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癌受青睐
时间:2013.11.11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明雁

    日前,一名疑为胃癌前病变,伴高血压、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的77岁高龄男性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爱明教授的建议下,接受了胃镜下粘膜剥离术。术中无出血,术后1天即恢复饮食,4天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以下称ESD)以其诊断治疗一体化、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受到医患的青睐。
    ESD是一种由消化内科医生实施的微创治疗新技术,在麻醉科的支持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的方式进行。手术过程包括标记、粘膜下注射、环切、剥离及完整切除几个步骤。
    2006年至2012年6年间,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为58位疑为胃肠道早期癌、癌前病变的患者实施了ESD,平均年龄62.6岁,70岁以上14例,施术部位包括食管、胃和结肠等。经ESD切除的最大病变6*4cm,术后禁食1天,3-7天即可出院。术中出血1例,经内镜下钛夹止血,没有穿孔发生;手术不能完全切除转外科手术1例;3月-6年随诊显示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发现局部残留,经过2次治疗后获得了完全切除。相关数据与国外最新文献报道持平,代表着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ESD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杨爱明教授介绍说:“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时,由于内镜活检有其局限性,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在病变全活检的同时进行根治性治疗,诊断治疗一次解决。经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有30%切除标本病理诊断和术前活检不同,ESD不仅避免了诊断的延误,还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减少了治疗费用。”与外科手术相比,ESD对早期癌的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出血量少,术中无需输血;贲门、胃底病变患者术后不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食管病变患者不用开胸;尤对老年患者、存在基础病而无法耐受手术者更具优越性。
    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ESD治疗早期癌的医院之一,现年均成功实施30-40例手术,优秀的治疗团队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的必要保证。这项新技术在国外已成功实施了数千例,在国内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