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传承赓续百年医道,以技能培训加速医疗水平同质化。3月18日,由东城区卫健委牵头,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联合申报的东城区继续教育项目——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专项质控会暨机械通气技能提升培训班圆满收官。两院权威专家倾囊相授,为150余位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联体单位以及区重症质控中心成员医院的医、护、技骨干带来全方位的技能提升,为区域重症医学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共筑百姓坚实健康防线。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隆云主任以“肺保护性通气质量管理控制”为题,梳理了动态机械通气监测与治疗的整体概念,精准剖析了远程监测的前沿趋势,提出了肺保护的质控指标,让学员们对肺保护策略有了清晰且系统的认识。北京市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是若春主任介绍了呼吸机的模式与参数,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数据解读,帮助学员们掌握了呼吸机应用的核心知识,提升了临床操作技能。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陈焕副主任医师、丁欣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苏龙翔副主任医师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分别讲授了肺部与气道超声评估的操作要点和临床应用技巧、床旁循环功能评估的关键要点与实操技巧,以及动态机械通气报告解读与临床应用。毕昊宇护师以“俯卧位的实施要点”为题带来分享。▲学员们实地参观了动态机械通气的监测技术在北京市第六医院的落地应用情况本次培训巧妙融入实际案例分析、现场答疑、讨论等互动环节。学员们踊跃提问,与专家深度交流、热烈探讨。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他们进一步明确了“肺保护策略”的目标和方向,对远程机械通气质控管理和临床应用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他们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期以更加精湛的医术和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文字/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市第六医院党委办公室图片/北京市第六医院党委办公室编辑/干玎竹陈恔
2025.03.25
近日,国家病案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召开2025年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会议。会议以“深化质控体系建设,赋能医疗质量安全”为主题,全面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共同研讨新时代病案管理高质量发展路径。会上,国家病案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WHO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研究员王怡总结回顾了2024年工作,并从继续完善质控网络、深化内涵质量提升行动、落实门(急)诊诊疗信息管理、加强与其他专业质控中心合作等8个方面,详细介绍了2025年工作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会上详细解读了2025年全国“百佳病案”评选活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并介绍了"三会合一"背景下病历质控和疑难编码版块的工作安排,与会专家建言献策,形成工作共识。在学术报告环节,专家分享了国外病案管理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并探讨了国内外电子病历系统的差异,以及数据相互操作与共享的发展、患者主导的健康档案信息在医疗服务中的共享等。在现场,病历及电子病历质控、病历数据质控和病案管理服务质控三个亚专业组分组讨论,围绕2025年的工作部署,结合亚专业领域的要点和难点,就质控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计划达成共识,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病案管理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各省级病案管理质控中心主任及秘书等80余名专家参会。图文/病案科编辑/王敬霞
2025.03.26
2025年3月13日,国际知名生物医学专家、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士、美国杜兰大学胡晔教授应邀到北京协和医院,围绕“智能纳米技术推动儿科疾病诊断革新”主题进行学术分享。本次活动吸引了全院众多医护人员、科研人员踊跃参与。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副院长出席活动并为胡晔教授颁发讲学感谢状。智能纳米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前沿科技之一,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生物医学领域掀起一场新的浪潮。杜斌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在儿童重大疾病领域联合攻关、培养人才。儿科学系宋红梅主任指出,希望通过此次讲座,临床工作者进一步加深对智能纳米技术的理解,加快纳米技术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创新应用,为提升精准诊断治疗水平拓宽思路、点亮灵感。儿科马明圣副主任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的百年发展历程。▲儿科学系宋红梅主任致辞在主题讲座环节,胡晔教授深度揭秘了"纳米智能诊断黑科技"。传统结核检测需耗时数周,且诊断准确率低,团队运用"纳米级分子捕手"技术,只需一滴血就能捕获结核病菌特有的DNA碎片,灵敏度提升百倍——就像用纳米渔网在血液海洋里精准打捞病原体,让狡猾的结核杆菌无处遁形。更令人惊叹的是,团队受甲壳虫能够产生大量气体并高速喷出的生理机制启发,将纳米酶与微流控技术结合,创造出名片大小的检测神器——便携式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芯片。这个"纳米实验室"不仅能够极大缩短检测时间,检测结果还能实时上传云端,就像给手机装上了疾病扫描仪。在新生儿代谢病筛查领域,团队首创"纳米指纹识别术"。通过激光照射血液样本中的纳米级代谢分子,结合AI深度学习,仅需10秒就能识别出50多种有机酸异常,比传统方法快百倍。"纳米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用极简方式解决复杂问题。"胡晔教授强调,团队研发的纳米传感器平台成本降低90%,检测灵敏度却提升百倍。这种"纳米级智慧医疗"不仅能够让偏远地区实现便携检测,更开创了"居家自检"的新时代——未来疾病筛查有望像使用血糖仪一样简单。这些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深度碰撞。正如胡教授所言:"真正的创新始于病床边,纳米技术唯有穿上临床需求的'鞋子',才能走出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胡晔教授讲座结束之后,参会人员与胡晔教授展开热烈讨论。儿科副主任王薇副研究员主持会议。▲杜斌副院长(右)为胡晔教授(左)颁发讲学感谢状文字/周煜王薇干玎竹图片/高思豪孙良编辑/干玎竹陈恔
2025.03.27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24日中午,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牵头,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和老年医学科的三十余名专家,在北京协和医院东单院区门诊大厅举办义诊活动,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前来咨询的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为呼吁全社会关注结核病,共筑抵御结核病的坚固防线作出积极贡献。▲义诊现场结核病是一种古老且危害广泛的传染病,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早期症状较为隐匿,低热、乏力、咳嗽等表现易被忽视或与其他普通疾病混淆。不少患者直到病情进展严重,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才就医确诊,此时治疗难度大增,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更容易成为传播结核病的传染源。▲义诊专家团队合影参加此次活动专家阵容强大,感染内科盛瑞媛老教授和邓国华老教授也亲临现场,热情耐心地为患者答疑解惑。活动现场,前来咨询的患者和家属络绎不绝。有些患者看到义诊活动预告,千里迢迢带着厚厚的病历和检查报告前来现场咨询。“医生,我结核感染特异T细胞检测阳性,是得了肺结核吗?”“大夫,我之前患过结核,现在已经停药了,以后还会复发吗?”专家们认真倾听患者的描述,仔细查看各项检查报告,深入分析病情,给出针对性诊疗建议。不少专家还贴心地将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方案要点以及康复注意事项等清晰地写在纸上,递到咨询者手中,有的专家还给患者预约了自己的门诊。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自2024年10月起设立了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专病门诊,为肺外结核病患者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盛瑞媛老教授(右二)和邓国华老教授(右一)为患者义诊医务人员积极发放结核防治相关宣传材料,耐心回答民众在结核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多方面的咨询问题。从日常的生活预防细节,到复杂的诊断治疗方案,再到患者关心的预后康复问题,医护工作者都给予了专业细致的解答。健康提示根据《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已疑诊患肺结核的患者,请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文字/李远春刘晓清图片/孙良编辑/傅谭娉陈恔
2025.03.26
在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之际,由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和风湿免疫科牵头制定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英文和中文版分别在ChineseMedicalJournal和《中华医学杂志》上线。协和多学科团队基于二十余年临床研究,完成了国际首部针对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综合性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详细循证推荐和有力决策支持。我国结核病负担居全球第3位。据估算,2013年我国结核潜伏感染率为20%,处于无临床症状的潜伏结核感染状态者中有5%~10%可能在一生中会发生活动性结核病,成为新的传染源。风湿免疫病以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特点,多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疾病本身和治疗药物都使得风湿免疫病患者成为结核易感人群,其感染和发病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2~5倍。两种疾病均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和体征多有重叠。二者合并时,鉴别诊断困难,死亡风险高。指南通过专家访谈问卷征求意见,提炼了14条主要临床问题,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两轮德尔菲专家意见调查,给出25条指南推荐意见,并结合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进行GRADE分级。对于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尤其是需要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指南建议定期进行活动性结核病筛查。对于潜伏期结核感染筛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均可使用。有明确活动性肺结核接触史者,如无临床症状,建议在暴露8周后复测。为尽可能减少增强效应的影响,复测方法建议选择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指南指出,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如出现原发病不能解释的咳嗽、咯血、体重减轻、发热或盗汗等,或原发病不能解释的局灶性损害时,应警惕活动性结核诊断。如临床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应完成标准抗结核治疗。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结核病治疗原则与非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相同,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预防治疗方面,指南推荐了北京协和医院3HP(3HP‑PUMCH)方案等。指南通讯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感染内科刘晓清主任医师介绍,3HP‑PUMCH方案是北京协和医院在WHO指南推荐方案基础上,根据中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调整给药剂量和频次后的优化方案,能兼顾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全国13家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专科医院等,历时二十余年临床研究的智慧结晶。指南计划在3~5年内,按照国际指南更新流程对推荐意见进行更新,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共同通讯作者:刘晓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内科学系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理事。指南的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评级工作组(STAR)执委会委员,感染性疾病学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研究方法》第一版、第二版主编。共同通讯作者:赵岩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风湿免疫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人卫标准临床专科知识库风湿免疫学主编。文图/感染内科编辑/傅谭娉陈恔
2025.03.26
“分享智慧、经验和思考,获得支持、交流与成长。”北京协和医院自2024年9月12日以来,连续举办“内科下午茶”活动,以朋辈交流分享助力青年医务工作者全面成长,打造了温暖的交流港湾。在近六期活动中,大家围绕临床能力进阶、医学模式转变、科研能力成长、人工智能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技能,点燃了职业成长的动力与热情。▲“内科下午茶”活动精彩瞬间“破茧”成长第一年住院医师像海绵吸水一样,在各专科轮转中汲取临床经验、获得新知,同时也面临着临床工作、科研压力和职业发展的多重挑战。为帮助2024级内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在第一年住院医期间“破茧化蝶”,焦禹豪、段信民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作分享。焦禹豪认为临床新人需要“三维进化”,做患者生命健康的“守门人”、医护团队的“粘合剂”、优质医疗的“践行者”和医教研的“多面手”。段信民建议大家明确目标、坚定自信、拒绝内耗,那些为病人细致查体最终发现阳性线索的顿悟时刻、教学查房中的传承自觉、医患对话时的共情觉醒,都将化作滋养职业生命力的养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关乎治愈的艺术。肾内科陈罡副主任以医学史与哲学发展为轴线作分享,引导青年医生以哲学思辨重构认知框架,以历史视野突破功利主义局限,实现从“疾病修理者”到“健康守护者”的思维跃迁。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需以整体视角理解疾病与人性,这种哲学智慧启示青年医师: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临床能力的精进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保持对医学人文本质的追问,在工作压力中筑牢职业价值根基。文艺复兴时期维萨里解剖学对古典权威的颠覆,映射着当代青年医生亟需的成长型思维——医学进步始终源于对既定范式的批判性思考。笛卡尔范式带来的身心割裂困境警示青年医生:面对现代医学“见病不见人”的异化危机,需主动构建思辨能力,在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间寻找平衡,将技能与人文整合成向心力,这将决定未来医生是沦为技术附庸,还是成长为具有人文温度的临床决策者。乘着歌声的翅膀“雪飞炎海变清凉。”2025年1月16日的内科下午茶活动中,社会工作部布恩音乐治疗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音乐疗愈,使内科同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体验了一场曼妙的音乐之旅。大家在志愿者的指挥下扣动琴弦,一边弹奏乐曲,一边吟唱经典歌曲。首首经典曲目,让歌声伴随着琴弦的和声激荡起欢快的涟漪。这场冬日音乐之旅在青年医护心间播撒下温暖的种子。那些治愈他人的双手,也值得被温柔托起。青年护士科研成长之路“始于问题、精于方法、成于实践”,这是神经科赖小星护士长的护理科研实践心得,她结合自身从临床实践到科研突破的进阶历程,诠释了“成长型思维”如何赋能职业发展,为青年护士提供了科研启航的实践范本。她设计并申请“多功能老年病人服”专利,聚焦老年衰弱领域,围绕衰弱的识别、评估与干预展开系列研究,构建了兼具“温度与精度”的老年整合服务体系,并深入探索抗阻力运动的剂量效应对改善老年衰弱的临床价值。还开发了基于智能健康监测的老年衰弱移动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健康管理,相关成果多次斩获科研奖项,展现了青年护理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大有作为。科研进阶成长当我们还是一名“小白”医生时,没有课题,没有经费,没有数据,这时就做不了临床研究吗?第一年临床医学博士后韩迎东结合其研究经历,展示了如何利用公共数据库资源推进临床科研工作,并鼓励大家积极拥抱大数据时代的科研变革,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升科研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韩迎东介绍了NHANES、CHARLS、GBD等知名医学公共数据库的特点和应用优势,详细阐述了这些数据库在样本量、数据类型、覆盖广度及深度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各自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通过实例,向在场青年医生展示了如何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并结合临床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最终推动临床实践的改进。住院医师的智能化实践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雪峰主任医师分享的“DeepSeek时代住院医师智能化实践”备受关注。针对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需求,孙雪峰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AI如何帮助医生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他还分享了AI技术在医疗科研中的潜力与挑战,鼓励青年医生积极拥抱AI技术,利用智能化工具提升自我。成长型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拥抱挑战的主动选择。当青年医生以“进化者”而非“竞争者”的姿态面对技术浪潮,那些曾经令人焦虑的变革,终将成为照亮医学理想的星辰。文字/张宁阮戈冲审核/孙雪峰康红李雪梅图片/内科学系提供编辑/傅谭娉陈恔
2025.03.31
近日,基于2024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教授团队进行总结分析,在国际知名期刊HepatobiliarySurgeryandNutrition(HBSN)上发表论文《2024年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最新报告:现状、趋势与挑战》。团队总结了中国近30年乙肝防控的核心成果与面临的挑战。数据显示,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率、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母婴传播率等多项指标已接近WHO的2030年消除目标,尤其是中国15岁以下人群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降至1%以下。这就意味着再过20-30年,随着中老年患病群体的自然消亡,中国人群乙肝总体携带率将进一步显著下降。中国通过实施全民免疫接种与母婴阻断、早筛早诊早治、降低治疗门槛等三大创新策略,成为全球乙肝防控典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公共卫生经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截至目前,中国新生儿三针疫苗接种率达99.6%,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5.6%,远超全球平均水平(85%)。2024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降至0.3%,对比1992年,降幅超96%;1岁以下婴儿感染率不足0.1%,已接近WHO设定的“2030年儿童感染率<0.1%”的目标;乙肝母婴传播率大幅降至0.23%。在治疗端,94%符合指南标准的中国乙肝患者可以获得及时有效治疗,从1990年到2020年,乙肝相关肝癌发病率下降60%,死亡率降低64.2%,数千万国人免于肝硬化和肝癌威胁。▲1992-2020年,中国按年龄分层(<5岁、5-14岁、15-29岁和≥30岁)的HBsAg流行趋势无论是从“10%”到“0.3%”的跨越,亦或大幅降低的感染率、传播率和死亡率,中国的乙肝流行史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变。支撑起这一巨变的,是中国对于乙肝防控下“真功夫、真力气”的智慧和决心。▲2004-2022年,中国的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在全民免疫方面,1992年,中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启动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计划,并通过“补种计划”覆盖了6800万未免疫儿童,到2005年即实现了全国覆盖。为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中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乙肝母婴零传播”,创新提出“孕产妇全筛查、新生儿双阻断、高风险孕妇抗病毒治疗”策略。得益于“全民免疫+母婴阻断”策略的实施,中国的乙肝发病率降至低位。在早筛早诊早治方面,乙肝病毒感染者通过免费筛查被及时发现,能够更早地接受规范治疗以延缓病情发展,进而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中国在福建省、广东省等乙肝高流行地区推行“18-70岁人群免费两对半筛查”,通过基层医疗网络建立起畅通的转诊体系,在早诊早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上述防控策略取得的实效,对于卫生部门合理分配资源、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药物可及性方面,通过国谈药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多款一线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月均费用大幅下降,中国成为全球药价“洼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版)》将治疗人群范围扩大至94%的患者,远超国际标准。更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风险有效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大幅降低的治疗门槛和有力的疾病控制管理举措,让中国距离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从‘乙肝大国’到防控标杆,中国用一代人的努力改写了亿万家庭的命运。”毛一雷教授指出,通过国家主导的免疫计划、药物可及性改革与多部门协作,即使在高人口基数条件下,仍能实现疾病负担的快速下降,作为全球乙肝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防控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关键参考。但面对中国7500万存量乙肝患者的健康管理难题,仍需进一步扩大筛查、提升治疗可及性、着力攻克临床治愈手段。文章的全文可以阅读HBSN2025年第一期。国内外读者可以就此引用中国最新的数据.(RuiyiYan,etal.2024latestreportonhepatitisBvirusepidemiologyinChina:currentstatus,changingtrajectory,andchallenges.HepatobiliarySurgNutr2025;14(1):66-77.doi:10.21037/hbsn-2024-754)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https://hbsn.amegroups.org/article/view/133540/html文字/陈恔图片/毛一雷提供编辑/陈恔肖雄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