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身没有温度,但技术应用可以使医院流程有温度。”作为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首位援藏的技术专家,山其君深知自己并非孤身奋战,“一人援藏,全处援藏”更是她一年援藏工作的真实写照。
硬件支撑平台升级改造、电子病历五级对标建设、移动医保支付优化推广、公众号及自助机等新功能不断上线……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山其君始终有协和“大后方”的坚实支持。每当遇到技术难题,后方的同事总能随时与她“云端会诊”,共克难关。一件一件抓落实,山其君争分夺秒带领团队开展工作,她要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培育一支“带不走”的信息化尖兵队伍。
电子病历四级与五级评审对于自治区人民医院来说是场硬仗,山其君带领团队针对国家级评审标准完成了9大核心系统评估、157项流程优化。与此同时,从抗菌药、危急值、病历质控等方面入手,推动47项功能升级,北京协和医院成熟的质控理念被她因地制宜地引入自治区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之中。
在协和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她成功引入DeepSeek大模型、建立临床学术助手和行政后勤助手智能体,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高原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

▲山其君(左)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信息技术不止在“云端管理”,更需要“用脚步丈量”。山其君经常走进诊室和病房,观察医护人员操作,与他们现场沟通需求,也会在门诊大厅里“转悠”,倾听患者的体验、寻找卡点堵点,更会跟随义诊团队走村串户,了解基层医疗现状。这些扎根一线的实践催生了一系列充满温度的改进,细心的医护与患者会发现:病理标本实现全程二维码追溯,差错减少了;导诊单增加患者基本信息,辨识度提高了;检查申请单引用病历内容、病历书写直接引用历史检验检查结果,效率提升了;诊间加号需缴费后接诊,漏费减少了;自助机增加藏语双语界面,当地群众操作更方便了;公众号新增多项智能提醒功能,就诊更贴心了……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在为高原医院持续注入“智慧动能”。
▲山其君体验自助机新功能
“从‘做项目’到‘做研究’,山老师帮我打开了职业发展的新维度。”山其君的“徒弟”杨凯琳深有感触。山其君坚持每周组织技术沙龙,从制度建设、流程优化到项目管理都倾囊相授。通过参与HIS系统等应急事件处置的“实战”,团队的系统思维和“故障诊断”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师带徒”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技术能力上,更绽放在科研创新的土壤中。在山其君的指导下,杨凯琳首次以第一作者完成论文,获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交流,并投稿杂志;二人联合申报的两项课题成功获批;开发的临床科研预警程序投入使用,有效支持临床研究开展。
▲山其君开展培训工作
“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我们的工作为看病流程做减法,为医院管理做加法,为患者体验做乘法。”在雪域高原上,山其君用专业与坚守,将北京协和医院信息化的薪火以新的方式传承,荣获“第十批援藏先进个人”称号。她的每一步前行,都凝聚着团队的力量;每一个成果,都闪耀着集体智慧的光芒。

文字/王敬霞 山其君
审核/周翔
图片/杜禹甫 董静格 山其君提供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