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太喜欢李斯特,说不清楚什么原因。
仔细想来,我从小受的艺术教育还是很“左”的。像我这样的一般音乐爱好者,在十几年前或将近二十年前,几乎听不到什么CD,又很难接触到国外或者专业的音乐理论书籍,能从书店买到的大多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我是说十几年前的情况)。那里面对李斯特的介绍,就是钢琴之王,其钢琴技术在当时可称一时无两,风靡全欧,震铄古今。对于他的作品的介绍也多是那首《匈牙利狂想曲》,以表示其爱国性及民族性,其他的作品大多只提只言片语。对了,还会大力介绍李斯特支持1848年欧洲革命的事,并且一定会介绍他的钢琴曲《里昂》,以示其革命性。于是李斯特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了,再加上李斯特的作品实在太难弹,于是我对李斯特的印象一直不太好。
随着自己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弹得多了,渐渐地,我的想法有所改变。
最初的变化是读了《阿劳谈艺录》。阿劳是智利钢琴家,师从李斯特的学生克劳泽,也以演绎李斯特的作品闻名。在书中,阿劳对其“师祖”充满了崇敬,对李斯特的作品也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把《B小调奏鸣曲》当作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的故事来演绎。我也通读过《浮士德》,于是很好奇,就翻箱倒柜,刨出了已经很久不听的一张《B小调奏鸣曲》的CD。这一听不要紧,就陷入其中再也难以自拔,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天天都要听一遍,而在几年前还听得是一头雾水。又重新听以前认为没啥意思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居然也感动得无可不可,一个劲地骂自己以前怎么会排斥这样一部杰作。
听得多了,就想弹。李斯特作品中有大量的炫技的东西。贝多芬曾指着钢琴说这个“可怜的乐器”,到了其徒孙这里(李斯特师从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钢琴就彻底是个受虐的对象了。李斯特同时代人画的李斯特的漫画无不是长发飘飘、张牙舞爪、一架架钢琴惨遭其毒手。而李斯特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的炫技从不加掩饰,让听众眼晕加头晕的同时大呼过瘾,难怪当年李斯特让全欧洲的贵妇都拜倒在其脚下。然而这些曲子效果辉煌,充分发挥了钢琴的表现力,为历代钢琴家所乐于演奏。我这点二把刀的技术,从来都视李斯特为畏途。一边看谱一边听《西班牙狂想曲》,心想这样的曲子我是这辈子也别想弹下来,直到听了布伦德尔弹得《奥贝曼山谷》,觉得可以一试。于是在几个礼拜之内居然啃下了《奥贝曼山谷》。信心膨胀地想再去试试“Harmonie du soir”,结果灰溜溜地败下阵来——超技就是超技,没点技术是别想碰的。
《奥贝曼山谷》是《旅行岁月》第一集中的一首。《旅行岁月》是李斯特的钢琴套曲,共三部,像日记一样,是李斯特游历欧洲的心情笔记。第一集是《瑞士篇》,是李斯特偏早期的作品,作于他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热恋的年代。在这部作品里,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爱情、宗教情绪,都杂糅其中。瓦格纳的Gesamtkunstwerk之理念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比如这一集中的《瓦伦湖畔》标题下引用了拜伦的诗句:
你这鲜艳明丽的湖啊,
与荒寂的天地一道,
用无声的语言向我宣召:
为了纯洁无暇的春天,
抛离大地上的一切忧愁和烦恼。
全曲笼罩在一片极其静谧的气氛中,优美脱俗。山峦、湖泊、湖畔甜蜜的恋人,李斯特用音乐描绘出这幅画面,也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玛丽在她的自传体小说中回忆说:“在瓦伦城湖边,我们坐了许久。弗朗兹(李斯特)在这儿为我写下了带有忧郁色彩的和声,湖水叹息似的音响和船桨的节奏韵律。听到这些,没有一次我不是热泪盈眶的。”而同是这一集中的《日内瓦的钟》仍然题有拜伦的诗句:
我活着,
但这不是我自己,
我是环绕着我的,
一切之中的一部分。
写这首曲子时李斯特的小女儿刚刚降生,虽然曲子仍然是十分安详优美,但是有一种强烈的感恩的情绪,某些段落甚至是笼罩在一种狂喜之中,和听亨德尔的“For onto us a child is born”一样,是一种宗教的体验。
以前经常去一个网站叫“爱乐人,走四方”,网站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音乐,一是旅行。我当时还觉得这两个内容摆在一起是否能存在交集,而李斯特的音乐游记就给了我答案。看看李斯特的瑞士之行:在《威廉退尔教堂》缅怀英雄,和情侣在《瓦伦湖畔》流连,《在泉水边》嬉戏,感叹《暴风雨》中的自然神力,在阿尔卑斯山的峰峦中体会牧人的《牧歌》、《田园曲》,思考人生(《奥贝曼山谷》及《乡愁》),最后在《日内瓦的钟》的钟声中感谢造物主的恩泽。如果没有李斯特的周游列国,恐怕就不会有这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李斯特周游列国,把所见所想付诸音乐,《旅行岁月》中无一不是极浪漫极优美的篇章,也不乏篇幅长大、思想深刻的作品如《奥贝曼山谷》、《但丁奏鸣曲》。从作品中除了收获旖旎的风光之外,我们还能享受李斯特浪漫的情怀、哲人的思考,如果能够再钻研一下作品所包含的音乐之外的东西(如文学、美术、历史),这些精致的小曲给我们带来的心灵触动就会更多。
今年多雪。每次在雪中漫步或从窗子向外眺望雪景,耳畔边总会响起李斯特《超技练习曲》中的“Chasse-neige”,曲意确实与漫天飞舞的雪花颇为相合,而曲中带出的阵阵寒意又绝不是纯粹自然性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寒意,总能震撼着你。这就是李斯特。透过高深的钢琴技巧的外表,我看到了一个纯粹浪漫主义者的心。
重新欣赏李斯特
时间:2010.08.21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