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大新闻
夯铸成长之路 | 北京协和医院第20至25期内科下午茶活动精彩回顾
时间:2025.10.13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内科下午茶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的特色和品牌活动之一,致力于帮助青年医务工作者培养成长型思维,提升在工作和学习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应对变革的主动适应能力,促进职业与学业发展,增进身心福祉。2025年6至9月,内科党总支、内科学系联合举办第20至25期内科下午茶活动,回望仁心仁术,追寻科学精神,聚焦个体成长,关注人工智能邂逅临床医学的动态前沿。内科青年医师在医学探索与人文思索交织的夏秋时光中,砥砺身心,坚定前行。


▲第24期内科下午茶活动合影


医学先贤的底色与光谱

6月24日,第20期内科下午茶活动邀请心内科杨德彦副主任医师以《医学先贤的底色与光谱》为题,分享了白求恩、吴宁两位前辈的医学人生。两位医学先贤虽所处时代不同、背景各异,却都展现了医者仁心、科学精神、创新勇气与社会责任的完整光谱,为新时代青年医务工作者树立了永恒的精神坐标。

白求恩1938年奔赴中国抗日战争前线。在山西、河北地区的四个月里,他完成了300余台手术,建立了13处手术室与包扎所,并首次在中国军队野战外科中成功实现了战地输血。他发明了“白求恩肋骨剪”,编写了《消毒十三法》和《战地救护须知》等教材,并提出了“close, early, fast”的战地外科三原则。他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个高尚的人”。

吴宁教授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第八任主任,是中国心脏电生理介入治疗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她以“一杯开水一把花生米”的简朴生活专注学术,以“血管穿刺必须做到一针见血”、“消融放电时不许说话”、“没有悟性,又不钻研,只能面临淘汰”等严苛标准塑造团队,倾力培养青年人才,为中国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淬炼与重生

一篇特殊的NEJM病例报道

7月8日,第21期内科下午茶活动邀请血液内科副主任张炎以《淬炼与重生:一篇特殊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病例报道》为题,回顾其在2020年初在武汉一线的临床实践与科研突破。

为解决危重症患者血细胞减少的鉴别诊断问题,张炎主动请缨,与同事一起在污染区内因地制宜、改造空间,成功搭建临时骨髓检查室,以实验室证据排除了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性,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此外,医疗队员敏锐注意到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肢端青紫、坏疽甚至“黑脚丫”等微循环障碍表现,提示存在严重高凝状态。基于此,医疗队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并同步启动对疾病所致免疫风暴、凝血异常机制及疾病预后的深入研究。相关成果于2020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为理解病毒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凝血紊乱机制开辟了全新路径。

张炎的分享诠释了协和人“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优良传统,展现了青年医师在极端环境下将细致观察升华为系统性科研突破的能力,彰显了协和团队的实力与使命担当。


医路光影

电影中的医生形象与职业价值

7月29日,第22期内科下午茶活动邀请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唐健副教授作《医路光影:电影中的医生形象与职业价值》主题分享。电影医学教学由Alexander M等学者于1994年提出,意为运用影视片段开展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医学社会心理维度教育。历经三十余年发展,电影医学已被证实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同理心、沟通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唐健以《飞越疯人院》《心灵点滴》《深海长眠》等经典影片为案例,剖析电影叙事如何将抽象的医学伦理、职业精神、医患关系与生死观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情境,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实现认知内化。讲座还展示了《医生故事》等影片片段,引导大家关注职业倦怠、医者自我关怀等现实议题,并引用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中的“我将关注自身健康、幸福与能力”,强调医生自我照护的重要性。整场讲座融学术深度与情感温度于一体,为青年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次“往里走,安顿自己”的精神之旅。


破茧·适应·蜕变

工作一年初体验

8月12日,第23期内科下午茶活动迎来一场引发共鸣的分享。内科学系临床医学博士后严志宇以《破茧·适应·蜕变:工作一年初体验》为题,结合自身在器官-系统-功能整合模块、临床核心轮转及大内科各专科实习的经历,回顾了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反思与成长。

他在分享中坦言,初入临床时最大的挑战是“尝试接受自己其实什么都不会”,在消化、肾内、心内等科室轮转中逐步学会面对知识盲区、主动补缺、积极求教。他分享到,临床思维的建立需要在日常查房、值班和患者管理中不断实践与归纳总结。三级查房是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及时请教上级医生”、“抓住碎片时间学习”是快速提升临床胜任力的有效方法。

此次分享通过扎实的轮转记录、理性的自我剖析和朴素的职业感悟,真实展现了青年医师在临床工作第一年的成长足迹。


临床研究新工具

医学专业网站应用指引

在8月29日第24期内科下午茶活动中,老年医学科主任助理张宁作《临床研究新工具:医学专业网站应用指引》主题分享,介绍了当前部分医学专业网站所提供的智能化工具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开展选题构思、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

讲座介绍了智能文献检索系统,整合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等主流数据库,实现中英文文献的一站式检索与文献获取,提升信息查询效率。AI辅助写作工具具备中英双语互译、语法润色与学术表达优化功能,助力科研论文的语言质量提升。数据可视化模块,能够基于研究领域自动生成高质量的图表与文献摘要,直观呈现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功能,通过关键词共现、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引文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学术脉络与发展动态,为科研选题提供数据支持。AI驱动的文章预审稿与课题设计辅助系统,可在投稿前帮助研究者系统评估稿件的完整性与创新性,并通过识别研究空白点,辅助临床研究方案的构建。


当AI邂逅公共数据库

思维跃迁的万语千言

9月26日,第25期内科下午茶活动邀请内科学系2025级临床医学博士后陈安天医师作《当人工智能邂逅公共数据库:思维跃迁的万语千言》主题分享,展现了AI赋能下临床研究的广阔前景,也强调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对科学严谨性与伦理底线的坚守。

AI在医学研究中发挥四大核心技术角色:数据预处理、预测建模、模式识别与多模态融合。数据清洗与预处理虽最为耗时,却决定了后续研究质量的80%,而AI在此环节展现出强大潜力。讲座重点介绍了多个国际常用公共数据库的应用场景与特点,包括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重症医学数据库、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以及英国生物银行等,强调其在可及性、大样本量、人群代表性和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此外,他还介绍了ChatGPT、DeepSeek、Claude等生成式AI工具在科研辅助中的实际应用,并提醒关注数据隐私、模型可解释性、算法歧视与伦理风险等现实挑战。

文字 / 张宁   阮戈冲

图片 / 内科学系提供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