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西医作为西学东渐的形式之一传入中国。19世纪末期,美国石油巨子洛克菲勒决定将部分巨额财产用于全球慈善事业。1909年派出的“东方教育考察团”在考察日本、印度和中国后,突出提到中国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迫切需要。洛克菲勒采纳其意见,于1913年成立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决定资助中国医学教育。
1910年,美国教育家Abraham Flexner(阿•富列斯内)就美国医学教育现状及改革建议发表著名的调查报告,掀起了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浪潮,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一时风气。在美国医学教育改革浪潮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率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了“约翰•霍普金斯模式”。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正是在美国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改革的潮流影响下,以“约翰•霍普金斯模式”为范本创办的。
1921年9月16日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协和建筑群落成典礼,来自欧美、亚洲的高等院校校长、世界著名科学家、国际卫生组织和学术团体的嘉宾与中国各省代表出席盛会。洛氏基金会主席George E.Vancen(文森)宣布将全部建筑和设备交付协和医学院使用,所有权归洛氏基金会。中国政府及美国政府要员致辞庆贺。
洛克菲勒二世代表洛氏基金会致词,宣读了父亲的贺电,并表述了他希望有朝一日将这所学校交给中国人接管的愿望。
当年的10月26日,洛克菲勒医学会的公报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北京的初秋很美,胡同不同于平日里那般尘土飞扬,大街小巷里营业的店铺显得像画一样,连游走小贩和乞丐的吆喝听起来都很悦耳,婚礼葬礼的队列都展示出了最宏大的设计。透过明净的空气,青黛色的西山屹立于远处;近处的景山上缀着精美的宝塔。还有宏伟的皇城墙门,金色屋顶的紫禁城。绿色琉璃屋顶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逊色,这就是新建的医学院和医院。”
“这些由卓越的访问者组成的学术阵容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来自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家,穿着西方学术服饰,一起缓缓走过高高的绿瓦屋顶下,穿过现代的实验室和古老的运水车,走过成排的西医医学学生、成群游荡的苦力和随处可见的乞丐。街头充斥着手艺人的吆喝,和着新管风琴吹出的进行曲,队伍缓缓步入这座美轮美奂的具有中式风格的现代礼堂。”
1921年,协和建筑群落成时共14座楼,雕梁画栋、气度非凡。各种室内配件多从美国运来,整体建筑质量达当时世界最高级别。原经费预算为100~150万美元,实际耗资则达750万美元。
建有独立的动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包括发电厂、高压锅炉房、制冰厂、笑气厂、煤气厂、汽车房、洗衣房、缝纫室、印字室、电话房、机修厂、电工厂、斋务处和制图室。
自那以后,协和医院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的进步,也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协和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建树。
1925年,公共卫生系主任J.B.Grant(兰安生)与北京市京师警察厅共同创办了京师警察厅公共卫生事务所(1928年更名为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城市居民、学校、工厂为对象,包括医疗、预防、卫生宣教、社会服务、卫生统计等工作的城市卫生示范区。
1929年兰安生、晏阳初、陈志潜等创建了河北定县公共卫生实验基地,至1935年初建成了一个包含区、乡、村三级的医疗保健体系。
协和的成功经验曾推及至全国并为欧美所效仿,因此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源地。
1945年8月抗战胜利,9月15日医学院、医院全部校产从日军手中收回。美国洛氏基金会、CMB和协和医学院董事会开始考虑中国医学教育问题,决定再派考察团来华现场考察。1946年4月洛氏基金会听取考察团建议,决定集中资助CMB重建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
1948年5月,协和医院正式复院,5月1日起正式接收病人。
1947年协和得到的一千万美元资助是洛氏基金会的最后一次捐赠。自1916年至1947年的32年间,洛氏基金会用于协和的拨款总数达4465万美元,是其在海外慈善捐助中数额最多、成果最卓著、影响最深远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