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全国人民上协和”透露出北京协和医院在老百姓心中地位。
一句“全国人民挤协和”也折射出老百姓对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环境的无奈与抱怨。
建成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协和旧门诊楼,按日门诊量2000人次设计,而目前医院每日门诊量已经上万,最高达到12700人次,并且许多检查项目无法容纳在旧门诊楼,只能分散在老楼、住院楼、北配楼等各个大楼的犄角旮旯,患者不仅感觉拥挤不堪,而且就像进了“迷宫”。记者近日从北京协和医院获悉,该院新门诊楼10月4日试运行,10月8日起全面启用。协和医院门诊部主任王晓波表示,新门诊楼从挂号、就诊、收费、检查、取药等环节上减少病人折返,依托信息化、自动化为医疗服务“提速”,让患者充分体验到便利、高效、有尊严的就医新感受。
58台自助机“刷卡”就医
建卡、挂号是就诊的第一步。此前,不少医院都是建卡、挂号分开,患者需要排队两次。王晓波说,在新楼一层,门诊大厅设了21个服务窗口,其他各层都设有至少两个窗口,每个窗口都可提供建卡、挂号、收费三合一的“通柜式服务”。此外,医院新门急诊楼配置了58台医疗服务自助机分布在各层,在这些机器上,患者可以自助挂号、114预约取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化验单、处方等。
患者看病不再“走迷宫”
旧门诊楼因空间有限,新开展的许多检查项目只能分散在院内各个大楼的犄角旮旯。患者拿着检查检验单如走“迷宫”般四处寻找。 新门诊楼则将全部门诊功能收纳整合在同一座楼内,目前除PET/CT和放射治疗外,“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所有的门诊流程。如放射科原分散于三栋楼的检查项目整合在新楼地下一层;楼内二层的内科检查区,集中了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监测等7个检查项目。
患者在任一窗口完成缴费后,电脑会自动打印一张导诊单,标明患者需要做的各个检查项目、检查时间、所在位置、到达路径等。在主要岔道口还辅以人工导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就医的折返,助患者走上“就诊单行线”。
叫号系统设“续诊”功能
新门诊楼还引进自动叫号系统,改变分诊、候诊、就诊等环节:按患者挂号顺序分诊,设一级候诊区和二级候诊区。患者到达科室后,直接进入一级候诊区候诊;二级候诊区位于医生诊室门口,采取“叫一等二”做法,即诊室里有一人就诊、门口有两人坐等。同时,过号、需二次就诊的患者被排入“续诊”序列,排在二级候诊序列的最后一个,但比一级候诊患者优先。避免患者闯进诊室干扰医生看病、侵犯正在就诊患者的隐私。
近半项目不预约可检查
协和医院新系统将全院1961个检查项目纳入统一信息平台,患者完成缴费后,像心电图、X线检查等不需要预约立即进行检查的占到总体项目种类的42.8%;像胸部CT平扫等自动预约检查时间的,占总体项目种类的18.8%;人工预约项目目前占总体项目种类的38%,多是出于医疗安全、特殊需求及患者隐私保护。
“人等药”变为“药等人”
为减少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医院药剂科引进了四套整盒发药机,药房的取药窗口也由原来的9个增至16个。据介绍,整盒发药机是一种自动化的快速出药系统,由加药系统、储存发药系统、转送出药系统、控制系统组成,具备药品自动识别管理等功能,可提前打印药品调配单,便于药师提前准备。患者交完费后,处方信息会自动传到药房,发药机会自动配好药。通常是患者还没走到药房,药就已经配好了,由以往的“人等药”变为“药等人”。目前,医院80%以上的药品可进入整盒发药机系统。
尿便样本可自动传输
拿着尿、便样本在大厅往返,这让许多患者尴尬异常。在新门诊楼内,这样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记者在检验科看到,生化检验“车间”有一个面向卫生间的标本留取窗口,患者在卫生间留取完标本后出来就可将标本送到窗口,转身就能洗手。“这样可缩减标本转运时间,不仅保证标本质量,也为患者提供了便利。”检验科主任徐英春说。
另外,检验科还专门为男性患者单设3个私密的标本采集室。该检查室原名为“取精室”,为维护患者尊严,现标识名称一律改为“特殊标本检查室”。
血液检验“一血多用”
轻轻一按钮,胶囊似的传输容器就会载着100多个标本,在2—3分钟内传至新楼的实验室。
徐英春说,新楼里有将近60个传输点,可实现任意两点之间点对点的传输,可传输的物品包括病理标本、检验标本、小包装药品及文件等。
以前需要人工分拣标本,如今由全自动标本处理器,按照测试功能如免疫、肝炎、肿瘤等自动分拣,把不同标本送到不同的检测项目区。通过血清自动分杯功能,一管血可以完成以前需要多管血才能完成的多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