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晨光,来自黑龙江的小刘一边扶着病重的母亲,一边抬头望了望门诊楼上“北京协和医院”几个大字。和很多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的病人及其家属一样,在小刘心里,“协和”不仅仅代表着一家医院,更代表着最好的医生、最明确的诊断、最后的希望。
然而,门诊楼里的景象却让小刘很“意外”,这里不仅谈不上宽敞,甚至谈不上美观,大厅的墙壁上难得看见一块留白,贴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导引牌就是各科各室的楼层图;忙忙碌碌的导医也不是青春靓丽的小姑娘,而是态度和蔼的退休护士,她们不仅凭借专业知识帮着病人分析该看哪个科室,甚至会跑前跑后地帮急需的病人协调加号。
在这所医院即将走过90载光阴之际,协和人把他们的办院理念总结为两句话: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
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虽然走到哪里都站满了人,但细心的小刘还是察觉出了这家医院的与众不同。早上6时15分,各个挂号窗口已经开始工作了。很多楼层都加开了收费窗口,尽量让病人少跑路、少等待,而且各个窗口甚至到中午也不休息。
然而,“小刘们”也许不会知道,目前,“协和”日门诊量已经达到1万人次以上,最高单日门诊量甚至达到12700人次。为了让更多的患者看得上病、挂得上号,医院出台了严格的医师停诊管理制度。任何一名医师要停诊,不仅首先要取得科室主任的同意并签字,还要由科主任协调安排其他医师替诊或者由本人择期补诊。
为了让病人尽早做上手术并保证手术安全,医院规定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必须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室前3个时间点,三方共同进行手术安全核对。为了每天第一台手术在早8时30分准时开台,手术医生在8时10分前必须到达手术室,这就意味着“协和”沿袭了多年的7时45分早查房必须再提前半个小时。正因为每个手术间早开台1个小时,全院33个手术间每天就多工作33个小时,相当于医院扩建了4个手术室。按照每间手术室日均4台手术计算,医院全年就增加了5000台手术,这就意味着一年里又有5000名病人及时做上了手术。
为了让更多病人尽早住上院,经过流程改造和人员合理安排,放射科除部分病人需要做肠道准备等之外,CT检查、核磁检查等基本做到当日完成。检验科做到生化、免疫、临检等检查90%当天出报告。与2009年相比,2010年出院病人数增加了4647人,平均住院日缩短了0.8天。
然而,作为全国的疑难重症会诊中心,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的最大心愿还是“让我们再帮病人一把”。为此,医院于去年成立了疑难病会诊中心,目前已成立胰腺组、胸部组、血液淋巴瘤组3个会诊组,目的只有一个:让那些难以确诊的患者不再奔走于众多科室之间,而是将所需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汇集一起,共同为一名疑难病患者确诊、制订治疗方案。
9月6日下午,正是胰腺组会诊时间,9位来自不同地方的病人和家属坐满了会诊的等候区。在会诊室里,每一位病人都带来了厚厚一沓影像资料,整整铺满了一扇墙面。基本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放疗科、核医学科、肿瘤内科、内分泌科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略显拥挤地站在片子前,病人到底是导管腺癌肝转移还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癌,到底该先手术还是先穿刺取病理,大家各抒己见。当最终的治疗方案确定时,会诊组组长赵玉沛还不忘问一句“病人的情绪怎么样”,然后才对工作人员说:“请把患者和家属请进来吧。”据统计,自成立以来,胰腺组已经会诊了328名患者,胸部组会诊44名患者,血液淋巴瘤组会诊18名患者。
让年轻人与“协和”共成长
“协和”是患者的“协和”,也是协和人的“协和”。为了让优秀的年轻人能够脱颖而出,“协和”于2009年提出了培养中青年骨干的“百人计划”。
据该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张福泉介绍,为了“百人计划”,医院拿出4000万元培训资金,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管理人员,只要在医院工作3年以上,通过自己报名和外语考试,就可以经科室的联系和推荐,由医院提供学习资金和生活费用,到自己所在专业的全世界最优秀的医院,进行3个月到半年的参观和学习。每一位人员学成归来时,都要向科室和全院汇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而把最好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思维带回“协和”。
“"百人计划"开拓了年轻医生的眼界。”从台湾长庚医院归来的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龙笑认为,在“协和”,只要自己努力,就有机会获得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遇,更能看到自己的职业前景和未来。
“"协和"一直都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麻醉科副主任赵晶告诉记者,她刚刚工作满3年后就获得出国培训的机会,在2005年已拿到美国加州的临床医生执照,并获得了美国麻醉界最知名教授的邀请。但赵晶说:“是"协和"给了我机会,是"协和"培养了我,无论如何我也要回到"协和"。”
目前,“百人计划”第一期基本完成,第二期已全面启动,在年龄和人数上的限制也更为宽泛。据张福泉介绍,今年,“协和”又推出了全院员工培训计划,医院将再拿出每人2500元、共1000万元的培训资金,由每个科室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从而让全院4000多名职工都能享受到学习的机会。
除了医院的整体培训计划,为了让年轻人得到更多的关爱,从麻醉科为当班医生提供牛奶,让他们在没时间喝水吃饭的时候能够补充一下体力,到提倡“尊老爱幼”的急诊科,各个科室也都在细节之处做着自己的努力。
在急诊科的教室里挂着3张大照片,他们分别是科室历任老主任。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说,关爱是相互的,对待老同志,要时时刻刻想着他们;对待年轻人,无论是刚入科的本院住院医师、外院来学习的基地住院医师还是研究生,每年都有大概不到10人,我们就把他们组织成1个班级,每班都有1个班主任,再配1个生活导师,年轻人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们帮忙。从而让每个人都感觉到有人管我,有人关心我,科室就是我的家。
住院医师刚刚毕业、马上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的急诊科医生史迪告诉记者,从年轻人刚进入急诊科时,班主任就会每周给大家讲课,定期找他们谈心,还帮他们想选题、改论文。“当班主任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还必须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但我特别愿意和学生们在一起,这不仅对能力是一种拓展,通过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我自己也有很多收获。”
如何在年轻人和医院管理层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2009年,协和医院成立了青年工作部。据青工部首届部长、青年主治医师吴东介绍,2年来,青工部创办了协和医院青年之家网站,给年轻人搭建起了一个内部交流的平台,目前,注册用户已达3200多人,涵盖了医院老中青三代人;开展了以“科主任与学术带头人合二为一还是一分为二”等主题的辩论赛;把英语特别棒的年轻医生组织起来成立医学口译协会,甚至还通过团委对团委的联系,和一些大型企业联合举办了鹊桥会。
去年,医院500多位住院医师还自发成立了住院医师委员会,将年轻人的诉求通过集体的意愿表达出来。通过委员会的倡议,医院正在准备为年轻医生制作统一的工作服。
为了让年轻人和“协和”共同成长,“协和”提倡“400米的跑道”的科室文化:给年轻人创造充分的发展机会,让大家在开始的时候不互相碰撞,但跑过400米后,依靠的则是每个人自己的耐力、意志和信念。这是一个竞争与压力并存的时代,但“我的"协和"我的家”的凝聚力,正来自于协和人对医学执着的追求和对人性不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