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血源危机、北京血液中心库存量不足30%的严峻现实中,北京协和医院自2008年启动的安全合理用血举措取得实效。在年手术量增长7.34%的情况下,手术患者的红细胞和血浆使用量分别下降了9%和5%。
目前,全球范围内面临血源紧张的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尽快建立血液安全预警系统。以我国为例,临床用血量约4100吨/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尽管近年来的无偿献血率和献血量逐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量的激增,季节性“血源危机”已演变成全年性的挑战。
面临严峻的现实,北京协和医院意识超前,努力将挑战转变为机遇。自2008年起就开始启动临床安全合理用血的管理体系建设。从领导重视、多科协作、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硬件保障等多个方面着手,转变观念,制定了科学、可执行的管理办法,并通过绩效管理加强了监督和管理的力度,逐步形成了全院关心并参与合理用血的良好氛围,完善了临床流程。
术前树立节约用血的意识。把输血方式的选择标注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医生与患者及家属谈话时把自体输血方式作为临床的优先选择。骨科、基本外科等相关科室充分意识到术前贫血是增加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前几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对贫血患者补铁或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等,节约了宝贵的血源,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预后。
术中药物治疗和血液保护双管齐下。应用抗纤溶药物、凝血因子复合物等药物治疗,减少出血量;大力提倡微创技术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等,努力开展无血手术;进一步推广自体回输血技术,自体血回输比例年增加3.63%;医院投资购进18台快速血红蛋白检测仪、2台血栓弹力图和28台血液回收机,使术中输血更为科学和合理。
同时,医院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注重绩效管理。医务处定期统计科室和医生的用血量,对于用血量大的科室及个人张榜公示,并采取奖罚并举的方式在科室绩效考核中给予评分。
通过这些举措,2012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北京协和医院的手术量增加7.34%,而手术科室的红细胞用血量下降9%,血浆使用量下降5%,尤其以基本外科、心外科、骨科和胸外科表现较为突出(如下图所示)。这是在医院手术量持续增长,异体输血量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取得的可喜成绩。
麻醉科黄宇光主任指出,北京协和医院的成功经验并非不可复制,不存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壁垒,关键在于医院的管理、医生的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到位。目前我国血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但是同时,临床不规范用血的现象依然常见,近期部分省市的调研结果表明,术中对血色素≥10 g/dL的患者仍给予输血的发生率高达41.2%,因此,如何贯彻落实卫生部《临床医疗机构合理用血管理办法》,做好节约用血、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的工作,我们任重而道远。
日前,在迪拜举行的全球血液安全预警大会上,已经达成共识,即正确输血的五大原则——正确的输成分血、正确的输血剂量、正确的确实需要输血的患者、正确的输血时机以及正确的输血理由。良好的血液管理、完善最佳输血方案则需要基于循证医学的规律、强调多学科协作并贯穿于医院的每个角落。这项工作没有终点,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