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柳叶刀子刊 | 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制定成人肺部EIT技术首个国际循证共识
时间:2025.10.27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何怀武副主任、隆云主任联合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招展奇教授牵头组织编写了全球首部基于循证证据的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成人重症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该共识为全球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和规范。该成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中科院1区,IF:10.52)上。本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研学基金等支持。

from clipboard


EIT技术可床旁实时捕捉肺部通气和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是一种非侵入性影像学手段,能够有效避免CT检查的辐射与重症患者转运不便带来的风险,近年来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全球范围内缺乏基于循证证据的EIT技术临床应用建议,不同医疗中心操作标准不一,制约了其技术价值的充分发挥。

为此,2022年中国专家牵头联合多国专家,组建了包括重症、呼吸、生物工程、循证指南方法学的多科学团队,围绕重症成年患者肺部EIT技术应用的数据获取和分析、临床应用指征及未来发展方向明确了14个相关问题。系统检索了1990年至2024年3月期间MEDLINE,EMBASE等四大数据库收录的11159篇文献,筛选出其中242篇研究作为循证依据。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20名国际专家,通过两轮德尔菲问卷投票,最终在85个推荐建议上达成共识。

在数据采集层面,共识明确了EIT电极带的标准放置位置,并强调报告需标注电极放置的解剖位置,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在数据解读层面,共识规范了关键指标的分析方法。以呼气末肺阻抗(EELI)为例,专家一致认为临床应聚焦于EELI的变化趋势。在临床应用上,EIT技术展现出多方面价值。在呼吸衰竭病因诊断方面,EIT技术可通过特征性区域阻抗变化,辅助识别气胸、胸腔积液等呼吸衰竭病因;实施EIT增强造影,可实现床旁肺灌注和通气/血流匹配的评估,帮助医生快速筛查病因,指导治疗。在呼吸管理方面,EIT技术可用于指导机械通气时的个体化PEEP设置,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风险。

此外,EIT技术还可用于评估自主呼吸试验期间肺通气变化,指导撤机;定量评估俯卧位对通气、灌注、通气/血流匹配的影响;检测通气钟摆现象,识别自主呼吸相关肺损伤;监测局部通气变化,指导重症患者早期活动、气道廓清、肺部物理治疗和个性化康复;指导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PEEP与潮气量设置。

共识也指出了当前EIT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在基于EIT搏动法肺灌注评估、区域通气延迟计算等方面,专家尚未达成共识,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此次共识为EIT技术的临床落地搭建了框架,下一步还需通过更多实践积累高级别证据,让该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何怀武表示,未来团队还将在全肺三维EIT实时精准成像研发、肺部灌注成像技术规范与分析标准统一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

点击此处,可查看共识全文。

文/重症医学科 宣传处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