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助理王强第一次踏上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一年来,他牵头开展高原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攻关,实现了消化内镜技术在当地从“检查为主”向“诊疗一体化”的跨越,着力打造本土人才梯队,积极投身高原医学科技创新,用行动诠释了“缺氧不缺协和精神”的援藏誓言。
攻坚克难,实现高原消化内镜技术跨越
在王强的日程表上,周一到周五,十个工作单元雷打不动:查房、门诊、手术、教学、内镜……一年来,仅他完成的消化内镜就达900台次。
▲王强在消化道早癌诊治门诊
王强发现当地除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外,其他先进内镜技术几乎是空白。于是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物切除术四项新技术。其中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近40例,诊断准确率达97%。5例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经壁穿刺引流术,填补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多年技术空白。
▲王强在实施胃镜操作
2024年底,一位患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76岁藏族牧民从那曲转院至自治区医院急诊科,在感染性休克、凝血功能极差的极高风险下,王强仅用6分钟就完成了一般需耗时20分钟的ERCP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藏族百姓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感受到医生肩上的责任与担当。”王强坚定地说。
▲王强在援藏期间多次被《人民日报》报道
授人以渔,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藏期间,王强签约培养2名徒弟,带教本地医师10人,开展分层教学;推动教学体系改革,将协和“病例讨论模式”引入西藏,开展教学查房20次、手术示教180次、科内业务培训45次。除了培养临床技能,王强还十分注重开拓青年医师的学术思维与国际视野,带领徒弟参加国际胃早癌APAN讨论会,登上国际学术舞台。徒弟玉珍参与的“师带徒”项目获2024年度医院医疗成果奖一等奖。

▲王强在援藏期间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言
王强认为,激发学习主动性,是“师带徒”高质高效的关键,也是赋能青年医师成才的不二法门。如今,科室年轻医生已能独立完成急诊内镜操作,实现了从“不敢做”到“敢于做”的蜕变。
▲王强在教学查房
生命至上,在高原践行医者初心
在西藏坚守的一年里,王强最想送给徒弟们一份礼物就是协和精神。而精神的传递,恰恰不在语言,而是见诸日复一日的行动,和那颗一切为了患者的心。
一次,王强带领年轻医生做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胃镜报告显示病变不到两公分,切除时却发现病变长度竟超过了八公分。如果切除,不仅手术时间成倍增加,还可能会失败。如果不做,患者很可能拒绝外科手术,选择回家放弃治疗。王强决定放手一搏。手术过程如预想般艰难,几乎每刀下去都在渗血,经过5个小时的鏖战,最终成功切除病变。
“虽然我费了一些时间和力气,但病人不需要再做开胸手术了,能为病人解决问题,我多费点力气又有什么呢?”
这一年,他先后深入班戈县、山南市、江孜县、林芝市义诊。在海拔4700米的班戈县,王强与3名医生一上午接诊了800名患者,巨大的体力消耗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但当他在与当地县长的沟通中得知,这可能是很多藏族老百姓一辈子看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病。那一刻,所有的困难都抵挡不住王强坚持到底的决心。
▲王强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班戈县义诊
一年援藏时光,王强为当地带来了新技术与年轻医生临床思维的成长,也让王强学会了尊重患者的选择与敬畏文化的差异。而他也用行动证明:协和精神,在一代代协和人的接力传递下,已融入高原的长风、化作患者的信任,更在徒弟的成长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文字/董静格
图片/王强 杜禹甫 董静格
审核/杨爱明
编辑/陈恔 董静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