自身免疫性炎症治疗。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一个星期后,患者的病变明显缩小,继续用药后,病变竟完全消失了,这位幸运的女性完全康复。金老的一位患者说,“金老像家乡人一样亲切,比自己更关心疾患从发生到发展的所有细节,非常在意患者的痛苦与恐惧。能成为他的患者太幸福了,会不由自主地升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金自孟教授在义诊中亲切地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


后记

尽管金老已经80岁了,满头银发,但他仍思路清晰、声音洪亮。金老背对着窗户,初春的夕阳温暖地洒在他的身上,也让病房黄色的墙壁明亮起来,如同金老回眸四十年前往事的神色一样温暖。此时此刻,他工作了五十余年的协和老楼仿佛一个悠长的时空隧道,让协和内分泌人几十年的勤奋、奉献、坚守的场景鲜活地闪现在我眼前。采访的最后,金老对我说,“你们在协和医院学习,国家给你们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协和在医疗、教学、研究领域都很领先,病例数和病种数极其丰富,老师们都经验丰富,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干一行、爱一行,只要进了一个科室,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要放松临床,努力钻研,一定会进步很快。”

作为年轻一辈,肩负传承协和百年薪火的责任,脚踏披荆斩棘的道路,但耳边是丰碑一样的故事,眼前是用一生践行协和精神的前辈,我感到前路光明,未来充满希望。


审核/内分泌科夏维波、李梅、潘慧

图片/北京协和医院

编辑/干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