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文关怀
“组团式”援藏人物志 | 连鹏鹄:用技术解除病痛,用仁心温暖生命
时间:2025.11.14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from clipboard


2025年9月,随着与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完成交接,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连鹏鹄主治医师为期一年的援藏任务圆满完成。主动请缨的连鹏鹄,用300余台手术、12项新技术和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段“医者仁心”的动人篇章。

初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连鹏鹄发现当地泌尿系结石发病率显著高于内地,小儿患者多,肿瘤诊疗水平滞后,微创手术技术落后。一位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盆腔副神经节瘤的患者,辗转多地求医无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这类手术在平原地区已属高难度,而患者同时合并两处肿瘤,盆腔肿瘤位置刁钻,手术切除困难,围术期风险成倍增加。于是,连鹏鹄迅速发起多学科会诊,联合麻醉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等制定应急预案。手术当日,团队在海拔3000多米的手术室里连续奋战4小时,成功完成西藏首例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盆腔副节瘤切除术。术后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解除了多年高血压的困扰。

from clipboard

▲连鹏鹄在门诊与患者及家属交流


援藏期间,连鹏鹄还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为艰难的手术:一位巨大肾癌患者因肿瘤与下腔静脉严重粘连,手术异常困难,腹腔镜转为开放手术。而连鹏鹄当时刚上高原不久,长时间手术加上精神高度集中,术后因缺氧和疲劳在宿舍卧床休息了两天。“但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所有疲惫与不适都烟消云散。”

一年间,连鹏鹄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第一”:完成西藏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首例腹腔镜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盆腔副节瘤切除术、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这些微创技术虽然难度高,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from clipboard

▲连鹏鹄(左一)与同事正在手术中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首位泌尿外科医生,连鹏鹄根据当地医疗条件积极推进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开展男科阴茎勃起硬度检测及神经功能检测技术;制定经尿道手术快速康复(ERAS)流程;搭建首个泌尿系结石多维度数据管理平台,为高原结石病研究搭建核心数据库;推动建立远程会诊平台,为疑难复杂病例提供多学科诊疗方案,显著提升科室的诊疗水平与学术影响力。

连鹏鹄深知,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他构建了“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为每位徒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每周三开展全科大查房,每周四组织疑难病例讨论与全科医师小讲课,带领大家进行指南解读,学习泌尿系肿瘤诊治前沿进展。

from clipboard

▲连鹏鹄(中)带领全科同事进行查房


藏族医生罗峰是连鹏鹄的首位徒弟。从腔镜手术打孔到肿瘤分离技巧,连鹏鹄手把手指导,逐步放手让徒弟独立操作。现在,罗峰大夫已能独立完成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from clipboard

▲连鹏鹄指导同事阅片


患者无条件的信任与尊重让连鹏鹄深受触动。听到藏族同胞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出“谢谢”时,他便深刻体会到“医者”二字的分量。

from clipboard

▲连鹏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为了克服在高原上入睡困难,连鹏鹄坚持在休息日每天徒步6-8公里,总结出“运动+助眠药”的适应方案。家庭和医院的支持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妻子独自承担两个孩子的教育,得知父亲生病时,他在手术间隙收拾好情绪继续站上手术台,科室得知情况后为老人悉心安排诊治,让连鹏鹄能够继续安心踏实地完成援藏工作。“将心比心,我更懂得患者家属的焦虑。”连鹏鹄说。

“援藏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微创手术能力持续提升,泌尿系统肿瘤诊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连鹏鹄说,“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我找到了医生最纯粹的初心——用技术解除病痛,用仁心温暖生命。”

文字/洪成伟

图片/杜禹甫 董静格

审核/张玉石

编辑/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