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2007年第5期《院报》内容
时间:2007.03.30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koujie

第5期总第76期 2007年3月30日

 

第1版  2007年3月30日  协和要闻

 

1、 推行医院内部管理民主化、科学化  刘谦院长通报23项医院要务

 

    本报讯(记者 林夕夕)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我院把“政务公开”列入“2007年医院十大工作任务”之中,强调在促进医院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的同时,推行医院内部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3月9日,刘谦院长在院朝会上通报了经院长办公会研究讨论通过的2007年医院23项重点工作及院领导分工。刘谦院长说,这些重点工作只是2007年工作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职代会所涉及到的要办的实事。刘谦院长表示,今后还将利用院朝会或其他机会,在一定范围内通报院长办公会的主要内容或重要事项,使医院内部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真正落到实处。

    2007年医院23项重点工作是:

    1. 改进营养部的工作,提高患者饮食质量。

    2. 改造公共卫生间设施。

    3. 启动特困患者资助工作。

    4. 调整手术科室布局和工作流程。

    5. 落实科研岗位设置及待遇。

    6. 按时完成手术室改造工程。

    7. 全力推进保健基地工程建设。

    8. 大力推进北区拆迁和门急诊楼开工。

    9. 争取增加医院人员编制。

    10. 开放部分停车场,提供临时车位服务本院职工。

    11. 完善院区引导标识。

    12. 启动老年公寓筹建工作。

    13. 落实离退休老同志住房差额补贴。

    14. 完成管理干部职称评定。

    15. 开展职工和管理干部培训。

    16. 增加透明度,加强院务公开。

    17. 增加特需病房。

    18. 全面启动门诊医生信息工作站建设。

    19. 推进过敏原生产基地建设。

    20. 推进北京协和医学中心筹建工作。

    21. 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22. 根据中央规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23. 启动支援社区卫生工作。

 

 

2、我院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本报讯(记者 贾青)根据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关于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主题开展好县以上党和国家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以及院校党委相关文件的要求,3月20日下午,我院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出席会议的还有卫生部人事司秦小明司长和周长强同志,院校组织部孔群副部长,以及医院组织处的相关同志。九位院领导围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上的讲话精神,对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领导干部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要求,结合主管的工作,认真剖析了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况,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秦小明司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协和先行了一步,开了个好头,做出了榜样。协和医院的民主生活会制度非常健全、规范,有明确的主题和学习内容,事先有布置、通知,每位同志准备了发言提纲,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谈经验、谈思想、谈体会、谈打算、谈不足,对今后的工作也都有各自的计划。协和的班子是务实的,有风清气正的氛围,群众对班子是满意的,卫生部党组也是满意的。希望今后继续加强制度建设,抓好落实。另外,秦司长还通报了卫生部党组对此次活动的五点要求。

 

 

3、 北京协和医院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成立

 

    本报讯(记者 林夕夕 郝新华)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多方的关注下,建筑面积达700多平方米的消化内镜中心日前在我院住院楼三层落成。该消化中心是以已故的我国消化内镜创始人、著名消化内镜专家,前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冠名的。3月24日,我院在北配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了隆重的“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落成大会,应邀前来参加会议的有国内外医学界人士百余人。

    大会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主持。世界消化内镜协会副主席、亚太消化内镜协会主席曹世植教授、中华医学会秘书长吴明江教授、前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夫人李家熙女士、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齐联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主席张阳德教授、中华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出席了大会并分别讲话。刘谦院长、鲁重美书记、方文钧副书记、于晓初副院长、杨玉雯副书记、赵玉沛副院长、陈杰副院长参加了大会。刘谦院长在会上向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我院消化内科陆星华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内镜发展史。

    新成立的“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共有医师28名,下设七个研究小组 :食管疾病组,胃镜组,小肠镜组,大肠镜组,胶囊内镜组,内镜下逆行胰胆造影(ERCP)组,内镜下超声(EUS))组。中心配有12个操作间和两个内镜消毒间,配备了胃肠X光机,Doppler线型和环型内镜超声,多种内镜超声微探头,各种新型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等先进的内镜设备,设立了麻醉恢复间、数字网络化的会议室、读片室,以及独立的候诊大厅,极大地改善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病人的就诊环境。病人等候和诊治时间也得到了大幅缩短。中心目前除了常规的诊断性食管胃镜、结肠镜之外,还开展有: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EUS对新生物的定性和分期;EUS下穿刺诊断和治疗技术;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ERCP、EST和ERBD;食管狭窄扩张及支架置放;贲门失迟缓的内镜治疗;小肠镜下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粘膜剥脱术(ESD)切除早期胃和结直肠肿瘤等检查诊断治疗技术。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有30多年历史。1973年,时任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的陈敏章教授将内镜技术从日本引进中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诊断性胃镜、结肠镜和ERCP技术,从此揭开了消化内镜在中国临床应用的新篇章。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消化内镜培训中心,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消化内镜培训基地的建立,中心主任由陈敏章院长兼任。1995年中心在华北地区首先应用内镜图像报告系统,建立起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图片资料库,为提高医疗质量、完善教学设施、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协和医院新住院楼建成启用,使协和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数字图像的远程同期转播。多年来,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充分发挥协和多科协作的优势,建立并坚持由消化内科、基本外科、放射科多科人员参加的“内镜和ERCP每周读片讨论会”制度,为全国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后成功举办了近二十期内镜学习班和两次大型国际会议,培训各地消化内镜医生3000余名,许多已经成长为当地乃至全国消化内镜的领军人物。这些工作的开展,巩固和发展了协和作为全国消化内镜培训和技术中心的地位。

    在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发展史中,曾涌现出陈敏章、潘国宗、陆星华、陈寿坡、陈元方、贝濂、麦灿荣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消化内科专家;还涌现出现任医院党委书记的鲁重美教授、现任消化内科主任的钱家鸣教授、前任消化内科主任的柯美云教授,以及消化内科副主任朱峰、杨爱明等新一代领军人物。

进入21世纪,在医院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的大环境中,内镜中心依托全国消化重点学科之一协和消化内科又一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第2版  2007年3月30日  先进集体介绍

 

4、2005——2006年度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泌尿外科先进事迹  

  

    这是一支锐意进取的团队。

    科主任李汉忠教授将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作为科室的工作重点,集中科室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大力发展腹腔镜技术,并应用到泌尿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治中。目前成功并安全开展腹腔镜手术1000多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科学开展活体肾移植手术,先后成功开展数十例活体亲属肾移植,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曾做过全面的专题报道。今年北京市卫生局重新审核器官移植的准入工作,全市共有15家大医院竞争。经过认真的准备,并以实力做证,他们的工作得到同行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取得北京地区肾移植评审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有力地支持了兄弟科室脏器移植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协和医院器官移植工作的声誉和地位。

    这是一个管理规范的科室。

    科室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疗质量自查制度和科室考核领导小组,把考核内容、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个小组、每个人。 建立了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及严格的手术准入制度。特殊手术操作专业性强、涉及仪器设备多、技术条件高、风险大、掌握难度大且临床治疗范围有限,科室固定专业医师完成,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同时将泌尿外科400多种常规手术分为ABC三级,各级医师根据自己的职称和岗位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由科室手术管理小组不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每个医师的具体临床手术表现和能力进行分组优化组合,将手术的医疗风险降至最低。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手术质量和手术安全明显提高,医疗安全得以充分保证。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集体。

以人为本,不仅要医治患者的病痛,还要学会尊重病人、关爱病患,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号召“人人争做患者满意的医务人员”,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关心病人、服务病人,把患者满意度作为重要的工作考核指标。2006年共收到表扬信45封,锦旗34面,李汉忠教授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办、北京市卫生局授予“北京十大健康卫士”“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教育处先进事迹

    2006年,在院领导的统一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努力下,组织全院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通过了卫生部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评估;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全院职工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圆满完成了531名本科生及425名在学研究生不同阶段的教学。招收研究生153人,在职申请学位29人,增加研究生导师30人。接收全国各地进修生609人,特殊培训任务34人,进修结业578人。建立了《迎评网站》和《教育处网站》,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为医、教、研提供了与国际同步的医疗技术信息。

    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在服务当中体现管理,在服务当中实施管理,在管理当中体现服务”的精神,补充修订了处室的规章制度,结合科室的反馈意见,改进工作,规范自己的言行,更新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意识。

    在迎评过程中,积极贯彻评建结合的方针,完善了多项教学管理制度 ;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加强教学质量控制 ;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并归档 ;组织教师学习协和教学的优良传统;全面规范教学管理,加快了教学改革的进程。评估后,教育处积极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多次组织老中青专家召开座谈会,对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教研室建设、教学考核工作的标准化和数据化及对医学生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成立了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尝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006年,我院共有14个二级学科和14个三级学科通过了卫生部专家评审团对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评审。现已接纳北京市各医院的22名住院医来我院培训。建立健全了各级培训组织机构,确定了职责分工,制定了培训总则(试行),协助各科室制定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制度。

  教育处完成了继续教育项目的组织建设,制定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已与北京市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接轨。目前,继续教育已实行了信息化管理,收集了全院1469名医、技及管理岗位继续教育对象的资料并完成IC卡的制作,现场POS机登录学分。每周两次的继续教育授课已全面展开,采取了东西两院同步视频的方式,截至目前为止近万人参加了学习,没有时间听课的同志还可到教育处网站阅览。教育处还在院报上设立了“继续教育园地”专栏,刊登相关的规章制度、知识、信息,加强交流与沟通。

 

妇产科先进事迹

    一、医疗工作

    全年完成医疗工作量:门诊总数213572,占全院12.8%;出入院人数12507,占全院约30% ;床位使用率 98.5%,全院约91%;平均住院日5.1天,全院约13天;月平均手术数约600,占全院29%-30%;月手术收入约110-120万,占全院30%-33%;全年为医院创收约1.2亿。

    严格执行制度化的医疗管理和质量控制。坚持每月第一周周三的各专业组的医疗月报制度,坚持每月全科的医疗工作通报制度。全年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投诉。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同时加强了对病案的管理。在对终末病历持续监控的基础上,在全院率先开展运行病历检查,使全科全年的丙级病案率<1%,大大降低于全院的丙级病案率。

    二、教学工作

    在迎接教学评估工作中,积极响应院校及医院的号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组织实习同学妇科检查培训、教研室文件整理归档、迎评冲刺计划制度的实施等,为学校顺利通过教学评估做出了努力,被评为“迎评先进集体”。加强了教研室教学管理,做到了本年度妇产科无教学事故发生。督促各病房各专业组坚持定期的临床病例分析及讲课,并实行登记制度。加强了见习、实习学生的管理,病房巡视、查岗、座谈。坚持妇产科教学月报,及时反馈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对病房及专业组或个人的评价及意见,提高了本科各级大夫的教学意识。全面组织管理住院医培训基地的评估和继续教育工作。

    三、科研成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盆底障碍性疾病研究获高校科研一等奖;完成国家科委十·五攻关项目4项;申请中标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全年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约100篇,被SCI收录的文章8篇。

 

急诊科先进事迹

    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每天面对大批患有各种疾病、各种状态的病人。尤其是在大家休息的周末和节假日,病人更多,医护人员更加辛苦。科室领导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早来晚走,辛勤工作,带领医护人员为病人解决实际困难,让病人能及时看上病、吃上药、输上液。

    二、2006年的急诊科工作量创历史最高,全年急诊就诊人数近10万人次,留观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2.63%。

    三、在医院管理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及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北京市卫生局的多次突击检查中,均得到了高度肯定和赞扬。在护理部的支持下通过了北京市急诊专业护士资格认证临床教学基地的评审。

    四、围绕“科室正规化建设”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科室相关规章制度。共完善制度20项,16项急诊科质量管理规定。定期进行检查, 并依据检查结果与改进情况予以奖惩。

    2、进一步完善区域化管理模式相应管理措施。在国内率先制定急诊分诊标准,降低高危病人的等候时间,对危重病人即刻送入抢救室内进行筛查,使病人就诊过程中的风险降至最低。急诊各区域均设置了医、护主管人员,并加强各区域之间的协调统一,使急诊医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3、 完善了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实行区域主管制和急诊科总值班制。为进一步保证急诊医疗质量,加强三级医生查房制,每个区域内都有科室主任负责相应区域的三级查房,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质量,减少了漏洞,大大降低了急诊病人的医疗风险。

    4、 提前干预,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对发生医疗纠纷的高危病人进行提前干预。一旦发现有可能发生纠纷的高危病人,区域主管及主管主任提前介入,将发生纠纷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全年无重大医疗纠纷和责任事故及赔付发生。

    在科主任于学忠的带领下,在急诊医学范畴内,科室成立多个“急诊亚专业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用无限的爱心、严谨的作风,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带给患者健康、快乐和希望,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承诺。宣传处整理

 

第3版  2007年3月30日先进集体介绍

 

院工会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院工会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建设职工之家工作,坚持把家建在围绕中心,促进医院改革发展上;建在依法办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建在以人为本,为职工谋福利办实事上;建成职工真正信赖、依靠和为之奉献的家,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促进医院的改革、发展、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 履行职能,优化载体,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搭建工会创新发展平台,组织召开每年职代会工作,认真落实职工代表提案,积极推进院务公开,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 以人为本,切实维权,提高服务管理能力。

    以关心职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每年组织职工到外地休假,组织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疗养。坚持为全院女职工办理安康保险。暑期慰问高温作业和一线职工。建立职工健身房、理发室。以建设职工之家为载体,加大送温暖力度。建立“爱心帮困基金”和“劳模档案”。护士节慰问全院护士,“六一”儿童节慰问独生子女,除夕之夜慰问在岗职工和单身职工。举办寒、暑假少儿管理班。多年来为全院职工过生日,送生日贺卡和生日蛋糕。

    三、 以弘扬医院文化,增强凝聚力为载体,促进医院文化建设。

    一是抓好行风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抓好师德建设。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社会实践、赴老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青年志愿者参加支边扶贫医疗队等公益活动。三是抓好职工文化活动。四是抓好每年团拜会的大型文艺汇演。五是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 夯实基础,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建设能力。

    建设学习型工会,加强理论创新。实施“开门办会”举措,与职工坚持“零距离”、“心贴心” 的服务,面对面地听取职工的呼声,实打实地为职工办好事。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工会干部积极性、创造性。

院工会在全面履行四项基本职能、完善职工之家建设、凝聚人心、团结群众、开拓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成绩显著,始终保持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荣誉称号,深得医院广大职工的赞扬。

 

老干部处荣获卫生部离退休工作先进集体

    一、思想上、政治上关心

    1、落实政治待遇

    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制度。院长每年定期向老同志汇报医院工作,主管老干部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每季度向全体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医院重大事项;坚持征求意见,阅读文件,传达重要会议精神等制度.

    2、圆满地完成了离退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按照中央要求和院党委的安排,结合离退休党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学习形式,重点抓好征求意见、个别谈心、民主生活会、制订整改措施等环节。

    3、 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离退休党总支、支部坚持例会制度,每季度向离退休党总支汇报医院情况等制度。分别组织了600余人次的党员赴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志、首都博物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展览》、泰申祥和敬老院、九华国际会议中心、天下第一城等地参观学习,并组织党员以问卷的形式对新《宪法》、《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学习。

    4、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为17名抗战老战士颁发纪念章、纪念碑,召开座谈会,举办“协和抗战英雄今昔风采展”主题巡回展览。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自编自演的《抗日烽火》歌舞剧。

    三、生活上照顾

    定期召开医院离退休干部管理委员会,专题讨论、重点协调解决老同志住院扣款,保留最低生活费问题,与房管科共同做好离退休人员房屋补贴工作,与发展处做好拆迁职工的思想工作等。

    医院每年为离退休老干部福利基金拨款500万元,将10万元利息作为离退休老干部中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较重人员的补助。

    做好年度查体、住院慰问、临终关怀、老人去世后的善后工作。

    四、 组织健康的文体活动

    设立老干部休息室 ;组织开展了书法班、舞蹈队、门球队、合唱队、十字绣等老年兴趣小组活动,利用传统节日举办专题活动等。

    五、提高服务意识

    老干部处坚持了对空巢家庭家访、为80岁以上的知名教授过生日、为年龄大、行动不便的老同志上门服务等制度。坚持了“三必访”制度,即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必访。坚持了老干部来信来访工作制度。

 

 

5、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继续教育授课安排(部分)

举办时间:每周四、五        15:00--17:00

授课对象:全院医务人员                                                                                

地    点:新业务楼四层多功能厅/西院门诊六层报告厅(同步视频)   学  分: I类1分 II类0.5分                       

注:    授课内容以当周海报通知为准。

 

日期

时间

授 课 内 容

科室

主讲人

学分类别

 3月8日

15:00--17:00

2

急诊危重医学系列之五: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

急诊科

于学忠

I

 3月9日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八: 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MICU

杜  斌

I

 3月15日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八: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MICU

杜  斌

I

3月16日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九: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ICU

刘大为

I

 3月22日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九: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ICU

刘大为

I

3月23日

15:00--17:00

2

影像学与临床系列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科

姜玉新

I

3月29日

15:00--17:00

2

影像学与临床系列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科

姜玉新

I

 3月30日

15:00--17:00

2

临床合理用药系列之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药剂科

梅  丹

I

4月5日

15:00--17:00

2

临床合理用药系列之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药剂科

梅  丹

I

4月6日

15:00--17:00

2

围手术期患者的合并症处理系列之一: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治疗

血管外科

刘昌伟

I

4月12日

15:00--17:00

2

围手术期患者的合并症处理系列之一: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治疗

血管外科

刘昌伟

I

4月13日

15:00--17:00

2

影像学与临床系列之二: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与进展

放射科

金征宇

I

 4月19日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十:合理应用肠外肠内营养的循证医学基础

肠外肠内营养

蒋朱明

II

 4月20日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十一:重视风湿性疾病,提高疑难病诊治水平

风湿免疫科

唐福林

I

4月26日

15:00--17:00

2

影像学与临床系列之二: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与进展 

放射科

金征宇

I

 4月27日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十一:重视风湿性疾病,提高疑难病诊治水平

风湿免疫科

唐福林

I

 5月17日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十:合理应用肠外肠内营养的循证医学基础

肠外肠内营养

蒋朱明

II

 5月18日

15:00--17:00

2

急诊危重医学系列之六: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内科

李学旺

 II

 5月24日

15:00--17:00

2

急诊危重医学系列之六: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内科

李学旺

 II

5月25日

15:00--17:00

2

急诊危重医学系列之五: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

急诊科

于学忠

 I

 5月31日

    四

15:00--17:00

2

百家讲坛系列之十二: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

崔丽英

II

                                  

 ■第4版  2007年3月30日        综合消息

 

6、协和人情系雪域高原30载

北京协和医院隆重召开妇产科援藏工作30年座谈会

妇产科援藏工作人员名单:

 

徐  苓  徐蕴华  吴慕珍(已故) 郎景和  李兰苓  何方方 王元萼(已故)  杨玉琴  杨剑秋 黄惠芳  

李彩娟  冷金花  杨佳欣  张兰茹  郁  琦 曹冬焱  刘俊涛  向  阳 樊庆泊  冯凤芝  刘欣燕 高劲松  

关若立  马良坤  陈  蓉

 

    本报讯(记者 樊庆泊)2007年3月14日,北京协和医院隆重召开妇产科援藏工作30年座谈会。医院党委鲁重美书记、方文钧副书记、杨玉雯副书记,医科院,医院相关科室的领导,妇产科郎景和主任、杨剑秋书记、沈铿副主任及历年援藏医护人员等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妇产科沈铿副主任主持会议,妇儿总支书记杨剑秋宣读了妇产科30年来援藏工作人员名单。

    党委杨玉雯副书记讲话指出,西藏是一个好地方,风景优美,但是生活条件很艰苦,氧气稀薄,就这一点非常值得向在西藏工作过的25位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从70年代开始有15批的同志远赴边疆支持西藏的医疗工作。每一批的援藏同志都把为藏民的医疗服务、对当地医生的技术培训做为首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的援藏同志,把妇产科的新技术、新疗法、新理念也带给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以及妇产科整个团队的聪明才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切实解决了当地的问题。同时把妇产科这个团队的团结协作、医院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带给了西藏地区的医务工作者,把福音带给了西藏地区的藏胞们,使协和的精神在雪域高原发扬光大。

    妇产科出色的援藏工作不仅是对西藏人民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是对医院整体的援藏工作的支持。当前,中央始终把支持西藏加快发展、赶上全国前进步伐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方针,不仅对西藏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决心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国家和政府在很高的层面上正在认真总结援藏工作经验,抓紧制定和完善援藏工作规划,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干部援藏、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动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

    会议上,不同时期援藏医护人员的代表作了中心发言。郎景和主任介绍70年代援藏工作情况,1973年郎大夫作为医疗队队长,在西藏的阿里地区做巡回医疗。医疗队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要是协和医院和中医研究院共同组建的。当时周总理的指示是“送医、送药、送温暖”。在阿里的西部,平均海拔4千多米,不毛之地,一天骑马十几个小时。当时在阿里地区有五大危险:高原反应、车祸、迷路、枪走火、遭遇叛匪。回忆起难忘的岁月,经历过的旅程,郎大夫即席赋诗一首“飞车过大坂,催马掠荒原,羊圈好入梦,露天觉更甜,篝火冲天去,帐蓬撩黑烟,只觉胸前暖,哪管背后寒。” 黄惠芳教授,曹冬炎主治医生,陈蓉副教授分别汇报了80年代,90年代及2000年后的援藏工作情况。

鲁重美书记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总结了30年来援藏的工作成绩,提出了将今后援藏工作做得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我院援藏工作走的是医疗队-定点医院-定点专业的路子,援藏工作内容不断深入细化,妇产科是医院援藏工作的突出代表,协和人对西藏医疗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使每次的援藏工作有延续性,检查和监督机制也很重要。援藏工作重点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重视做实事,重点是对藏族医务人员的培养与教育。鲁重美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支持西藏医疗事业发展,留下一支不走的协和医疗队,希望大家提出建议,我们会与有关部门联系,更好地改进工作。

 

7、我院圆满完成“两会”保健任务

 

    本报讯(记者 寇杰)在“两会”召开期间,我院承担了部分代表的医疗保健任务。医院选派了8名优秀工作人员(7名医护人员、1名后勤保障人员),负责350余名“人大”、“政协”代表的驻地医疗保健任务。为了做好工作,医院制定了严密的急症抢救预案,在东、西两院区特需医疗部为“两会”代表开通了医疗服务“绿色通道”,为“两会”代表提供了方便、快捷、舒适的就医环境。

    两会期间,大会医疗点接诊515人次,我院接诊197人次。在特需医疗部和保健处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两会”的医疗保健任务,受到了大会及与会代表的赞扬和好评,收到与会代表表扬信8封。一位澳门“人大”代表为表达感激之情特意为我院担任大会保健任务的医务人员题词留念。

 

8、门诊部召开2007年第一次工作会议

 

    本报讯 3月12日,门诊部召开了2007年度第一次门诊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相关临床医技科室的门诊组长和护士长约70多人。赵玉沛副院长到会并讲话,护理部主任吴欣娟、信息中心主任刘海一及原门诊部主任赵丽珍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门诊部姚央主任主持。赵玉沛副院长代表院领导对门诊工作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指出 2007年医院面临的严峻形势,如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的逐步下降、医院手术室的改造以及社区医疗的大力发展将会对医院尤其是门诊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等,希望大家在今年的工作中,全力配合、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努力提高门诊服务质量,积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原门诊部主任赵丽珍同志在会上对去年门诊工作,包括门诊量、门诊质量控制、医疗服务、医患关系、门诊信息系统等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

    信息中心主任刘海一同志介绍了我院门诊信息系统建设情况。针对去年门诊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今年的工作计划,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希望在门诊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下,将门诊信息系统建设更好的开展下去。门诊部  赵峻

9、光 荣 榜

 

      为了鼓励在2006年做出突出成绩的科主任和中层干部,经组织处和人事处按规定程序考核,医院决定表彰15位科主任、10位中层干部。

优秀科主任

郎景和、邱贵兴、崔丽英、沈  悌、刘大为 黄宇光、张福泉、张奉春、高志强、李汉忠 王宝玺、

梁晓春、于学忠、金征宇、许  莹

优秀中层干部

姜玉新、吴欣娟、向炎珍、王以朋、韩  丁 柴建军、潘开、杨敦干、叶玉琴、盖小荣

 

10、感谢信

院长:您好!

    今来信,表达一下我对你们协和医院的衷心感谢!

    我叫吕春良,山东省莱州市平里店镇婴里村的一位农民。2005年春节被礼炮打伤了手,在莱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结果,由于用药过量手还没治好,却引起了肾炎,24小时尿蛋白量0.5克,血压90-140,还伴有水肿。在莱州市人民医院治疗40多天,无效。那位给我治疗的“专家”让我转山东齐鲁医院。后来我就来到了齐鲁医院,挂了专家号,治疗了一个月后,仍然无效,他们让我做穿刺,用激素药,说治好就好了,治不好只能维持着。我没有同意,就转了中医,吃了9个月的中药,虽然是有点效果,但不是很明显。我又去了济南千佛山医院,治疗了20多天,还是没有疗效,之后还去过青岛各大肾病专科医院。总之,尿蛋白量由原来0.5克上升到1.2克。这一年多的治疗,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在治疗期间,我也多次想过到北京协和医院,但听说医疗费用太高,挂个号就得300多,还得提前半个月排队挂号。但回头又一想,只要能治疗好,花多少钱都值得。于是,我带了一万元钱,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于2006年4月3日来到了你们协和医院。我去挂专家号没了,便挂了副教授李明喜的号,挂号费才花了7元钱。李教授看完之后,给我开了一个月的药,花了不到350元。当时我就想,是不是他搞错了,第二天又挂了李教授的号,去问他,我对李教授说:“李教授,您别拿我这个病不当病啊,我找遍了许多大医院,吃了多少名贵药,像冬虫夏草就用了三个月。您给我开这点药行吗?”而李教授说:“没有用的药不要吃,就吃这种药,才能治你的病!回家吧!……”。我带着一丝疑虑就回家了。

    半个月过去了,家人让我去市医院化验一下,我想,不会有什么大希望的。可等化验结果出来一看,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奇迹出现了!尿蛋白原来是半个“+”号,现在没有“+”号了,24小时尿蛋白也由1.2克降到了0.3克。我太高兴了,就像得了精神病一样不停的念道:“神医、神医……,这个李明喜真是个神医啊!我的病有希望了!”

    与我这一年的治病经历相比,充分表明了你们医院的管理和医生的医术、医德都是很高尚的,不像有的医院的医生,只会给病人多开一些名贵药,提成多,根本不管什么叫对症下药,只是一味的想谋取自己的利益,还什么专家、教授呢!全国有多少病人,花了钱最后还是治不好病。所以我会逢人就说,最好是媒体报道,让全国的患者都知道,要想省钱还治病,就到北京协和医院。

我是一个农民,根本没有什么文化,但我说的那是事实。希望贵院能够以我的经历为例,让更多的农民患者知道,千万不要再走我前面所走的那些弯路,毕竟农民挣钱不容易啊!          

吕春良2006年5月20日

 

■第5版  2007年3月30日        资讯·技术·新知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总结的《妇科肿瘤手术的改进与发展》获得我院2006年医疗成果一等奖。本期刊登的“妇科肿瘤人性化治疗在协和”一文,报道的仅是其成果中的一部分,下期院报还将全面报道。

           

11、妇科肿瘤人性化治疗在协和

 

特约记者 郑影凡  本报记者 林夕夕

 

    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人性化治疗一

    据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妇科肿瘤组沈铿教授介绍,在妇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最早人们追求“尽可能多切”,手术越大、越彻底、越好;后来比较重视微创,而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性化”治疗将成为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就妇科肿瘤而言,现在的医生不仅要帮助患者治疗肿瘤,还要争取让患者在治疗后保持女人的完整性,保留生殖器官甚至生育功能。为此他们在2003年开展了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

    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是近十余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宫颈癌的新手术方式,其最大优点是治疗宫颈癌的同时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另外还具有微创和高技术含量等特点,被视为21世纪宫颈癌手术的发展标志,至今在北京协和医院已经有30位患者接受了这种新疗法,经长期随诊,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6%,与国外相似。

    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适用于病灶≤2cm的Ⅰa2~Ⅰb1期的没有淋巴转移的早期患者。手术中先通过腹腔镜切除的盆腔淋巴结立即送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无肿瘤转移后,方可行阴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手术要切除上1/3阴道和穹窿、近端部分主韧带及80%宫颈,最后对保留的宫颈进行环扎缝合,并将剩下的宫颈和阴道进行缝合衔接。

    沈教授说,同微创一样,人性化的前提也是彻底切除肿瘤,因此在整个手术流程中,需反复进行严格的病情评估、病理检验,如术前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宫颈癌病理诊断、准确分期、影像学检查测量病灶大小和宫旁情况等 ;术中要首先做淋巴结的病理诊断确定没有转移 ;病灶切除后,留下的宫颈术中也要进行病理检查,确定已无癌细胞残留等 ;术后还要进行病理诊断,确定是否追加辅助治疗。各个检验环节缺一不可,各种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则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最终结果。这种手术对手术技术要求很高,作为术者必须同时具有腹腔镜及阴式手术的经验。因此,手术者应经过严格训练,最好由很好掌握了腹腔镜手术技术和妇科肿瘤知识的妇科肿瘤专家来实施。

    卵巢癌患者依然可以生育——人性化治疗二

    沈教授讲起这样一个病例。一年前,患者在怀孕29周的时候因卵巢囊肿接受手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是卵巢恶性肿瘤。按照以往的做法,患者需立即再次接受手术和化疗,胎儿当然也保不住了。但这位患者的肿瘤还属于早期,有没有可能保住胎儿呢?为此,科室组织大查房,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最终决定让患者在严密监测下继续妊娠,并在足月剖腹产的同时进行肿瘤细胞灭术治疗。随访至今,母子平安。  

    这个病例的成功让全科医生都更深刻地理解了个体化治疗的魅力,也让大家看到了妇科肿瘤患者生育的可能。目前,他们正热切盼望着那30位接受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的患者能够早日怀孕生子。尽管国外患者已有顺利生子的先例,但患者似乎还有不少顾虑,主要是担心妊娠会促使宫颈癌复发。因此,加强术后患者的心理辅导,普及宫颈癌的防治知识是他们今后随诊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与生殖医学专家合作,用辅助生育的技术(IVF)来帮助她们怀孕,可能是一条出路。术后半年内应每月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诊,每3个月进行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若两次细胞学检查阴性,可建议患者妊娠。但妊娠后早产及流产发生率较高。国外曾报道,在9例患者的妊娠中,有7例早产(孕周在25~36周之间),1例在孕18周发生晚期流产,认为可能与宫颈缝合环扎失败有关,并建议孕18~28周时每2周检查1次,决定是否再次行环扎术。因此,要想让接受了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的患者顺利生育宝宝,后续的产科保障依然艰巨。

 

12、我院医师社区上岗

 

    本报讯(记者 林夕夕 邵育莉)3月22日,我院医务处孙阳处长受院领导委托与东城区卫生局、东城区社区医疗管理中心正式签订了对口支援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书和协议书,由此我院支援社区卫生工作正式启动。按照该任务书和协议书,我院每天将向每个社区卫生站派出一名医师,指导和帮助卫生站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据医务处孙阳处长介绍,我院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站共有5个,分布在东、西两城区内,其中有外交部街社区医疗站、苏州胡同社区医疗站、台基厂社区医疗站、金融街社区医疗中心、西长安街社区医疗中心。派出医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社区全科医师开展门诊工作;帮助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与社区全科医师组成团队对社区范围内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四种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培训和带教社区医疗卫生人员等。从4月1日起,我院派出的医师将在社区卫生站正式上岗。

    对口支援社区工作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举,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公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此,市卫生局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及细则,要求临床科室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每年下社区服务不少于15天,并将此作为晋升职称、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领导对此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年度“十大工作任务”中,要求“积极参与社区医疗工作,配合医大和社区医院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教育,探索解决病人看病难的新途径。”医务处正在抓紧拟定并组织落实相关方案。

 

“以病人为中心,严谨求精,最大限度保留肛门,提高低位直肠癌病人生存质量”

13、基本外科采用经腹直肠癌切除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成功治疗低位直肠癌48例

 

基本外科  林国乐  邱辉忠

 

    在亚洲包括我国,结直肠癌发病逐年上升了2~4倍。无论是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如北京、上海和香港,还是较为贫穷的省份如河南,结直肠癌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癌症资料库记载,从1991年至2005年,结直肠癌、肺癌和女性乳腺癌是我国发病率上升最快的三种肿瘤,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更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在我国,直肠癌的好发部位以直肠下段居多,约占74.1%。近十几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中取得最大的进展之一,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证实了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由于手术技术及手术器械的提高和发展,直肠癌术中保留肛门的比例得以很大的提高。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仍是目前外科治疗上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常务副主任邱辉忠教授自1991年5月以来,共为4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成功实施了经腹直肠癌切除、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的保留肛门手术(即Parks术)。治疗效果满意,无一例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或医疗纠纷发生。许多在外院被告知无法保留肛门或手术失败的患者均在北京协和医院获得治愈并成功保留肛门。充分体现了北京协和医院在该方面的领先水平。

    低位直肠癌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特殊的淋巴回流途径以及同生殖泌尿器官特殊的比邻关系,使保肛手术无论在手术指征还是手术技术难度上均有别于上段直肠癌。20世纪50~60年代,低位直肠癌采用的保肛手术如Bacon术、Turnbull术等由于术后肛门功能大多不尽如人意,现基本已被摒弃。因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仍是目前外科界关注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具有高度的挑战性。虽说双吻合器的使用给低位直肠癌患者创造了更多的保留肛门的机会,但由于目前设计的双吻合器尚未达到完美的程度,在对男性或骨盆狭窄以及肥胖患者术中,闭合器难以在盆底肌平面切断闭合直肠,因此这部分距肛缘5~6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难以借助双吻合器技术来达到保肛的目的。此外双吻合器的价格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仍难以承受,其结果使这些即使从病情上允许保留肛门的患者,由于上述原因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得已被切除了肛门。

    Parks术被认为是当今保肛手术术式中最后的一个选择,但首先必须保证在根治肿瘤的原则下采用。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如果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原则在保证切净局部病灶和区域淋巴结的前提下,切除肿瘤远侧2cm~3cm的正常肠管后,如盆底肌上残留直肠不足2cm或虽长于2 cm但又无条件或无法使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者即可采用本手术。术者随即转至会阴部,经适当扩肛后将Parks牵开器插入肛门撑开肛管和残余直肠,仔细剔除直肠黏膜后,将近断端结肠从残端直肠肌管和肛管拖下,以结肠端同齿状线处的肛管作间断缝合,最后常规行临时性横结肠造口。一般术后3~6个月行造口还纳术。Parks术在不影响直肠癌长期疗效的前提下,可弥补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技术上的不足,在术后肛门功能方面又明显优于传统的Bancon术和Turnbull术等,而且术中不需使用吻合器,手术费用低廉。

    由于Parks术手术难度大,国内外文献有关该手术的报道较少。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邱辉忠教授知难而进,以病人为中心,严谨求精,在多学科协助下进行技术攻关,于1991年5月顺利开展了Parks术,至今已成功为4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了这一手术。单宗文献报告病例数目前居国内领先。该48例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5岁。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4~7cm,平均为5.1cm。全组手术进程顺利,肿瘤均获根治性切除,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低,术后仅合并吻合口漏和吻合口出血各1例(各占2.1%),分别经结肠造口和保守治疗而愈。治疗效果满意,按Parks制定的标准,本组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优良率为88.8%。临床实践证明:经腹直肠癌切除,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作为保肛手术的一种术式可用于普通手术时无法保留肛门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而且费用低廉、治疗效果满意,为国内的直肠外科手术开辟了另一蹊径。

    (该项技术获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度医疗成果二等奖)

 

第6版  2007年3月30日  人物采风

 
 

2006年我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汉忠教授被评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他的事迹已在《人民日报》、《中国医药报》等报刊上刊登。为了使全院职工更好地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本期院报全文刊登由人民日报社记者盛若蔚、王忠家采写的文章《手术台上的“艺术家”——品读泌尿外科专家李汉忠的“镜”界》,供大家阅读。

 

14、手术台上的“艺术家”

——品读泌尿外科专家李汉忠的“镜”界

 

  每周三下午,是他一周内最“闲”的时段。若非接受采访,下午1点,他要与自己的10多个博士、硕士研究生轮流谈话、探讨研究课题;2:30,赶去协和医院西院区查房;5:30,回来再探望即将手术的重点病人;6:30,开始编审多家医学杂志的专业论文……

  55岁,对操作要求以精细著称的腹腔镜技术而言,实在是个“高龄”。然而,这位在中国泌尿外科领域最早运用腹腔镜技术的“大拿”,不光坚持用“镜子”做手术,还以攻克疑难杂症为拿手好戏。一柄细长的小“镜子”,在他手中如庖丁解牛,上下翻飞,游刃有余……

  这个始终步履匆匆、反应敏捷、语带南方口音的大夫,便是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的“掌门人”李汉忠教授——一个善用“镜子”祛除病痛的杰出专家,一个在手术台上“佳作”迭出的“艺术家”。

 

  爱走“钢丝绳”的“冒险王”

    40岁起步学新技术,不算晚!

  

  腹腔镜,二十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才出现的一种全新手术技术。与传统的“开膛破肚”式的开放手术迥异,它用一个豌豆般大小的特制镜子,通过很小的腰腹部切口,探入患者体内。医生在显示器下,借助超声刀、电钩、电铲和钛夹钳等设备将病灶或肿瘤切除,须眼、手、脚同时并用,精细、复杂、风险高,稍不留神,碰破了纵横交错的动脉血管,病人就会大出血而有性命之忧。在国外,这个难啃的“骨头”,都由外科手术技术较全面的中青年医生学习掌握。

  40岁,还能从头学习这门“凶险”的新技术吗?

  年近不惑的李汉忠说:“能!”——在他看来,40岁起步,不算晚!

  1990年,李汉忠受协和医院公派,负笈美国,来到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学中心和康奈尔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研修腹腔镜技术。从熟悉原理,到现场观摩;从协助拉钩,到举镜照射,李汉忠完全沉醉于这门高深的技术,“连做梦都在练习怎么精准操作。”

  “刚开始,找不到窍门,切一个小小的瘤子得耗上6个小时。”毫无基础的李汉忠学得既苦又累,但有一个意识他从未动摇: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技术创伤少、病人术后恢复快,必将引领21世纪外科医学的发展趋势。

  这,便是李汉忠的眼界!

  “别人用十下子功夫,我用二十下,再难也要拿下!”勤奋的李汉忠很快掌握了用“镜子”做手术的“秘诀”。

  仅仅一年多时间,这个聪明的中国医生不仅用事实打消了美国同行的疑虑,还赢得了他们的赞誉——他们希望“中国李”能留下来。毫无疑问,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和一种体面安逸的生活,正在向他召唤。

  “我是中国派来的医生,祖国需要我。”研修期满,李汉忠想都没想,便毅然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协和”泌尿外科。

  “要想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就得用国际先进技术做手术——手术理念、技术落后,其他无从谈起!”回国之后,李汉忠果然脱胎换骨。

  “上了一定年岁、有了资历的医生,一般更愿意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年轻医生们有些看不懂李汉忠。

  显然,李汉忠属于“异类”。1991年的中国泌尿外科界,还没多少人听说过腹腔镜技术,而此时的李汉忠已开始悄悄地走起了试用新技术的“钢丝绳”。

  1993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取得成功,并首先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论文。肾上腺手术、肾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半尿路切除、淋巴结清扫……接下来一系列高难度手术的大胆尝试,为他博得了个“冒险王”的雅号。

  “不冒险,就难有突破。”李汉忠笃信险中

求胜。

  然而,1995年的一个病人,让爱“冒险”的他着实出了一身冷汗。

  一位高中女生,突然被查出双侧肾门大血管部位长了巨大肿瘤,全家人奔走多家大医院无果,绝望之际,一家三代慕名跪求李汉忠。

  遗憾的是,检查中李汉忠发现,女孩有着罕见的双侧嗜铬细胞瘤,这意味着无论她站着、坐着、躺着,只要姿势一改,血压随之而变,低就低到30—40mmHg,高则飙升至200mmHg以上。

  瞬间,李汉忠脑中闪过了一幕幕可能出现的可怕画面:要么,肿瘤切除前后,随着血压的剧烈波动,患者随时有可能休克;要么,肿瘤剥离不成功、双侧肾脏被迫切除,患者将面临终身血液透析治疗,不光人废了,全家也将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不做手术,死路一条!切除恶瘤,凶多吉少!

  风险、得失,谁都明白。平日,医生完全可以说:这样的手术不宜做!

  面对企盼的眼神,李汉忠内心极度挣扎。但在他心里跳动最强烈的声音却是:必须手术,而且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冷峻的无影灯下,6小时的汗透衣背,李汉忠终于圆满完成手术:肿瘤切除、血压正常、双侧肾脏也保住了。

  闻得消息,老少三代喜极而泣。

  李汉忠经历的手术,很多都是这样风险奇高的“超难病例”:他成功完成了100多例高难度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进行的几百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成功率达95%,最长存活20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143例,为许多高龄不适合再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开创了一条微创且疗效良好的新途径,技术已处国际先进水平;他开展的经会阴前列腺精确密集穿刺活检,属国内首创技术……

  如今,李汉忠的“镜子”已渗透到泌尿外科的几乎所有手术中,泌尿外科近80%的病人只需“镜子”就能解决问题。这种微创手术技术,不仅使我国和“协和”泌尿外科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还为其他外科手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夫的技术是从病人那学的”

    换位思考,让医生更理性!

 

  在“协和”泌尿外科,有一位特殊的膀胱癌老病号常找李汉忠看病。对这位60多岁的农村老汉,李汉忠每次都会亲力亲为。即便是常规的膀胱镜检查,他也坚持亲自操作。这一坚持便是近20年,至今已为他做了100多次。在李汉忠教授的精心治疗下,用最节省的治疗措施,不仅避免了膀胱切除,还保证了他的劳动能力。

  “如果换医生,至少没我这么了解他的病情。为了保住他的膀胱,我拿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搏,值得!”李汉忠乐此不疲。

  像这样的老病人,李汉忠手头还真不少。即便后来职务调整、事情多了,李汉忠也一直保持着为他们亲自诊疗的习惯。“病人信任我,喜欢让我给他们治疗,哪有不服务的道理?”事实上,李汉忠坚持这样做,不光是为了恪守医德,同时他也想弄明白:在自己的精心治疗下,这些老病人究竟疗效如何?生存期多少年?“这对校正诊断思路、提升治疗水平也大有裨益。”

  在这方面,李汉忠十分推崇“协和”老院长朱预教授讲过的一句朴素经验:“大夫的技术是从病人那学的。”多年来,李汉忠以实际行动躬身践行。

  每周五下午,是李汉忠雷打不动的门诊时间,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患者慕名前来。50人、60人、70人、80人……他的门诊号一加再加。高峰时,下午1点半开诊,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结束“战斗”,其间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李汉忠经常成为协和医院门诊最晚离开的医生。

  “让每一个病人都露出笑容离开医院”。这是李汉忠的工作信条。病人再多,他也不会敷衍。“我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抓住病情要害,马上做出诊断、给出对策。”虽然每个病人只有五六分钟,但就这五六分钟,李汉忠在每个病人心里烙下的印记却是真诚与负责。

  “出诊,对他来说是一件崇高、庄重的事。”协助李汉忠出过诊的医生李永强透露:“再忙,上门诊前他也会洗洗脸、整整衣,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我反对‘求医’这个词;相反的是,应当叫‘求病’。”李汉忠自有其独特的“从医之道”:“高明的医生不是从书上蹦下来的,而是从病例中累积起来的、手术台上练出来的。医生在尽救死扶伤的职责同时,不要忘了,恰恰是病人的伤痛给了医生提高技术的机会,这种机会有时甚至拿生命来兑换。”

  “李主任,这么拼命不觉得累吗?”一天高强度诊疗下来,年轻的医生都有些顶不住。

  “当你把治病当作一种乐趣,就不累了。”李汉忠的回答很简单。在他的眼中,病人就是“上帝”,事业便是全部乐趣。

  求医与求病、辛苦与快乐,李汉忠习惯于这样的换位思考,“经常换个位置想,会让医生思维更理性,对待手术会更谨慎,对待病人会更尊重。”

  翻检泌尿外科2006年的统计数据,手术并发症只有0.5%,这个数字在全“协和”已经相当

低了。

  “0.5%,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100%,假如那一家是自己家呢?”李汉忠始终强调将心比心,他的几句名言泌尿外科人人皆知:

  ——医生的努力只能是往100%争取,不敢有丝毫懈怠;

  ——手术不管大小,都应该当作自己的第一台手术来做;

  ——安全就在你的手上,生命系在你的指间……

  “只有这样,出问题的几率才能降到最低。”李汉忠说。

  从医近30年,李汉忠做的上万台手术,没有出现过任何不良后果。

  “不仅要把病灶祛除,而且还得让病人恢复得快、好。医生不要做开刀匠,要把手术当艺术,做就要做得漂亮!”李汉忠称,带着这种想法去做手术,努力程度和责任心都会大不一样。

 

  人才培养不能出“怪胎”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笑!

 

  创建于二十世纪40年代的“协和”泌尿外科,有过辉煌的历史。由老一辈医学家虞松庭、吴阶平、施锡恩领衔的专家队伍,解放后在国内堪称一流;二十世纪60—80年代,在刘国振、吴德诚、臧美孚等专家带领下的泌尿外科,在国内也是赫赫有名。

  然而到了1991年,当李汉忠学成回国时,泌尿外科却正逢青黄不接:老一辈专家年事已高,新一代年轻人还接不上茬。1995年,43岁的李汉忠被任命为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空缺),成为当时协和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之一。

  “自己的技术还不成熟,还要担当重振‘协和’泌尿外科雄风的重任。”走上领导岗位的李汉忠既感光荣,更能体会背负的层层压力。

  “当务之急,是拉起一支队伍!”李汉忠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于是,他抓住每一次查房、手术示范的机会,将自己的技巧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年轻医生 ;做高难度手术时,他总爱用电视显示器直播手术过程,供大家观摩学习,并配以耐心细致的讲解,同时又鼓励大家创新……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人替他担心。可李汉忠的反应却是俩字:可笑!“都这么想,事业就停滞不前了!”

  他特别看不惯一种现象:一个老教授手底下是一些20多岁的年轻大夫——中间断层了。“这往往可能是老教授技术保守、垄断的结果。人才培养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能出‘怪胎’、‘废品’。”李汉忠非但不搞技术垄断,反而大力提倡年轻人要尽快超越他,“优秀的医生越多,病人得到优质医疗服务的几率就越大。”

  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李汉忠有时忍不住会“骂人”。

  “他很严,也很直,有时候话噎得让你受不了。”连快50岁的副主医师石冰冰也未能幸免,“但我们都知道,苛刻更是一种关爱。”

  “如果被他‘骂’,说明你还有发展!”科室某主治医生打了个比方 :鞭子抽两下,是为了让马儿跑快些。事后想想,“骂”的都在理。“每天他查房时,你要精心准备他的发问,对病情有一点含糊,准露馅——逼得你做足功课!”

  对下级医生严,对自己的学生更严。李汉忠的一个博士生曾经兴冲冲地拿着论文让他看,结果被他退回去改了6遍才过关,学生叫苦不迭。但这教会了学生如何把住论文质量。此后,这个学生每写论文,都能在核心期刊发表。

  李汉忠的爱才之心,也吸引了不少“外来和尚”,张学斌就是其中一位。原在广东一家知名医院快当副主医师的张学斌,正是冲着李汉忠,毅然拖家带口,投奔其门下读博。“要学真东西,跟着李主任没错。”张学斌说。

  在李汉忠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协和”泌尿外科在国内外再次声名鹊起。10多年来,泌尿外科由原来的不足10人,发展到现在的37人,形成了13位正、副教授、10位主治医师、8位住院医师等人员组成的三级梯队。病床也由1994年的18张增至现在的80张。也正是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协和”泌尿外科已经形成技术全面、力量雄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技术团队,10多人能独立完成包括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及尿道手术等在内的各种腔镜技术与肾移植手术。

    “我希望几年后,每个专业组都能成为国内的领头羊。当患者找到我时,我可以告诉他,你去找某某教授,他在这方面的技术比我强……”李汉忠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队伍呈金字塔式,人才源源不断补充进来。“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争取2010年以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那时,我就能自豪地说:泌尿外科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重新振兴了!”

 

人才名片

    李汉忠:1951年出生,上海人,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在国际、国内专业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项,医学科学院科研与医疗成果奖多项。获得20多项各级技术奖励、发明专利一项。先后培养了博士及硕士学位研究生20多名。

  从医近30年,李汉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高超的手术技术、优良的医德医风,治愈了大量的泌尿外科疑难重症患者,是泌尿外科专业造诣颇深的著名学者。2006年,李汉忠被评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和“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

 

  李汉忠谈话录

  ——一个优秀的医生至少具备3点素质:悟性、努力、责任心。我鼓励科里的年轻人进取向上,优秀的医生应该多一些,不应该只满足于10%,应当争取15%,甚至20%以上。

  ——我也害怕失败,但正因为怕,所以才会尽量把事情做到极致。

  ——上级大夫拼命提出问题,下级大夫想方设法回答,这样“对决”的结果是病人受益。

  ——病人复查时如果记不住住院大夫的名字,说明病人对你印象不深,工作就没到位。

  ——对初学者来说,技术是次要的,医疗思维最重要,好的思维很难培养。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做成功。我们是“协和”,我们不做,谁做?

  ——个人老了可以走下坡路,但学科只能走上坡路。

 

  李汉忠的“时间表”

    李汉忠每天只睡6—7小时,中午从来不休息。即便现在当主任,李汉忠仍像过去做普通医生时那样,每天早晨7时30分准时到达病房,周六上午来病房查房、看病人,即使春节也不例外。每周,他仍有3—4个手术日,每个手术日都至少做5—6台手术,因为病人多,经常两台手术同时做,交叉进行,从早上9时干到下午4时,像肾移植这样的大手术,经常连续进行数台,直至干到深夜……

(原载于2007年3月21日《人民日报》人才周刊,)

 

第7版  2007年3月30日资讯·技术·新知

 

15、我院肿瘤内科、放疗科联合举办肿瘤综合治疗论文报告会

本报记者  贾 宁

 

    2007年2月28日下午,我院肿瘤内科、放疗科在北配楼报告厅联合举办了肿瘤综合治疗论文报告会。会议由肿瘤内科陈书长主任和放疗科张福泉主任主持。来自北大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海军总医院及我院的四十余位肿瘤学医生出席了论文报告会。

    一、“靶”握HNSCC

    白春梅副教授介绍了头颈部鳞癌(HNSCC)的治疗进展。我国头颈部恶性肿瘤约占全国恶性肿瘤的1/5。以鼻咽癌最常见,其次为鼻腔及鼻窦癌,喉癌占第三位。放化疗联合治疗模式已经成为局部晚期HNSC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标准放化疗的3年无病生存仅为45%。还有约30%~40%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20%~30%出现远处转移。如何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远处转移率?如何保留重要器官功能?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器官功能保留治疗模式、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的改变、适形和调强放疗等放疗新技术的应用、特异性靶向治疗、化疗与手术或放疗结合模式的转变是治疗HNSCC的研究热点和新进展。临床试验证实:⑴采取诱导化疗和化放疗(CRT)疗法治疗局部晚期 HNSCC 可以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⑵CRT是保留喉器官治疗喉癌的标准治疗。由于CRT对局部晚期不能切除患者局部控制率高于单独放疗,所以它可能是保留器官治疗的合理选择。⑶分子靶向治疗掀开了治疗HNSCC新的一页。HNSCC中80%表达EGFR及它的主要配体TGF—a。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易瑞莎可对复发危险高的患者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性 ;替代毒性大的化疗药,降低治疗相关毒性。研究证实EGFR途径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控制肿瘤新的有效方式,并且可以提高HNSCC病人的生存率。

    二、NSCLC治疗的“杀手锏”

    王毓洲副教授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进展情况。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80%以上。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模式。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单纯进行放疗,5年生存率仅为3%-10%。由于化疗可以消除微小转移灶,减少远处转移,放疗能有效的控制局部病变,延缓局部复发,因此,两者结合有协同作用。近30年来对放化疗联合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早期的治疗模式为序贯治疗(sequential chemoradiotherapy, sCRT),一般先进行诱导化疗2疗程后进行放疗,研究结果表明序贯治疗要优于单纯放疗,目前这一治疗模式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序贯治疗模式远期效果尚不令人满意,此后的临床研究应用更为强烈的联合治疗方案,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最近的NCCN指南推荐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治疗局限晚期的NSCLC,但是,由于许多临床试样本量少,只有一项超过400例,目前对同步放化疗的方法、有效性和毒副反应尚存在争议。因此,我们通过对6项试验,共1775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看出,NCCN指南更注重临床试验的总生存差异性,为规范化指导原则。NCCN专家团制定指南的依据强调5年生存率,毒性反应为次要考虑的依据,而患者的具体状况或者经济、心理承受等问题需要临床医生把握。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需要关注患者受益/毒副作用比,强调个体化原则,而个体化和规范化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过与不及均对患者产生显著影响。同步放化疗为NSCLC治疗的新趋势,目前数据有待积累,远期疗效有统计学差异,支持进行同步化放疗,但这种统计学差异转换为临床绝对受益和毒性增加比尚不令人满意,但只要严格选择患者、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是可以得以实施的有效治疗方案,并使患者生存受益。

    三、IMRT——鼻咽癌治疗的新篇章

    胡克主治医师介绍了调强适形(IMRT)放疗治疗鼻咽癌的进展。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中、南五省,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率也逐见增高。常规放疗存在明显的缺陷:急、慢性反应明显,靶区剂量分布不均匀,射野衔接处剂量欠佳,而靶区剂量不足更是局部治疗失败原因。IMRT能给予肿瘤靶区较高的照射剂量,降低肿瘤周围的重要脏器(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在保持甚至增加疗效的同时,保护了周围的重要脏器。由于鼻咽癌的治疗以放疗为主 ;生存期长,对生活质量要求高;靶区形状极不规则,危及器官多,靶区的解剖关系复杂 ;不同靶区所需的根治剂量不同;将原发灶与淋巴引流区纳入同一照射野;体位固定简单可靠,器官无相对运动,因此鼻咽癌是IMRT理想的适应证。放疗科于2005年开始采用调强适形放疗技术治疗,已治疗鼻咽癌24例,急性反应能很好被患者耐受,局部控制效果较好。以生物影像为手段,以生物靶区、生物剂量为基础的IMRT必将掀开鼻咽癌治疗的新篇章。

    四、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新标杆

    赵林主治医师报告了我院肿瘤内科、外科胃肠组、放疗科、病理科和超声科联合开展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XELOX方案同步放疗的临床研究中期结果。2005年,美国有近40,340例新诊断的直肠癌患者。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大城市逐年增加,已有成为发病率占第二位的消化道肿瘤之趋势。大多数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常需做较广泛的手术切除,甚至无法根治切除。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一直是距肛缘6cm以内的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永久的造瘘和泌尿生殖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新辅助方案,即术前化放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II期研究数据显示:有60-80%的原计划行APR手术的远端直肠癌患者通过术前化放疗改行保肛手术。NSABP R-03试验证实术前化放疗组临床完全缓解率23%,其中的44%病理证实为完全缓解。德国的CAO/ARO/AIO 94研究表明术前化放疗降期效果明显,而且不增加手术切除的并发症。我院开展的研究中,目前有10例初治直肠癌入组。其中下段(距肛门≤6cm)直肠癌8例,中段直肠癌2例。100%均进行了手术切除,手术保肛率达37.5%。有2例肿瘤T分期下降,5例分期无变化,但肿物缩小。中期结果显示:⑴新辅助方案能够明显降低肿瘤分期。⑵能够提高保肛率。⑶患者耐受好,没有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病例,不良反应程度轻微。⑷手术风险小,无手术相关死亡。综合国际和我院研究的结果,我们有理由期待新辅助化放疗成为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新标杆。

    五、守护天使的“X战刀”

    连欣医师介绍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1951年, 瑞典Leksell教授首先提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 :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很小,射线对病变起到类似于手术的作用。1967年在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产生第一台γ刀装置,用201个钴-60源实现集束照射。1982年在巴黎,Colombo及Betti采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线,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实现多个小野集束照射病变,起到与γ刀一样的作用, 称之为γ刀。在90年代初,随着SRS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依据放射生物学原理,人们利用SRS技术做多分次、较低剂量照射,发展成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采用小野集束照射,剂量分布集中,靶区周边剂量梯度变化较大,靶区周边正常组织剂量很小。我院放疗科使用以色列Direx公司生产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及现有2台直线加速器,实现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X刀适用于多种肿瘤,疗效佳。脑转移瘤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病灶完全消失率为29-43%,局控率达82-94%。去年一年,我院放疗科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患者30余人次,治疗病种包括脑转移瘤、残存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正在随诊观察。

    六、燃起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命之火

    周建凤主治医师用客观的数据论证了解决治疗晚期大肠癌这一学术难题的可行方法之一。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约4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而进行根治性手术患者中约有50%将会复发转移。晚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10%。肿瘤内科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晚期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法对其生存的影响。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我院化疗的IV期大肠癌患者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共有131例。统计分析显示:⑴患者年龄、性别、同时或异时性转移、肝转移、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与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⑵转移器官数目、腹膜转移、肺转移、CEA、LDH及ALP升高与预后有关。⑶单个器官部位转移、没有腹膜种植、ALP正常、肠道外转移灶综合治疗、新一代化疗药物及靶向治疗的规范应用是提示晚期大肠癌患者预后好的独立因素。⑷如果疗程、剂量、治疗密度不够,即使应用新一代化疗药物,仍会明显影响疗效。近4年来在肿瘤内科诊治的晚期大肠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已达22个月,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这些都充分说明多学科综合治疗对患者生存意义重大,也指明了大肠癌综合治疗的方向。

    七、“叠加计划”在行动

    沈捷医师展示了放疗科研究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CLC)的“叠加计划”。胸部放疗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过程对于中位生存期和长期生存期的重要贡献。研究表明生存优势在胸部放疗15个月后即明显显示并持续5年以上。单用化疗组的3年生存率为9%左右,而联合治疗组达到14%。放疗组2年局部控制失败率为23%,而未使用放疗组则提高达48%。“叠加计划”是指论证将放射治疗第一阶段叠加在第二阶段定位CT图像中的进行剂量运算以评估总疗程剂量的可行性和可用性的一项研究。它旨在解决以下目前学界的难点:⑴针对早期同步放化疗治疗LSCLC,3DCRT是否能带来物理剂量学上优势?⑵胸部放疗整个疗程中,常需根据临床情况采用不同体位改野定位一次,又如何对全疗程的各剂量参数进行评价?本研究对象为依照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肺癌研究组,提出的分期分类系统分为局限期,结合2003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诊断为IIIA/IIIB期的LSCLC患者。“叠加计划”将会告诉我们:⑴3DCRT是否为疗程之初接受同步放疗的LSCLC患者带来剂量学的益处。⑵如何根据剂量学依据分析和预测同步放化疗LSCLC患者的肿瘤控制率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

    八、“双管齐下”治疗大肠癌肝转移

    管梅主治医师展示的肿瘤内科静脉+肝动脉联合给药“双管齐下”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尸检阳性率61-70%。由于肝转移癌的血供90%来自肝动脉,且多为乏血供型。多数化疗药物肝脏首过效应明显,经肝动脉灌注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好、全身毒副反应小。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首选肝脏转移癌手术切除,现已证实手术切除后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切除肝转移5年存活率达38%。但临床上只有约10-20%的患者适宜手术切除。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者,肝动脉灌注化疗是一项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可能比全身化疗疗效更高。Neyns进行的II期临床把持续肝动脉灌注化疗奥沙利铂联合5-FU/ FA作为二线化疗方案用于单纯肝转移的结直肠癌,11例患者平均进行9个周期的治疗,2/11例获得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CR),5/11例部分缓解(PR)。我科采用FOLFOX4方案静脉+肝动脉灌注化疗疗效明显。12/17例PR(70.6%),6个月时8/17例(47.1%)继续PR,给手术切除提供了机会,肝脏转移灶的局部控制率高,疗效与Neyns的结果相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病例数较少,尚有待于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九、扼住宫颈癌复发的咽喉

    孙帅医师报告了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的研究体会。宫颈癌是常见的妇女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全球宫颈癌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新病例为13.15万,约占全球宫颈癌总数的1/3。宫颈癌以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为主,80%以上是IVa以前,放射治疗能发挥很大作用,与化疗结合可以明显提高疗效。GOG和SOG的研究证实:放化疗组无瘤生存期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RTOG的研究表明:对局限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相比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相对危险性下降30-50%。与常规放疗比较宫颈癌调强放疗能够在治疗靶区完整的前提下,减少小肠、直肠和膀胱的照射体积,减少骨髓受照射体积和剂量,使造血系统急性反应减少。Selvarirj比较了妇科肿瘤盆腔照射的3D治疗和调强放疗,结果显示,与3D治疗相比,盆腔调强放疗(IM-WPRT)能使小肠的受照射体积减少66%,直肠的受照射体积减少64%,膀胱的受照射体积减少42%。Brixey等研究表明2级及以上血液毒性可减少30%。我院在宫颈癌的调强放疗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5例无同步化疗者中Ⅱ及以上血液毒性2例,Ⅱ肠道反应2例 ;23例同步放化疗者中Ⅱ及以上血液毒性9例,Ⅱ肠道反应6例 ;皮肤反应及膀胱反应较小 ;目前尚无复发病例,仅有1例出现转移(Ⅲb)。综上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有着美好的前景,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陈书长主任在总结发言时谈到:恶性肿瘤在我国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新环境下,综合医院各科纷纷开展肿瘤治疗,但大多数综合医院对肿瘤综合治疗缺乏科学的认识,用“一把刀”加药物包揽肿瘤治疗的情况愈演愈烈。这就严重阻碍了综合医院肿瘤诊疗水平的发展,以致广大患者的根本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加强多科合作,是发挥综合医院优势、提高肿瘤诊治水平的必由之路。陈主任强调,我们要秉承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追踪肿瘤治疗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及家属带来生命的希望和美好的生活。最后陈主任寄语众多年轻的住院医师 :希望多参加类似的学术活动。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二十一世纪医学的难点、热点,你们是未来攻克肿瘤的主力军,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