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组团式”援藏人物志 | 吴东:融入西藏,务实笃行
时间:2025.11.04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from clipboard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

“为国戍边”的精神追求一直激励着吴东。作为北京协和医院援藏专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东已在西藏工作两年。他说:“作为协和人,走到哪里都要为协和争光。在西藏工作的时间有限,每一天都很宝贵,我们要为西藏老百姓多做点实事!”

from clipboard

▲ 北京协和医院第十、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交接


日喀则地震紧急医学救援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当日中午吴东主动请缨,带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赶赴日喀则,成为第一支赶到灾区的专业医疗队。傍晚6点,吴东抵达危重病人集中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完成首轮查房,制定了抢救措施。

from clipboard

▲接诊日喀则地震受伤患者

一名从地震废墟中被救出的5岁藏族小女孩明珍(化名)引起了吴东的关注。孩子骨折并不严重,生命体征也平稳,但一直处于嗜睡状态,有肌肉强直表现。吴东高度怀疑孩子出现了脑损伤。在ICU床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吴东提出把孩子送入ICU救治。第二日,孩子因缺氧脑病继发脑水肿,出现了双侧瞳孔不等大的典型脑疝症状。医务人员立即为她组织了多科会诊,实施了紧急去骨瓣减压手术,控制病情发展。

术后,小明珍瘦弱的身体上插着呼吸机和许多管路,后续治疗仍充满艰险。看到她,吴东想起了自己的女儿。赴藏工作以来,他很少有时间回家陪伴孩子,是妻子和双方父母的支持,让他能够专心投入援藏工作。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一定要救这个孩子。

from clipboard

▲床旁查看日喀则地震受伤患者,吴东(左一)

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医务人员达成共识,把孩子从日喀则转至成都继续救治胜算最大。与孩子母亲解释病情时,母亲一直哭诉:“若是女儿没了,我也活不下去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把村妇女主任请来做工作。妇女主任只是简单地说了两句话,母亲就签署了转运同意书。吴东问:“您说了什么?”妇女主任说:“我就告诉她,相信中国共产党。”

1月10日,吴东把小明珍送上飞往贡嘎机场的直升机。华西二院派出的6人医疗团队在贡嘎机场接到孩子,飞往成都继续治疗。

“6月我们得到消息,孩子已经苏醒了,命保住了!”说起这件事,吴东依旧激动不已,“日喀则地震救援响应迅速、组织有序,医务人员闻令而动、冲锋向前。8日后再无一个伤员因为地震死亡,充分体现了祖国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强大组织能力。身为其中一员,我倍感自豪。”


为“大病不出藏”兜底

吴东每周都要到临床一线走一走,了解医院运行情况,员工工作状态和患者就医感受。在此基础上精准施策,毫不动摇紧抓医疗质量,全力提升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

一年来,自治区人民医院各项医疗指标稳步增长,“大病兜底”作用持续增强。开放床位增加208张,出院人次增长36.76%,手术量增长30.70%,专家门诊号源由2700人次/日增至3240人次/日,年门急诊量同比增长5.65%,123项新技术新业务落地,CMI值达到1,疾病诊断相关组数(DRG)为581,“国考”成绩由B+提升至B++。

from clipboard

▲在消化内科查房一例胰腺囊性占位患者

自治区人民医院地处拉萨市核心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土地资源紧张。为给医院争取更多发展空间,吴东决心“啃下硬骨头”,多项重点基建工程取得可喜进展。目前,手术和肿瘤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即将竣工验收。娘热南路沿街商铺改造项目完工,作为第二门诊区投入使用,患者就诊环境显著改善。林廓北路原建设银行房屋即将改造为健康医学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方案和医院信息化升级改造项目已获批复。

“自治区人民医院是‘1+7+13’的龙头医院,不仅自身要发展,还要带动地市和各县人民医院,尤其是高海拔地区和边境地区,要让老百姓不用离开家乡,长途跋涉去看病。”为此,吴东组织专家赴察隅、米林、隆子、错那和洛扎县巡回义诊,指导帮扶;带队赴海拔近5000米的双湖县开展健康体检工作,针对极高海拔特点制定了涵盖24个项目的专项体检方案,获取了高原病防治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把贴心服务送到艰苦地区的干部群众身边。

from clipboard

▲赴双湖县开展干部职工健康体检


医教研管全面发力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已走过了十年,显著提升了西藏自治区医疗服务能力。站在新的十年坐标起点,“组团式”援藏正由医疗技术援藏逐渐转向医、教、研、管多方面帮扶。

落实“医教协同”政策,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理念积极,吴东把协和经验带到西藏,不断拓展新时代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内涵。

2025年9月9日,自治区人民医院与西藏大学“医教协同”教师聘任会举办,56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获得西藏大学教师聘任书。援藏专家第一次走上了西藏大学的三尺讲台,西藏大学医学院教师深入临床,开启了西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from clipboard

▲自治区人民医院与西藏大学“医教协同”教师聘任会,吴东(左七)


吴东主动申请西藏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资格,已招收3名研究生,今年又成功获批西藏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他带领团队深入开展高原医学研究,探索不同海拔胰腺疾病发病率和临床特点、高原特色饮食对结直肠肿瘤预防的保护作用、高海拔地区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等,初步建立了高海拔地区久居和移居人群队列。

from clipboard

▲带领研究生进行教学查房


他大力倡导科研协作与学术创新,推动自治区人民医院科研能力迈上新台阶。近年来,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重点课题等项目,2024年立项科研经费850余万元,2025年立项科研经费已超3400万。吴东表示:“与内地兄弟医院相比,我们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科研能力还有差距。但只要看准方向,凝练出好的科学问题,我们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甚至产出世界级成果,对此我坚信不疑。”

医院管理方面,他积极推动薪酬绩效改革,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人员倾斜”的原则,建立四级手术和急诊手术专项绩效,有效提升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获得感和自豪感。

援藏第二年,吴东有了一个藏族名字顿珠次仁(དོན་གྲུབ་ཚེ་རིང་།),这是藏族同事为他起的,意为心想事成、长命百岁,饱含着大家的祝福和感情。援藏不仅是接续传承、初心使命的奔赴,更是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的共鸣。

吴东说:“为国戍边,无上光荣。自身努力加之中央援藏,造就了脱胎换骨的自治区人民医院。从1951年徐乐天老师进藏算起,70余年来几代协和人奔赴雪域高原,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一茬又一茬培养人才,一个又一个解决问题。筚路蓝缕,奋斗不息,都是为了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都是为了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文字 / 傅谭娉

图片 / 杜禹甫 董静格 西藏大学提供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