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协和医院,一直流传着林巧稚教授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考试中,林巧稚教授要求医学生们观察孕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出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妇产科的大权威做主考,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仔细观察并思索后写下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病历。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他均为不及格。学生们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只好硬着头皮向林教授请教。林巧稚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却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漏掉了重要东西?漏掉了什么呢?”大家反复查看,觉得记录已经很全面了,实在想不出漏掉了什么,又不敢多问,只好偷偷地看了一下那份优秀病历,结果发现,各项记录其实都没有区别,只是病历里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
几十年后,这些学生也成为了医学界的精英和翘楚,但他们仍然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老师对自己的庄严教诲。“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这是一位从医五十载,桃李满天下的医学科学家对患者、对临床工作的深刻感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必须有一颗仁爱慈悲的心。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在《妇女的保护神─纪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深情地说:“人们信赖她,尊敬她,因为她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还因为她对患者无限的爱和关切……她的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出对患者深切的爱。”
无独有偶,一百年前,北美现代医学之父,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William Osler教授也曾大声疾呼:“It is much important to know what sort of a patient has a disease, rather than what sort of a disease a patient has (更重要的是了解患有疾病的人,而不是所患的疾病)”可见,除了解释、诊断和治疗,医生还应当将患者作为一个“人”来关切,像林巧稚教授一样,给予患者一种爱。这种爱超脱所有功利目的,不带任何私心杂念,是对人类病痛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悲悯。这种爱,才是医学的本源。
时至今日,医学的“科学性”已毋庸置疑,而“人文性”却日益枯萎。在各类复杂精密的医疗仪器面前,患者似乎不再是活生生的完整个体,而被还原为功能受损的器官,偏离正常的指标和需要纠正的一个个异常数值。我们对先进技术趋之若鹜,却不再像前辈那样深入关注患者的躯体和心理感受,结果是间接造成临床能力的退步和医患关系的疏离。更糟的是,长此以往,不仅患者的利益将失去保障,就连医务人员自身也将沦为技术的载体和附庸。在“技术决定论”主导一切的时代,人的尊严和主体性有被彻底边缘化的风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痛切地指出,“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创造的异己力量就越强大,同时也就越危及他自身的存在……这种有害的劳动所导致的后果是,人们与自己的生活相背离,人的现实存在与他的本质发生了对立。”人类发明了机器,革新了技术,却愈来愈沦为机器和技术的奴隶,这就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毋宁说,科技越发达,人类失去的自由和尊严越多,孤独感和失落感也越强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一句“人生来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之所以震撼人心,原因正在于此。毕竟,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能够挺立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生活有多少科技含量,而在于他/她有情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一旦缺失,人的生活将不再完整,医学实践的人文传统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通过言传身教,林巧稚教授想要告诉我们,医学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组合,而必须拥有人文关怀的背景和元素,才能重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易言之,对患者全面的关切(care)应当置于临床医疗的核心地位,而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
人文关怀并不只是西方的专利,中国文化也有绵延千年的人文传统,一曰“以人为本”,二曰“以和为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以此作为价值观的基点,才有可能创建一个人人幸福安康,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所谓“以和为贵”,就是打破主客两分的思维模式,以心观物,以物证心,融合物质和精神,贯通天道与人心,即使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也努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内心境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生活理想和思维方式,才是中国文化的真精神。《礼记》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中国人历来认为,先有“内圣”,后有“外王”,先要提高精神境界,才能取得物质成就。医生承担着普济苍生的重任,不仅要提高医疗技术,更要反躬自省,不断修炼自身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的理解医学的本质。
病历记录的是病情变化和医疗行为,不仅能体现个人的医术高低,更能折射医生的精神境界是否完满。林巧稚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多年,每年来到医院的新协和人,都会听到很多类似的故事,感受到协和前辈们曾经达到的精神高度。林巧稚教授的人格和信念,她对患者的大爱,将在一代代协和人的讲述中,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