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师说》新语
时间:2013.09.10 字体:

   【编者按——写在教师节】
    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改善未来医疗服务,而社会的医疗需求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培养适应力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医学从业者。这一任务的实现需要一批见多识广、有能力的、专注的专业临床教师。人们曾认为任何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都具备成为临床教师的能力,但教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从临床医生到一名有经验的临床教师,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优秀的临床教师需要具备知识、教学技能、沟通技巧、态度修养等多方面的才能,这需要有良好的教师培训计划。基于此目的,近期内科学系联合神经内科学系,在教育处支持下启动青年教师临床教学培训计划。先期的临床教学系列讲座收到了良好效果,后期的高年住院医生/总住院医生临床教学技能培训班也正在火热进行中。

  《师说》新语   
   
肾内科  陈罡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写《师说》的韩愈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初读《师说》之时,我满脑子浮现的是一位长者,左手捋须,右手持笔,一副清风道骨的超脱形象。凑巧的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插图和我的想象如出一辙。
然而,韩愈作此文章时年仅三十五岁,任教于国子监。于是我明白,师者,可以是年轻的。
   工作数年,尽管我还习惯每天背着双肩包早出晚归地上下班,习惯查房时像学生一样掏出笔记本记录老教授们的经验之谈,但我已经适应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角色转变,从一名需要别人教育的学生变成了要学着教育别人的教师。初闻“老师”的称呼,我吓得脸红,如今已能泰然处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向年资比你高的人学习,向不同专业的人取经。中国人含蓄,喜欢把复杂的事情提炼成抽象的几个字,“教学”到了协和,几经沉淀,演变成一个“熏”字。医学博大精深,协和不乏高手,有着“把一滴水放入大海,令其永不干涸”的胸襟,然海纳百川,当每一滴水、每一条河都汇成了海,海还是海,而我们临床教学中更深层次的思考却是:怎么让“海”超越海?
   我们需要一个体系,一种氛围,一支队伍,一群热爱教学的人们。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推荐《临床教学系列丛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体系(该系列丛书正在由我院内科学系组织翻译,其中《医院教学》已经出版),西方人直来直去,善于进行不抽象的总结,前大内科主任沈悌教授对此丛书爱不释手,他说,书中所言种种,皆是协和平日教学之所为,但我们从未将之升华到理论高度。
   分享是协和人的优点。让更多的人了解教学、分享教学吧!在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内科&神经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应运而生。没有大肆宣扬,没有铺张浪费,甚至于讲台上都没顾着摆上一瓶矿泉水……有的,只是思想的碰撞,精心的策划,一遍遍头脑风暴后的豁然开朗……于是,一场场精致的讲座诞生了,如同炎夏里爽口沁心的餐点:曾学军老师的“从医生到教师”,是一杯杨枝甘露,味道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宛如一场味蕾的盛宴;李航老师的“如何进行医生职业素养教学”,是一份奶油慕斯,外表庄重的糕点却有着入口即化的口感;范洪伟老师的“如何成为一名有魅力的临床教师”,是一杯Cappuccino,饮过后唇齿留香,回味无限;彭斌老师的“在iPhone时代如何进行临床教学”,是一块提拉米苏,独特的咖啡酒儿味,唤起种种错综复杂的体验,交糅着,演绎到极致。
   饮品糕点过后便是正餐。八月十七日,“教学技能培训”的第一场沙龙成功举行。时值盛夏,一屋人的温度却比盛夏还要高,大家随意围坐,拉近了距离,撑开了想象,理论交流、实战汇总和案例呈现……精彩的语句和新鲜的想法随处开花。主持人事先准备了一些“万一冷场”的预案,到头来却尴尬地发现:原来自己想插几句话都不容易。这场研讨班如同一道海鲜荟萃,生猛,有嚼劲,留下令人难忘的满口鲜味。
   而这,只是正餐中的第一道菜肴……金秋九月,我们还将献上精心烹制的第二道菜。
   教学之路不易,而在临床进行教学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内科&神经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教学技能培训班”期待着你的加入,你愿意和我们一道同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