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成立至今,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已经54岁了。2012年,核医学科整合优势、发掘潜力,在医、教、研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分子影像诊断》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发表6篇SCI文章,其中2篇在影像类最高影响因子杂志J Nucl Med(6.38)上发表;参加本专业的三大国际会议,被录用报告共18篇;参加全国中青年核医学会议并包揽中、英文比赛两项第一;荣获2012年度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优秀科室”称号……
深挖潜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协和核医学科认真落实“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办院理念,切实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在医疗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效果。
科室通过优化人力配置、改进服务流程和提高设备利用率,采取提早工作、加速器不计次数合成放射性药物为患者供药等,实现了患者预约后24小时内可完成检查。如临床有特殊需求,当天上午提出申请,当天即可完成检查。
为保证患者的诊疗质量,科室技术组严格执行核医学设备的质量控制程序。为保证大型设备和放射源的安全,科室实行24小时大型设备和辐射安全值班,做到了设备故障不过夜,有效地消除了辐射安全隐患,保证了核医学患者的就诊安全和医疗质量。
为缓解甲亢、甲癌患者就诊难问题,核医学科及时调整增加了门诊出诊单元,由6个单元增至10个,保证每天有不同级别的核医学专科医生出诊,实现工作日全天候门诊,切实解决了病人“看病难”的问题。
科室还按照大型医院三甲复审和ISO9001的要求,尝试用系统安全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强化核医学的安全和质量管理,实现了核医学全场所辐射环境每日监测工作、无放射性污染事件、全年设备安全开机率100%。接受卫生、环保、药监和公安部门(特别是十八大期间)安全监管、现场检查20余批次,获得外审人员一致好评。
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量以每年17%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PET/CT工作量的年增幅约30%,2012年检查患者达4500人次。
严谨求精,创建科学、高效、现代化教学基地
核医学科在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等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个性化备课、预讲及教学评估、查找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
对部分三生采取分散与集中、送出去、定时汇报查新、学习问题分析例会等方式,促进培养学术领先、情商高、品行好的研究生和实习生。科室一贯重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特色培养,科室每周都组织由正副教授参加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专业汇报会、沙龙等,了解并解决住院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不懈努力,科室完成了07级医大的教学任务,优秀率(85分)占75.38%;继续教育、病例讨论等专题培训20次,其中邀请外宾授课5次。李方主任、朱朝晖教授各获得教学科研课题一项;研究生张静静获得医科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度创新基金资助(一等);研究生吴晨希获得院校2011年度创新基金资助(一等);研究生吴晨希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修学习;朱朝晖、程午樱、霍力先后受“百人计划”资助前往美国著名院校学习。
开拓创新,打造高水平学术平台
核医学科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通过对科研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临床意义等的把控、开展院内外合作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措施,鼓励全体同志积极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在过去的这一年中获得了累累硕果。
科室每周组织科研汇报会,采取每人5分钟科研查新、技术路线、困难求助的科研汇报,科室当场予以人力、资金以及渠道支持。
李方主任多方寻求资源,为员工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核医学科聘请美籍客座教授2名,他们每年定期来我院指导和交流。科室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与NIH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同位素中心合作,建立新药研发平台。与解放军301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创建科研研究及临床疑难病例交流平台。
核医学科还积极扶持中青年骨干参与科研活动,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促使科研工作及水平不断提高。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医学分子影像作为转化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和重要载体,在转化医学研究中的价值非常突出。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将分子影像学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前进方向,切中时代脉搏,开展前沿研究,在国内外拥有众多“率先”和“第一”。
国内率先研制99mTc-HYNIC-TOC显像剂,科室已完成约2000例次,病例和病种数多,应用范围广(胃肠胰腺来源神经内分泌肿瘤、嗜铬细胞瘤、类癌、垂体瘤和其它非神经内分肿瘤如TIO);多次获得首发基金、首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2010-2012年获得的核医学自然基金项目数全国第一;荣获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国际率先采用99mTc-TOC寻找肿瘤性骨软化症的致病灶;国际率先应用68Ga-TATE PET/CT寻找致病灶;国际率先开展99mTc-3PRGD2 SPECT/CT的诊断应用,已完成百余例肿瘤(肺癌、乳腺癌等)患者的临床显像研究;国际上最大宗的肺癌病例(70例)的99mTc-3PRGD2 SPECT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对肺癌诊断灵敏度达97%;国际上率先开展68Ga-PRGD2 PET/CT显像临床应用,并已完成50余例显像,此研究报告被美国和欧洲核医学年会录用为口头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分别在2012年欧洲核医学年会及世界分子影像大会被选入Highlight报告,并在全国中青年会议中获论文交流一等奖和英文论文比赛一等奖;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3项,ACRIN两项和BAY43-9006-索拉非尼;组织国内多中心研究3项,99mTc-3PRGD2诊断肺癌的临床多中心研究等。
2012年,科室荣获部级、市级及院级等多项荣誉,并在国际、国内大型会议上屡屡拔得头筹,提高了协和核医学科在国内及国际的影响力。
目前,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8项;省部级基金课题资助7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3项;在研基金课题15项。承担科室研究课题17项;承担新药临床试验1项。
2012年,科室发表核心期刊文章14篇,其中SCI文章6篇,总影响因子25.38;共同作者单位SCI文章5篇,参与专著编写2本。国际会议录用论文摘要12篇,大会发言7篇,2篇分别被欧洲核医学年会和世界分子影像大会Highlight录用。全国会议录用论文摘要7篇,大会论文交流6篇,专题讲座2篇。
2012年,核医学科在公共卫生方面也做出一系列贡献。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中,科室人员在李方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消除公众恐慌;在“核医学宣传周”,科室组织专家义诊活动,开展科普教育,与新华社记者合作编写的《近年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明显》一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所收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在医、教、研三方面齐头并进,硕果累累。在全科成员的努力中,科室发展的未来蓝图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宏大。
2012年度核医学科获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