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12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内,世界医师交响乐团在华首场演出正在进行。当指挥棒落下,哀婉厚重的音乐声响起,华美的音乐厅瞬间被一种悲悯、感伤、肃穆、圣洁的情怀笼罩,我竟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来自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让我意识到这是一首只有医生才能诠释的乐曲。我翻开节目单,目光落在开场第一首曲目上——《天职》。
缘起
世界医师交响乐团成立于2007年,目前已有来自世界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位医师参与。乐团创立者兼指挥威里希教授,是德国柏林Charite大学医学中心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和保健经济研究学院的院长,同时在音乐上也有极高的造诣。他认为“医生不仅要对自己的病人负责,更要对全社会负责,音乐是一种国际语言,它可以更好地传递理念”。在这种使命感的召唤下,他从世界各地报名的医生爱乐者中挑选杰出者成为世界医师交响乐团的团员。每年两次,他们换下白大衣,穿上礼服,放下听诊器和手术刀,拿起小提琴和双簧管,到世界各国巡回演出。
当北京协和医院尹佳教授在2011年初第一次从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江凌处得知世界医生交响乐团希望来华演出的信息时,她就决心以最大的热情推动和促成这件盛事。她认为,目前中国医生的社会形象和地位都不太理想,而国外医学同道们身着燕尾服,演奏着曼妙古典音乐,成就自身形象的完美诠释以及精神上的不断升华,这件事本身已能提升医生的整体形象,增强国内医生的自豪与自尊。此后她便积极地推动乐团在华演出事宜。经过两年的筹备,由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承办,世界医师交响乐团在华演出两场,其中首场演出定于首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举行。
来自多个国家的八十位医师欣然接受了这场视听盛宴的邀约,自愿承担机票和住宿费用。2011年,当慈善在中国遭遇尴尬的时候,是这群外国医生续写了人性的光辉。他们深信,每个人都应享受妥当充分的医疗关怀,不应因为国别、政治或经济利益而受到限制。
演奏家中的中国团员
按照惯例,乐团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演出,都会募集一些当地的医生演奏家共襄善举。尹佳教授知道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展示中国医生形象的绝佳时机,她立刻联系了协和团委书记龙笑,并借助自己在微博上的影响力,号召音乐好、英语好的中国医生加入乐团。一夜过去,由七人组成的临时乐团呱呱坠地。有趣的是,这些人或为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或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身上多多少少都烙有协和的印记,不由让人感慨协和人的高素质。
时间不等人,尹佳教授、龙笑书记带着中国小乐团匆匆赶往新闻发布会,在随后的招待晚宴上展示了中国医生的音乐素养。承飞的一曲《流浪者之歌》征服了全场,令指挥威里希教授褒赞他的琴声中“有深厚的感情”。刘辰小姑娘一手拖着谱架,一手拿着小提琴,面对近百位国际友人丝毫不怯场,一句“无论我拉得好与坏,我只想说我爱你们”的英文开场白,令全场听众为之陶醉。经过选拨,蔡思怡、曲木诗玮、朱一鸣、承飞、刘辰等五人代表中国医生参加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两次排练,演奏主题曲《天职》。
与此同时,首场演出的筹备工作也在积极运作中。口才好,形象佳,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尹佳教授被推举为主持人,在美国行医20年,风度翩翩的和睦家医院外科主任李书隽教授成为她的搭档。从新闻发布会到音乐会,两位主持人的言谈话语、举手投足间均展现了中国医生谦和、儒雅的风采,赢得世界各地同行和新闻媒体的认可和赞赏。
音乐厅内奏响对生命的赞美
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2011年12月4日,世界医师交响乐团慈善音乐会终于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盛大汇演。世界艾滋病日刚刚过去,带着银翼的音符悄然而来,医学与音乐的相约,琴弦与胸腔的共鸣,为这寒冷冬夜注入了温暖,如同鲜花的芬芳,与美酒的醇香。
中国著名作曲家周文军先生专门为音乐会创作了管弦乐作品《天职》,作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向全世界的医务人员表达最崇高的敬意。那震撼人心的旋律,充满感情的表述,让观众从跳动的音符中感受到医生救死扶伤、一往无前的责任。八十位外国医生和五名中国临时团员的合奏,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此后,在3个小时的音乐之旅中,乐团又先后演奏了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世界同道们的“华丽转身”,令场下的中国医生们感到深深的震撼。
沈悌教授认为,古典音乐能提高人的素质,也能提高人的情商。国外医生不仅仅完成了本职工作,还接受良好的艺术训练,增强了工作中的人文情怀。中国应该广而推之,增强医生自身修养,组建我们自己的乐团。罗爱伦教授认为,作为医生能够用优美的音乐感染患者,带给患者希望,是非常了不起的。朱文玲教授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这些医生一方面用医术拯救病人,一方面又用艺术拯救病人,通过义演来帮助那些看不起病的患者,这种行为比演奏音乐更为崇高。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多开展慈善活动,更好地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服务。
来自网络上青年医生的反馈则更为直接。网友大海脊柱指出,“医学和音乐,应该完美结合,医学医治人的肉体,音乐拯救人的灵魂”。网友王敏敏说,“音乐是灵魂妙药,古代名医朱振亨就曾说;‘乐者,亦为药也。’医者,救人身心。音乐扶人魂灵,达形神合一”。
一场音乐会,洗去了俗世浮尘所带来的躁动和不安,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和沉淀。医者回首沉思,这场音乐会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医者的爱伤情怀
关于这场慈善音乐会的意义,身为项目策划人、主持人的尹佳教授体会更深。在2011年里,各种不良事件频发,对医生队伍的士气产生了影响。而医道同行的演绎让我们认识到医生的形象应该是高雅的,仁爱的。通过音乐纾解情绪,情感得到释放,让自身变得更为成熟而强大。“医生的精神世界是高贵的、仁慈的,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向社会展示医生的情怀,同时也想借此鼓舞中国医生的士气,使我们的同道们更加自尊自爱。”尹佳教授的一句话,让我们深受启发。
另外,她也希望老百姓认识到,在世界各国的医生都是高修养、高素质群体,希望音乐会能重新唤起民众对医生的敬仰和信任,医患之间更为和谐。
而第三层意义,在于唤醒中国医生的慈善意识。尹佳教授提到,在国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常常附带一个慈善活动,捐款的主体都是医生,而受助对象是青年医生、医学生或者贫困患者。在中国,主要是企业家和明星做慈善,医生参与的很少。希望借助这次音乐会在中国开启医生做慈善的先河,无论医学还是慈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别人。
尹佳教授等公益人士所付出的两年心血终于有了回报。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此音乐盛事,排练演出的全过程将以纪录片的形式留下珍贵记忆。12月28日,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天使妈妈”基金、搜狐公益主办的“首届儿童慈善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该论坛将“2011年度仁者医生”奖颁给了世界医生交响乐团的中国团成员们。世界医师交响乐团慈善音乐会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或许不久的将来,由中国医生自己创立的交响乐团将再次带来充满力与美的灵魂撞击。
医学与人文的交汇
在美国硅谷,乔布斯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线,绘制了苹果公司重视用户体验的科技蓝图。在中国,同样有一批医学大家们呼吁着“医学人文”的回归,重建由机器壁垒所割裂的医患关系,还民众对医生的信赖和尊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卫生所大夫所构建的基层医生群很受民众信赖,他们充当着家庭医生或称社区医生的角色,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执业医师制度的不断推进,他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当政府发现社区医生重要性的时候,却发现老百姓不再信任他们了。除去技术水平、医疗费用的因素,患者面对代替医生成为主角的医疗设备,无法成为交心的对象。
一位患者这样描述:“当我躺在CT机上做检查的时候,幽闭空间所带来的强烈恐惧让我感觉孤独而无助,我很希望医生知道我的切身体会,而他只是递给我一张取片子的检查单。”健康报头版头条曾两次刊登“望触叩听,你过时了吗”,反思医生们过度依赖检查检验。北京协和医院新办院理念提出“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正是在这种思潮下应运而生。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关爱病人的一颗人文心。
而作为协和人,还可以做得更好。
有人在美国UCSF学习时,看到门诊大厅的患者等待处,有义工弹奏竖琴。它平缓了患者心中的恐惧,抚平了因等待带来的焦灼。本次来华演出的郭强生医生曾用音乐的正面影响力,挽救了一名癌症患者的生命。这些事迹让刚刚成为协和住院医的承飞羡慕不已。“我希望有一天能够用我的琴声去感动病人。或者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或者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走完最后一段路。”
柏林没有墙,医术与艺术没有隔阂,当音符插上双翼吟唱起生命的赞诗,消毒棉擦去琴弦上勃拉姆斯的叹息,我们相信,鲜花会在墓碑上盛开,洁白之地即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