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秋,没有给京城带来些许清凉,喧嚣的街市更难寻“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的意境。正是在这一年的立秋,我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并将在协和医院外科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为期一周的入院培训安排得很充实,让刚由医学生转变成医生的我有机会感受协和、认识协和、融入协和。赵玉沛院长在致辞中讲到协和办院理念:“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这正是90年来协和人身体力行的职业操守和医院文化的传承延续。为庆祝建院90周年并加强对青年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的培训,协和医院人力资源处、团委&青年工作部及院友会特别邀请协和院友常青为新员工演讲,并举办《协和医事》的签名赠书活动。
常青简介:笔名讴歌,医学博士、作家。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药理学研究一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现供职于辉瑞制药公司。著有《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协和医事》等。
当理想主义照进现实——常青和她的“协和情结”
作为压轴节目,常青的演讲被安排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最后环节。当赵玉沛院长作为听众出席时,会场中仿佛凝聚着一股无形的力量,协和的“新人和老人”都期待着她和她的书。短发、简洁的黑色套装、睿智的双眸,这就是常青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而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却早在五年前。那一年,我作别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奔向心中的医学圣殿——协和医学院,也正好是那一年,常青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一书,引起了我对“医事”的关注,引导我开始理性的思考未来的职业和职业的未来。就这样,我认识了这位比我大12届的校友。
对于讴歌这一笔名,我是看了关于常青的访谈录方解其中含意。一方面是作者对理想主义的向往,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中以笔为琴对历史中沉淀的“协和精神”的“讴歌”。在访谈中她的朋友曾经这样描述她:“谁是最典型的七零年代人?我想了半天,觉得还是常青。她漂亮、时髦、有着手术刀一样冷冷的气质,我常常说她是那种喜欢给自己生命设置难度的人——她不喜欢平常的、简单的、太容易的生活。凡是喜欢给自己生命设置难度的人,在内心深处一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常青恰恰是一个既有理想又有能力实践自己理想的人。”
此时此刻,她正用感性、丰富的语言讲述着她的“协和情结”。二十年前,她在高考志愿表里擦去了“北京大学”,写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书中她这样写着:“这次修改志愿,是协和的民间影响力的结果。好友跟我说起了一部讲述林巧稚的记录片……我被朋友的描述触动了,确切地说,是被她描述的那种生活方式中包含的自省、专注、慈悲感动了。”毕业那年,她离开了医生这个行业,那一次的离开注定了这一次与“协和”的相遇。她近乎贪婪地阅读着一切与协和有关的文字、图片……也许,是一张设计师笔下的协和建筑群草图;也许,是一张依稀可以辨认出“林巧稚”字迹的毕业证书;也许,是一幅题为《1940内科G-3病房大巡诊》的漫画;也许……讲台前,她娓娓道来这个埋藏心底的“协和情结”源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
《协和医事》是部回望历史的书,封底的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教育体制、服务社会以及九十年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当常青将这部寄托她浓厚“协和情结”的作品送到每一位协和新人手中的时候,是否意味着把这份对协和魂牵梦萦的情结传递下去呢?我想,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份炙热的感情接力,源自一个曾经的协和人“渴望被激发起内心的热忱,希望那热忱最终自律而专注地汇成一股创造力,点火升天,悬壶济世。”
一个协和新人的精神家园——我的“协和情结”
今年七月中旬,我的毕业典礼在昔日豫王府内举行。黑红相间的博士服、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毕业集体照以及将博士帽高高抛向空中的激动心情,构成了我完成协和8年制学业的清晰记忆。现如今,昔日部分同窗已带着梦想各奔前程,而我和其他一些同窗则留在了这个“琉璃瓦覆盖下的医院”,延续着心中的“协和梦”。我问自己,我的“协和情结”源自哪里呢?对协和第一次的感性认识,源自于迈进闹市王府时看见协和那一刻内心的宁静。翠绿色的琉璃顶在明艳的阳光下分外耀眼,青色砖墙搭配白玉围栏渗透着历史的庄严,古朴的大门精雕细刻配有华贵的门手,仿佛一扇时间之门、历史之门,古典中透着神秘。协和医院曾经历尽沧桑,经历了三次停办、三次复校、八次更名。然而生生不息、卓尔不群的协和精神风采依旧。真是“王府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正如《天地协和——天地一协和,风雨尚凛然》画册序中所写:“协和建筑与协和人、协和魂,早已浑然一体。即使一廊一厦、一门一窗、一砖一瓦,都以极美、极精、极致为标准。历经百年,风采不减。她不正折射着协和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精雕细刻的办学理念吗?徜徉于绿瓦灰墙、长廊甬道,似穿行时光隧道,仿佛先贤们就在你的身旁,伴你同行。让我们不敢丝毫懈怠,必须追求卓越、尽善尽美。因为我们是协和人!”
在协和的校园里,你常会听到合唱团的学生们排练演唱,他们仿佛听到了协和的召唤,要唱出心中协和的声音。我来到协和后学到的第一首歌是这样唱的,“琉璃顶,展飞檐,檐下飞雨燕……”后来,学长们讲述了这首歌创作背后的故事。在协和医院建院85周年之际,一位老职工向医院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雨燕》!这份礼物只有71个字,却花了整整14年写成。1992年春,协和变态反应科张宏誉教授因急病住院,稍有好转便开始做一些运动老楼的长廊和西花园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一天,他正在打太极拳,一群燕子从他头顶飞过,后又在楼宇间徘徊,喳喳的叫个不停,好像是在和他说话。此时他萌发了写一首颂扬协和的歌的念头。据说雨燕是协和的神鸟,象征着协和人。雨燕衔泥筑巢,精雕细琢,象征着“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八字的协和精神。精益求精是协和的传统,雨燕的喳喳声诉说着协和人的理想和追求、执著和敬业、拼搏和进取。雨燕在协和的屋檐下繁衍生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已经走过了九十个春秋。九十年来协和人将爱心洒在人间大地,用一颗颗赤子之心回报给了祖国母亲。
在协和医学院的最后一年,我们要进行为期8个月的科研训练,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选择一名导师并进行某专业领域内的课题研究,我的导师是赵玉沛教授,老师的教诲我时刻铭记心间,作为我行医道路上的奋斗目标。在《协和医事》——“师道,照亮校园”一节中这样描述协和“导师制”,既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式,也有“师傅的人格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起作用的成份。毕业以后,每当我翻看毕业论文结尾致谢那一页时,都会由衷感谢导师对我言传身教的影响和启迪,感谢导师教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最让我难忘的是赵老师在第16届全国外科学术会上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科医生”的精彩发言:“国家和人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外科医师?我的答案是:首先,他应该对医学职业充满敬畏,对待疾病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次,他应该对患者及家属充满关爱,身怀回天仁术,心怀天下生灵。最后,他还要勇于追求学术真理,保持科学的纯洁性,真正做到大医精诚。”
窗外的暴雨将京城彻底洗刷了一番,打开窗户,顿觉一丝久违的凉爽。我倚在窗旁,眺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夜已深,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协和医事》,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协和历史的回望和思索中唤回,原来,我心中的协和一直都在,从未曾离开。原来,在我身边的每一位协和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讲述着、传递着协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